安庆仁:经济哲学 全球谷物过剩与非洲缺粮

作者:安庆仁  更新时间:2016-05-30 09:12:42  来源:民族复兴网  责任编辑:石头

34411bab3e2a5d4a6ac6e8f840a9c3b1.jpg

  2012年美国农业部的年报显示,全球大米生产严重过剩,库存大量积压。最近两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数据也证实了美国农业部的年报,联合国粮农组织披露,全球不是没有足够的粮食供应,但不合理的价格造成了贫穷国家没有足够的粮食供应。

  一头是世界谷物生产过剩,一头是世界上每年有将近十亿人口处于饥饿状态。

  放大粮食的边际收益,不但不人道而且严重反人类。

  这件事美国做的天衣无缝。众所周知,模式变异后的美国经济,主体构成是信息技术和金融产业,制造业产值在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还不到10%。这意味着,美国国内生产对石油的需求较四十年前大为降低,那个时候制造业产值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34%还强。2004年美国能源部的一项统计就证实了这个分析,美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在1971年至2003年间降低了近50%,而且美国家庭汽油消耗量较过去也有了大幅度下降,因为2003年与石油有关的能源消耗占美国家庭开支的比重已从1980年代的9.6%跌至4.4%,下降了5.2个百分点。再考虑多达7亿桶的美国战略石油储备,国际油价无论是涨还是跌,对美国经济都不会构成太大的影响,因此美国法律对华尔街的石油期货商是大开方便之门,自2003年油价摸高40美元/桶后一路高歌猛进,至2008年7月高点竟达到147美元/桶。

  明眼人会发现,世界油价快速上涨的过程,也正是世界粮价快速上涨的过程,从2003年开始,世界粮价连续4年保持5%的增长速度。美国农业高度发达,机械化程度高,年产粮食5亿吨左右,是世界粮食生产第二大国,粮食出口位居世界第一,年出口量约1.5亿吨。粮价过快上涨,美国显然难辞其咎,但美国拉高粮价的理由几乎无懈可击:油价长期居高不下,唯有寻找新的能源才能缓解全球能源紧张局面,于是就有了美国玉米变酒精的生物能源工程。但这些都是障眼法。事实上美国既不缺少石油,粮食库存也没有因为玉米变酒精下降,有资料显示,美国生物能源产量的规模不过才1000多万吨,这点酒精对美国庞大的石油需求来说不过是杯水车薪,美国每日石油消耗量为1680万桶——2100万桶,1吨石油大约等于7桶石油,1000万吨石油才7000万桶,也就够美国用3——5天而已。因此所谓用酒精替代部分石油不过是言过其实说危言耸听更正确。另外,由于美国扩大了粮食种植面积,其中仅玉米种植面积就增加了1000多万英亩,完全可以抵消生产酒精消耗掉的那部分粮食。若再考虑其它产粮大国或地区如巴西、加拿大、俄罗斯、澳大利也、欧盟和乌克兰扩大种植面积的因素,世界粮食生产应该是只增不减才对,事实上也正如此,2008年世界谷物产量大增,达创纪录的22.89亿吨,比2007年度产量20.82亿吨多了2.07亿吨。最新的预测数据披露,到2013年结束的作物年度末,世界谷物库存量大约4.95亿吨,接近中国粮食的年产量。美国人还没蠢到捡个棒槌就当针的地步,因为美国农业部2012年5月12日颁布的统计是,全球大米生产严重过剩和库存大量积压。

  但因为有华尔街期货商在国际粮食市场上兴风作浪,美国并不高明的舆论造势和根本经不起推敲的假象,相当成功的欺骗了全世界,世界毫不怀疑的相信粮食危机的时代已经到来了。2008年7月11日《21世纪经济报道》,Masters根据公开市场数据的计算,“指数投资者”们手头持有的石油期货合约,约有11万桶。在粮食期货市场上,“指数投资者”“囤积”了20亿蒲式耳的玉米,这些囤积的玉米可以供美国的乙醇生产厂商生产53亿加仑的乙醇,足足可以生产一年。另外,在小麦上,“指数投资者”们“囤积”可以让所有的美国人吃上两年的小麦。期货商们扫货式的投机交易,凭空放大了市场需求,让根本不存在的需求持续拉高油价和粮价。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双双证实,至少有高达2600亿美元的投机资本,堆在华尔街的期货交易市场里,这些期货商们举手投足之间,就能引发大宗商品价格暴涨。

  除了这些期货商和美国期货交易委员会,没人会知道他们这样做的真正目的,在敛财之外还有什么不可告人的政治原因。更没人知道,美国政府在其中究竟扮演怎样不光彩的角色,或者说这仅仅是期货商的个人行为,还是美国政府与期货商们事前精心排练好的节目。人们能够知道的是,油价在暴涨,粮价也在暴涨,世界仿佛真的到了末日。

  由于国际粮食供应紧张的假象,世界粮价在粮食大规模增产库存严重积压的情况下不降反升,差不多每隔两年就创个新高。世界粮价持续上涨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后果,全球饥饿人口迅速增加,2011年2月世界银行公布,从2010年10月至2011年1月,因全球食品价格上涨了15%,贫困人口新增4400万人。联合国粮农组织两年来颁布的文献说,全球不是没有足够粮食供应,而是不合理的价格造成贫穷国家没有足够的粮食供应。

  那么谁是受益者呢?当然是美国,石油、粮食两头赚。

  ——粮食的边际收益就是这样被放大的。

期货交易与期权交易相结合

  期货交易是一种很古老的贸易方式,春秋战国时称现货交易商为“市贩”,“然,政所以蒙污辱自弃於市贩之间者,为父母幸无恙,妾未嫁也。”(《史记·刺客列传》)。称期货交易商为“沽贩”,“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论语·子罕》),《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中也能找到佐证:“宋人有沽酒者。”《魏书·景穆帝纪》的称谓比较正式:“又禁饮酒、杂戏、弃本沽贩者。”《史记·平准书》:“诸贾人未作贳贷卖买,”“贳贷卖买”的最原始含义,指的就是期货交易,“贳”指以抵押方式跟别人借款,“贳”者是期货交易中的卖方;“以财投长曰‘贷’。”见《大戴礼记·千乘》,翻译成白话,就是把钱长期借给别人用,“贷”者是期货交易中的买方。

  子罕是孔子的弟子,他是粮食期货商,“司城氏(子罕的官名)贷而不书,为大夫之无者贷。”见《左传》,意思是说子罕不读书,全身心做期货生意,因为做粮食期货贸易,子罕钱多粮足,前544年,宋国大旱庄稼颗粒无收,子罕把粮食借给民众,同时号召士族拿出囤积救济灾民,他要求别人收取灾民的借据后方可给予粮食,自己却不要借据,还拿出多余的粮食周济给其他士族,然后再以其他士族的名义贷给百姓,因此获得美名。

  “贳贷卖买”是一种很不公平的交易,具有高利贷性质,附加条件极其苛刻,若沽空到了秋天庄稼意外绝收,凡参与交易的农民,第二年则必须用更多的收获补偿给商人,这就是后来中国人熟知的“典当”。也就是典当给商人。“典”的原始含义,是很多很多的“田”里的庄稼。甲骨文的“典”是个合成的会意字,上边是个“曲”字,“曲”的原始含义是一大片连着一大片的田,多到怪了弯;下边的“八”字是两个变形的“禾”字。“当”的繁体字是“當”,下边的“田”字不用解释,上边“尚”字的原始含义是:屋顶,寓意是:遮挡。用在这里的引申含义是:抵挡、以田相抵。“景伯负载,造于莱门,乃请释子服何于吴,吴人许之。以王子姑曹当之,而后止。吴人盟而还。”(《左传·哀公八年》)“典当”的含义由此可知,是拿田里的庄稼相抵。

  虽然条件苛刻,贫困的农民也只能跟他们交易,因为期货贸易是垄断经营的,除非皇子皇孙其他任何人都不能染指。子罕是贵族子弟,同时还是宋国的司城即司空,掌水土事,其权力比后来的工部尚书要大得多,因此宋国的粮食生意就成了他的独食,农民的庄稼只能由他待价而沽,沽多沽少就是他一句话的事。

  当时的法律规定,期货交易必须到规定场所,春秋战国时称期货交易所为“榷”,后来的“商榷”一词就是从这里来的。“榷”的原始含义是独木桥,独木桥只能一个人走,此足见期货生意垄断经营的性质,这一点《史记·五宗世家》也有记载:“榷者,禁他家,独王家得为之。”因此遭到了孟子的强烈批判:“古之为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者,有司者治之耳。有贱丈夫焉,必求垄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人皆以为贱,故从而征之。征商自此贱丈夫始矣。”《孟子·公孙丑下》

  从孟子这个段话中,还能得出另外一个结论,即在春秋战国时代,期货贸易可能仅仅局限于粮食交易,《孟子·公孙丑下》是“垄断”一词的最早出处,“垄”的含义是田埂,“垄断”无疑是指商人买断农民的田间作物。另《酷吏列传》也有记载:“贳贷买陂田千余顷,役使数千家。”

  跟现货交易一样,期货交易也是要缴税的,西汉时称贳贷税,率缗钱二千而一算,一算为一百二十钱,而税率为6%。相对于20%的利息,税率倒也不算高。从这里分析,期货交易税跟现货交易税有很大区别,现货交易收的是所得税,由卖方纳税,期货交易则按期货交易额计算,由买方纳税。为防止高利贷者违反规定暗中收取高息和隐瞒利息收入,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7年)颁布法令,如果高利贷者违规,“令民告缗者以其半与之”,即鼓励举报,举报属实者可得没收资财一半,此举即打击高利贷者暗箱操作,也给朝廷带来不菲的收入。有史学家认为,西汉的贳贷卖卖,就是指单纯的高利贷,本文不敢苟同,《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萧何受到刘邦猜忌,有客劝萧何说:“今君胡不多买田地,贱贳贷以自污?上心乃安。”此足以证明,西汉时的贳贷卖买依旧是指粮食期货生意。

  中国学者认为,期货起源于西方,但以上资料说明,在春秋战国时代最迟不晚于西汉,中国的期货交易就已达到相当规范的水准。从性质上讲,现代期货交易与古代期货交易完全是一码事,囤积居奇低买高卖,“必求垄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只是操作手法比古代更玄更黑更诡谲,例如期权交易,有没有东西都无所谓,因为交易的标的物根本就不是具体的东西,而是交易双方先假设要在一定时间内购买某种东西,而这段规定时间内该东西市场价格变动的价差,才是交易双反交易的标的物。打个通俗的比方说,李四有一块疑似翡翠的石头,市场价是20000元,张三跟李四说,我认为,你的石头未来三个月内价格肯定会跌,在这三个月内我出100元买跟你赌,如果你敢跟我打这个赌,这100元归你。但如果我赌对了,你的石头价格大跌,那么价差的钱你得给我。李四不信,说赌就赌,然后得了100元。后来不到一个月,李四的石头价格跌到了18000元,李四只好按赌约把2000元给了张三。但张三有个朋友叫赵五,跟张三说,我给你2000元,后边剩下的时间里我继续跟李四赌,张三琢磨,李四的石头价格或者不会再跌了,不如见好就收,让赵五接着跟李四赌,自己拿了钱退出。于是跟李四说,你不用给我钱了,后边剩余时间里赵五要接着跟你赌权,他把2000元给我了,以后你们俩算账吧。  由此不要难看出,张三简直坏透了,他让李四上了个大当,因为他就算输了,也只付出100元而已,而李四呢,赢了,只能得到100元,输了,就要赔上2000元,甚至是10000元或更多。但李四为什么明知会赔还这么干呢,原因在于,跟他打赌的可能有200人,每个人都出了100元,倘或石头价格涨了,那么李四就赚了20000元。李四若不想输掉这场赌博,只有一个方法,雇些托在期货市场上把石头价格抬起来。油价、粮价就是这样暴涨起来的。设立期权交易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投行和企业控制风险、锁定成本,但为此埋单的却是全世界的老百姓。资本家损人利已是不会顾及底线的。

  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仍,粮食成了最重要的战略物资,谁能控制粮食,谁就有了战争的主动权甚至是制胜的法宝。为此各国绞尽脑汁在粮食上做文章,例如越王勾践用范蠡的计谋,把煮熟的种子献给吴国,造成吴国绝收,国民大量饿死,彻底动摇了吴国的国本。比之越国打击吴国的计谋,齐国打击鲁国的计谋简直可以跟今天美国控制中国经济的计谋相媲美,当时鲁国的纺织业比较发达,管仲给齐桓公献计,号召齐国贵族带头穿着鲁国生产的衣服,引导全国老百姓都买鲁国制造的衣服穿,鲁国的丝织品本来并不贵,但由于齐国盛穿,价格迅速高涨,不但给鲁国带来了大量的贸易盈余,也给鲁国的生产商带来了巨大利润,鲁国农民见纺织业利润巨大,纷纷放弃农业生产投入纺织品行业,鲁国本来就不是粮食自给自足的国家,需要从齐国进口弥补粮食生产的不足,大量农民放弃种粮后,粮食对齐国的依赖就更加严重。但就在这时,齐国来了雪上加霜,不在进口鲁国的纺织品,同时把粮食出口价格提高了一千倍,鲁国一下子就被打垮了,主动申请加入齐国,齐鲁国就此顺利的诞生了,齐国不费一兵一卒,不战而屈人之兵。

  管仲和范蠡都是商人,了解了他们俩的杰作,在对比一下现代商人的所作所为,不能不佩服古代中国老百姓的洞察力——无商不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