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石油战争”到“货币战争”,真正的战争离我们还有多远!

作者:东方证券首席石化分析师  更新时间:2015-09-02 12:54:54  来源:民族复兴网  责任编辑:石头

 从“石油战争”到“货币战争”,真正的战争离我们还有多远!

7e17b5371e99f2ce4c796894ac41a93a.jpg

        民族复兴网编者按:细节掌握越多离真相越近,但,事务往往有两面性,沉于细节容易被迷惑。从宏观来看,美帝脱离实体经济,依靠美元霸权金融掠夺来维持自己的运转,这显然不是长久之计。如此,才有军事上对全球资源的控制及干涉。目前,只要中国竖起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那么美帝的资本主义最后一阶段也就到头了。当然,对于中国来说是需要一个标志性事件来证明自己执行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坚决性,给予广大受剥削国家信任的信心,建立统一战线。“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还无产阶级大革命清白,这是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

  庭宾点评:这篇文章的分析框架还是挺有水平的,但最后结论有些含糊。我认为美石油价格在过去3天大涨25.7%,创下25年上涨之最;中国外汇市场连续两天交易量超过500亿美元,很可能标志着石油战争和能源战争已经开始了。

  报告的缘起 (东方证券首席石化分析师)
去年至今,从油价暴跌到新兴市场汇率跳水,以及股市动荡,各个市场都在发生剧烈波动,全球经济形势也变得愈发复杂。而其背后的逻辑,除了基本面因素以外,我们判断地缘政治因素恐怕更为关键,其逻辑脉络大体为: 9.11 后,美国发动两场反恐战争,完成了对伊朗的东西合围,距离全面控制中东石油资源只差最后一步。但由于俄罗斯的强力干预,最终在伊朗问题上功亏一篑。这也导致美俄反目,美国进而挑起乌克兰危机,并通过其后的打压油价来反制俄罗斯。但油价的暴跌,又导致石油美元日渐枯竭,迫使美联储只能提前启动加息,吸引全球套息美元回流驰援美国本土。而短期内投机资金快速去杠杆抛售新兴市场头寸,又 引发了其汇率市场的崩溃性下滑。而这一起都导致 未来几年全球格局会变得更为复杂和险恶,战争成为最大的尾部风险。

  1. 从“石油战争”到“货币战争”
“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所有国家、谁掌握了货币,谁就掌握了整个世界”——基辛格
7月以来,国际油价再次暴跌,跌幅超过了30%,于此同时汇率也是大幅跳水。金砖四国中的俄罗斯卢布、巴西雷亚尔、印度卢比基本全部腰斩。“金砖之父”奥尼尔眼中的全球增长新引擎——“灵猫六国”也是全体沦陷,越南、印尼等东南亚国家汇率普遍跌至亚洲金融危机时的水平。覆巢之下,甚至诸如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也不能幸免,汇率跌幅都在30%以上,连一直以来最为坚挺的人民币汇率近期都出现了剧烈震荡。由此也引发了全球股市的大幅下跌!我们分析本轮席卷全球的商品和汇率的双重风暴,基本面的因素固然有,但核心还是来自于美元的升值预期。
如段首基翁所言:“谁掌控了石油和货币,谁就掌控了世界”,斯言可谓一语道破石油和货币在全球经济中的重要性。而本轮石油和汇率的调整,背后有着非常复杂的大国博弈的背景,而且长期看将对全球地缘政治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其实和平年代资本市场就是没有硝烟的战场,由美国主导的“石油战争”和“货币战争”已经在我们身边打响,未来全球也将进入多事之秋!

  2. “石油战争”背后的大国博弈
“石油,10%是经济,90%是政治,石油和政治是双胞胎,不含政治的石油是不存在的”——耶金
克劳塞维茨在其不朽著作《战争论》中曾提出战争只是政治的延续,那么作为全球最为重要的大宗商品石油,其价格涨跌很大程度上也是地缘政治的延续。去年年底,我们在深度报告《地缘政治决定油价波动区间40-60美元/桶》中分析了本轮油价暴跌在地缘政治上的根本原因在于乌克兰危机后美国要以低油价为武器打击俄罗斯。但美俄交恶的真正导火索却是来自于叙利亚和伊朗,以及其背后所代表的巨大中东石油资源和其定价权。
  2.1 美国中东战略的核心在于控制伊朗
“哪里是资源的中心,哪里就是地缘政治的中心“——尼克松
随着90年代的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美国成为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可谓“杀遍仇寇、败尽英雄,天下再无抗手!”。在地缘政治上也进入了全面扩张期,其代表作就是对阿富汗和伊拉克的两场战争。如果说对阿作战还有9.11的国仇家恨做背书,那么伊战理由无疑是甚为牵强。但美国依然悍然出兵伊拉克的根源,其实还是在于要借助伊战和阿战对伊朗进行东西的战略合围,从而解决掉这最后一个绊脚石。一旦伊朗被颠覆,中东也就全部落入了美国的掌控。
地缘政治大师麦金德曾经讲过:“谁统治了东欧,谁就能控制大陆心脏地带;谁控制大陆心脏地带,谁就能控制世界岛(欧亚大陆);谁控制了世界岛,谁就能控制整个世界”。具体到当代,世界心脏地带已经转移至石油的中心——中东。美国掌控了该区域,也就控制了全球经济的血液—石油,那么通过控制其流向和价格,就可以“携石油而令诸国”,一举实现其“地球帝国”的战略构想。
但在美国全面战略挤压下,为了避免成为下一个伊拉克,03年伊朗启动了核计划进行对抗,这也给了全球各大主要政治势力介入的理由。伊核问题在本质上已经上升到全球统治权的争夺战,没有任何大国希望美国独霸中东,因此阻力不断。美国纵然骁勇,终究也难敌中、俄、欧“三英”的牵制,最终在伊朗问题上久拖不决,进而也使得本来已经速胜的伊拉克和阿富汗又陷入了消耗战,这在其后也成了消耗美国国力的绞肉机,甚至也为08年金融危机埋下祸根。
 2.2 美俄交恶,缘起叙利亚
如前文所述,伊朗已经成了美国中东战略的“在喉之鲠”,但美国又无法承担伊朗核爆产生的灾难性后果,因此最现实的选择就是拿下叙利亚,封杀伊朗的西进地中海之门,再辅以美国强大海军对波斯湾的绝对掌控能力,彻底将伊朗锁死在内陆,弱化其对中东的影响力,并强化经济制裁对伊朗的伤害。长期看则寄希望于民生凋敝会引发内乱,导致伊朗政权更替。因此和伊朗唇齿相依,同为什叶派执政的叙利亚就成了美国中东战略的中心。美国也不惜大手笔军援和培训叙反对派,但无奈其屡战屡败,难以成事,通过联合国授权打击又屡屡被中俄否决。最终13年9月奥巴马政府下决心单独对叙动武,并将战争议案提请国会。其时不但从黎巴嫩、土耳其南部的领事馆大规模撤侨,还在地中海和红海集结军舰,大战已经一触即发。
关键时刻,俄罗斯顶住压力,强力出手。俄海军“新切尔卡斯克”号、“明斯克”号和“亚速”号驶入靠近叙利亚的地中海东部海域,另外8艘战舰也向地中海集结。普京也表示要在军事上支持叙利亚,必要时刻甚至会派出志愿军。这也使得美国在最后关头无奈收手,颜面尽失,普京甚至还为此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提名。俄国虽在叙利亚问题上力压美国,但也结下了美俄交恶的祸根。
 2.3 美国“围魏救赵“,乌克兰危机爆发
叙利亚战争威胁刚刚解除2个月,乌克兰就爆发颜色革命,亲俄的总统亚努科维奇被放逐,亲美势力全面掌控乌克兰,甚至开始计划加入欧盟和北约。这无疑是触动了俄罗斯“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底线性问题,因此强人普京无奈之下只能当机立断出兵克里米亚,此举虽取实地,却失外势,导致和欧盟交恶,为西方世界所围剿,并引发了油价崩盘,经济上的内伤极重。
自苏联解体以来,乌克兰就一直是西方世界与俄罗斯争夺的焦点。过去10年,乌克兰发生了多次颜色革命,政权更迭多达7次,美女总理季莫申科都熬成的大妈。但局面一直没有失控的根本原因还在于乌背后的大国博弈主体一直是欧盟和俄国,美国干涉有限。欧洲虽然希望将乌克兰拉入欧盟,拓展其对俄的战略缓冲。但毕竟乌克兰对欧洲远不如对俄罗斯来的重要,无论如何不值得为其甘冒与俄全面对抗,甚至是发生局部战争的风险。更何况欧洲在能源上还仰仗俄罗斯的天然气供应。因此虽然博弈不断,但整体还是停留在“文斗”而非“武斗”。各方还是可以维持均势,总统亚努科维奇虽然亲俄,但议会却在掌控在亲西方的亚采纽克及其盟友手中。但14年开始,美国一反常态,前后投入50亿美元的大手笔支持乌克兰反对派,导致平衡被打破,才有了其后的颜色革命。
因此本次危机的背后推手其实是美国,而非欧盟。这在危机爆发后的各方表现看也可见端倪。欧盟其实一直表现的相对克制,甚至在俄国悍然吞并克里米亚、乌克兰已经陷入全面内战之际,德法领导人还亲赴克里姆林宫签下全面停火的“檀渊之盟”,并且随后拿出几十亿欧元援助乌克兰对冲美国的政治影响。而美国则表现的唯恐天下不乱,在内战爆发后,美国甚至不顾欧洲盟友的反对,表示将向乌克兰输送致命武器,推动冲突升级,其背后所图可谓甚为深远,一箭三雕:
攻其所必救,将俄罗斯死死拴在东欧,从而“围魏救赵”,实现在中东,尤其是叙利亚的突破;
通过乌克兰这道裂痕,导致欧俄反目,从而可以更好的发挥离岸平衡手的作用,强化了北约同盟和对西方盟国的控制;
通过联合西方世界对俄展开经济制裁,逼迫西方资本撤离俄罗斯,回流美国,支撑美国经济;
但在危机后,俄欧双方领导都表示了极大的政治智慧,普京在吞并克里米亚后立刻收手,默克尔则很心照不宣的默认了目前乌克兰东西分裂的局面,彼此都各退一步,美国寄予厚望的新冷战并没有爆发。而且俄罗斯在扛过了油价打击的第一波后,居然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对美展开了反击。年初俄罗斯获得塞浦路斯利马索尔海军基地和帕潘德里欧空军基地的永久使用权,和其在叙利亚的军事基地遥相呼应,已成犄角之势,再次强化了在中东的军事存在。并且在希腊危机中,普京还对其一再表示支持。希腊新政府也投桃报李的表示,希望与俄共同探讨经济和军事领域的合作前景,并且作为欧盟成员,希腊乐于成为连接俄罗斯与欧盟的桥梁。俄罗斯的一再重拳出击也逼迫的美国不得不重新调整其全球战略部署,最终在中东下出缓手,伊核问题正式破冰。

3. “伊核谈判”标志着大国博弈进入新阶段

7月伊朗核问题六国(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中国和德国)与伊朗正式宣布就解决伊核问题达成一致,从而为延续了12年的伊核问题谈判带来实质性突破,其影响无疑非常深远。美国苦心经营十余年的中东战略,最终功亏一篑。而中国经过过去10年韬光养晦的高速发展,在经济体量上不断接近美国,对美国长期维持霸主地位构成了越来越严重的威胁,导致美国不得不尽快从中东抽身,将战略资源全面向亚洲倾斜,封锁我国战略发展空间,这也导致我国周边瞬间风高浪急。
  3.1 “重返亚洲”剑指中国
从美国历史看,压制“全球老二”的发展已经成为基本国策。从冷战后的美苏争霸,到90年代通过广场协议直接剪了日本的羊毛,带给其“失落的二十年”,真谓不遗余力。如果说对其小伙伴日本都能够痛下杀手,不再愉快的玩耍,那么对未来最大的挑战者中国恐怕更不会心慈手软。更何况如果正常发展,至2025年我国经济总量就将超越美国,留给美国进行战略遏制的时间其实已经非常有限。这也是造成奥巴马政府置中东核心利益于不顾,也要重返亚洲的根本原因。
随着12年美国从伊拉克撤军,开始“重返亚洲战略”,就不断加强在马六甲和关岛的军事存在,并且还重建了菲律宾的苏比克军事基地,极大强化了第一岛链,东海尤其是南海的地缘格局变得更为险恶,黄岩岛危机、钓鱼岛危机,香港占中,甚至是马航失联,无一不是剑指中国。
围堵中国,纲在日本。越南、菲律宾虽和我们在南海冲突不断,但毕竟国力有限,随着我们南海填岛工程完工,其影响将更为微弱。但日本作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国力在东亚仅次于我国,并且科技程度还强于我国,远非前述国家可比。日本长期经济低迷后民族主义不断提升,最终右翼政权上台。安倍政府上台后一直谋求修改和平宪法,解禁集体自卫权,成为正常国家,这一切无疑都需要美国的首肯。为了换取美国的支持,只能不惜甘为马前卒,冲在遏制中国的第一线。12年美国刚提出重返亚洲战略,日本就极为配合的主动挑起钓鱼岛危机,导致东海剑拔弩张。在今年中美在南海争端不断升级的背景下,日本也跟进提出要巡航南海,导致中日之间在东海和南海爆发冲突的可能性大增。于此同时,美国也将太平洋司令换成了日裔美国人,继续强化日美安保协议,默许日本在军国主义道路上渐行渐远,挑起中日的军备竞赛,极大的消耗了两国国力。
东南亚对我国地缘战略影响最大其实是缅甸,因为其既是我国通向印度洋的重要陆上通道,也是“一带一路“战略在东南亚的关键支点。但今年以来,缅甸政府军不但在果敢大打出手,还不断炸死、炸伤我国边民,而且8月亲中的议长(也是下任总统最有力竞争者)瑞曼被突然解职。本次政变对我国的地缘政治无疑构成重大威胁,甚至对”一带一路“战略都带来了很大的风险。
 3.2 中东正滑向火药桶的边缘
中东地区由于宗教、种族问题错综复杂,近几十年来一直战乱频发,成为亚欧大陆上最大的火药桶。本次伊核协议虽然短期缓解了中东的紧张局势,但长期看由于美国撤出该区域,冲突各方之间的博弈缺少了外部的强力制衡力量,反而会变得更为不可控。
本次协议有利于伊朗,但同时也伤害了美国的传统盟国沙特和以色列的地缘利益。沙特和伊朗分属逊尼派和什叶派,本身势同水火,在协议达成前还在也门大打出手。而以色列和伊朗则更是不共戴天的,制裁解除后伊朗的国力肯定会得到恢复,放宽扩大和平利用核能也会显著增强其核潜力。未来伊朗一旦发展出核武器,则将对以色列构成致命威胁,这是以色列无论如何无法接受的。
而且美国在撤出中东前,还埋下了不少祸根,不但大力扶植库尔德势力,在叙利亚、土耳其、伊朗和伊拉克四国打下了一个分裂的楔子。甚至还不惜养寇为患,眼睁睁看着极端组织ISIS在伊拉克攻城略地,缴获了大量政府军美式装备而无动于衷,通过“驱狼赶虎“的方式,引祸水西流至叙利亚、借ISIS之手消灭巴沙尔政权。因此中东这个火药桶恐怕早晚有一天会达到临界点。
图5:库尔德自治区示意图  资料来源:互联网资料东方证券整理
在无法控制中东的前提下,中东大乱恐怕是最符合美国战略利益的选择。毕竟凭借页岩油气革命,美国基本实现了能源独立,已经不在依赖中东的能源进口。那么中东动乱导致的能源危机,最大的受害者就是以中国为代表的能源进口国。其实美国撤出中东的做法非常类似于当年英国在结束印度殖民统治时遗留下的克什米尔问题,这也成了印巴之间长期敌对的导火索。
3.3 美国撤出中东的死穴在以色列
如果以围棋作比的话,中东对美国有如“大场“,是美国维持全球霸权的根本,而东亚就是”急场“,根源就在于中国实在是过于勇猛精进,不出几年就将具备和美国分庭抗礼的国力,这几年基本就是遏制中国最后的时间窗口。而美国在经历了08年金融危机和两场消耗战的巨大付出后,国力大不如前,已经无法同时hold住东亚和中东,只能被迫暂别中东,挥师东亚。
但以色列却很可能会成为美国撤出中东战略最大的死穴,因为以美关系近乎于血盟,如果未来中东局势有变,以色列生存势必会受到威胁,美国最终还是无法置身事外,终归还是要驰援中东。所以美国撤出中东,虽然短期内释放了其战略资源,可以更多的投射到亚洲,但长期看,如果这几年在亚洲不能取得实质性的胜利,那么未来一旦中东有变,美国将腹背受敌,重蹈9.11后的覆辙,同时陷入两场战争的泥潭不能自拔。

 4. 货币战争的真正动因
金融危机前,全球经济的运行模式是美国进口,资源国和生产国出口。通过和沙特等资源国的协议,强制石油美元回流。而中日等制造业强国普遍石油进口依存度都很高,而石油又和美元绑定,所以其外汇储备也只能被动通过购买美国国债的方式回流美国本土,由此美国则可以长期保持资本项下的盈余来平衡经常项下的赤字。并且通过美元超发向全球输出通胀,输入通缩,既享受了廉价的商品,又可以不断催生出口国的资产泡沫,待到时间成熟时,通过加息等手段推动美元升值,导致海外美元短期内大量回流造成所在国流动性枯竭,进而引发局部金融危机。其后通过对危机国家“剪羊毛”,获得巨大的资本回报来填补美国日益攀升的财政赤字。从80年代的拉美金融危机到90年代的亚洲金融危机莫不如是,这也几乎已经成了美国战无不胜的金融必杀技。
 4.1 折戟中东才是次贷危机的根源
但9.11后两次反恐战争,由于无法解决伊朗,最终还是功亏一篑,不但没有控制住中东的石油资源,还劳师无功,徒耗国力,导致国债急剧攀升,美元信用也受到极大挑战。为了修复岌岌可危的资产负债表,美联储无奈之下只能纵容房地产泡沫越吹越大,并最终导致次贷危机的爆发。作为近几十年来在美国本土爆发的最大规模经济危机,这也标志着美国加杠杆拉动全球需求的旧模式已经走到尽头,美国急需去杠杆以自救,而这也为日后的货币战争埋下了祸根。
  4.2 一场人类经济史上最伟大的实验
自古以来,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去杠杆虽是良药,奈何却极为苦口,在没有经济实质性复苏的情况下,必然会带来短期经济的收缩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下降,无异于刮骨疗毒,会极为痛苦。在选票政治下,恐怕没有那个民选政府有勇气去直面该问题,一般国家无非也只能施展拖字诀,实在拖不起也不乏全民耍流氓的案例(就不点名了)。但伯南克作为研究大萧条的大师,却另辟蹊径,利用美元的全球霸权地位,通过量化宽松,在货币超发的同时还控制了通胀,并将利率扭转到趋近于0,降低了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堪称人类经济史上最伟大的实验,其具体操作路径如下:
债务乾坤大挪移:08年联储通过QE1支持政府购买次贷危机中总计1.7万亿美元的问题金融资产,重建了金融机构的信用,硬生生用财政赤字顶住了流动性崩溃,用政府信用延缓了债务危机的爆发,将华尔街的问题变成了华盛顿的问题;
输入通缩,输出通胀:10年后联储启动QE2,投入6000亿美元购买国债,而随后又转手出售给其他国家。与QE1不同,后续QE其实并没有向国内提供任何流动性,反而是将流动性转给了美债的新增持有者,造成这些国家被动超发货币,催生其国内资产泡沫,相当于输出了通胀。而这些国家获取美债的代价又是对美出口,大量货物的涌入,又输入通缩,其本质就是美债换商品。这既解决了政府的债务危机,又扩充了准备金,为日后“剪羊毛”备足了子弹:
扭转操作压低利率:在短期通胀难以抬头的背景下,通过扭转操作将利率压制无限趋近于0,大幅降低了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相当于变相的财政补贴。相比于直接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压低利率的调控方式显然更能发挥市场自身配置资源的作用。并且长期的低利率也带来了美股长达6年的大牛市和房地产市场的复苏,整个国家的资产负债表都得到了极大的修复。
QE3暗藏退出机制:12年美联储再接再厉推出QE3,在继续强化前两次QE的成果之外,也通过分段实施为QE退出预设了通道,静待实体经济复苏后,就可以结束干预。
行文至此,笔者也不得不对联储表示钦佩之情。通过几轮QE,联储不仅创造了货币,还创造与之相匹配的商品,并且通过控制美元合理分布和匀速周转,维持住了流通的货币和商品间动态平衡,其分寸拿捏之精妙,令人叹为观止,可以说已经将货币调控从技术升华为艺术,堪称奇迹!
但纵观人类历史,在经济危机后,未经历主动收缩和痛苦的去杠杆,而实现债务出清和经济复苏是未尝有过的。既然名为实验,美国量宽本质上还是反市场的,具有很强的人为推动色彩,并非经济自然演进,水到渠成的结果。而且以财政加杠杆的方式来化解危机,其效果就类似于延迟税赋,本质上还是寅吃卯粮。如果实体经济没有很快复苏来帮助财政降杠杆的话,长期看只是以财务危机替代了金融危机,这会降低政府信用,并最终转化为美元危机,这对美国全球霸权将是致命打击!
 4.3 美国经济复而不苏,常规手段难降杠杆
传统经济学上财政降杠杆的方式无非是加税减支。但问题是经过几轮的大水漫灌,美国经济虽有所好转,但远未回到经济危机前的水平,所谓的GDP高增长大体还是靠统计局(客观的说美国统计局真心讲政治,其数据基准调整之频繁也是“蛮拼的了”,基本上就差向欧洲同行看齐将赌博和性交易纳入GDP了)。而就业率虽从58.2%恢复到59.3%,但还是远低于危机前的63.3%,并且劳动参与率也从66.1%下降到62.6%,连伯南克自己都承认没什么实质好转。如此疲弱的经济复苏,加税显然是不能承受之重。而减支的话,涉及到太多利益集团,基本上在所有民主国家都是难于上青天的事。开源无路,节流无门,每年赤字都在4500亿美元以上,远高于经济危机前水平。最近4年,即使联储百般呵护,美国政府还停摆两次。长此以往恐怕就不是股民包围华尔街,而是公务员包围华盛顿了。因此要想马照跑、舞照跳,QE的药就不能停,但偏偏此时联储开始要加息了,这又是所为何来呢?
4.4 石油美元枯竭引发了联储升息
如前文分析,美国资本项下的美元回流很大程度上都来自于石油美元。09年以来,OPEC国家的外汇储备增加了接近0.8万亿美元,基本都流向了美国,如果在算上非OPEC产油国,甚至超过了2万亿美元,每年增长接近5000亿美元,相当于做了两次QE。但随着14年国际油价的暴跌,石油美元日渐枯竭,15年甚至有可能会出现负增长。这彻底打乱了联储的调控节奏,只能被迫提前启动加息,打响了全球的货币战争。
本次加息可以说是酝酿已久,在QE时就已经埋下了伏笔。其实联储释放的流动性进入美国本土的非常有限,反而大部分都以广义套息交易的形式进入了以中国为首的新兴市场国家,据统计至14年中,累计资本净流入高达2万亿美元,和美国的QE大体相当。这在催生上述国家的资产泡沫的同时,也为其后的剪羊毛做好了铺垫。为了获得更好的利润,这部分资金通常会进行高杠杆操作,因此也就对息差高度敏感。当联储加息导致趋势反转时,大量资金就会开始一边倒的去杠杆,抛售新兴市场的资产头寸,从而引发汇率市场的流动性危机,导致流出国汇率和资产价格的崩溃性暴跌。而美国则可以顺势利用早已准备多年的超额准备金剪羊毛,获取抄底暴利!但从时点看,目前启动加息时机却并不成熟,最后的结果很可能会和反恐战争一样,功亏一篑,原因如下:
近几年美国经济最大的亮点就是页岩油气革命带来的能源独立和以之为依托的制造业回流。但油价的暴跌却大幅削弱了美国的廉价能源成本优势,因此其经济复苏基础逻辑正在被破坏,加息一旦成为趋势,将显著增加企业和政府的融资成本,并会破坏美股长期走强的基础。
加息预期必然带来美元升值,这虽然有利资金回流,但也会削弱美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而且这两年相对美元贬值较多的主要货币是欧元和日元,其经济结构和美国的互补性并不强,很难向美国大规模提供廉价商品和服务,美元实际购买力增加有限,长期看得不偿失。
虽然今年以来,部分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大幅贬值,但体量都很有限,剪羊毛的价值不大,而且与98年不同,中国已经积攒了足以与美联储抗衡的庞大外汇储备,并大力推进“一带一路”战略,随着资源暴跌,肯定也会加大抄底力度,联储苦心经营多年的战略反而可能会为人作嫁。
过去几年美国QE释放的流动性主要都流向了中国,这也是联储布局多年这盘“很大的棋”,真正的兵锋所向。但中国过去几年经济增速显著快于美国,除了部分区域的房地产外,资本市场的泡沫也不严重,杠杆率虽有提升,但在全球范围并不突出,还有全球最大的外储和银行系统天量超额准备金已备不时之需,因此发生系统性风险概率其实很低,完全无机可乘。
但即使如此联储也要启动加息,根本原因还在于美股在经过了6年牛市后,估值已经接近08年危机前的水平,美股泡沫越来越难以为继。因此急需海外美元火速回流来充当“接盘侠”。这样即使不能在海外剪羊毛,至少可以通过高位出售本土资产,回笼美元来冲销国债,实现财政的降杠杆。而与此同时石油美元又大幅缩水,联储只能被迫加息驱赶海外套息美元回流救驾。
 4.5 中美货币博弈全面升级!
美元持续升值的这一年间,新兴国家累计流出美元接近万亿,基本上已经回收了QE释放的半数美元,但人民币汇率却保持稳定,完全不落下风,让美国无从下手。但今年A股6月份大跌,央行被迫救市,并在选择了人民币急贬,导致中美货币博弈开始升级。
央行本次汇率下调,有如珍珑棋局中自紧一气,是步险棋,但真能以退为进也不失为一步妙手。短期看央行为了死守汇率,必然会付出外储大幅流出的代价,失了实地。但客观上也带动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竞争性贬值,加速了美元冲顶。但问题是美元的这种升值方式,更多是来自于其他货币的贬值而非真正的资金流入,其实是一种“虚涨”,而且美元的过快上涨发生在美股高位,将会导致美元资产价值在全球高估,甚至会引起本土存量资金的套现外逃。为了化解这种风险,伴随人民币贬值,美元居然也开始贬值,联储营造了多年的升值预期被彻底打破,其实输了外势。只要我们能顶住这波热钱的集中撤出,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这轮货币战短期就是打了个平手。长期则取决于中美两国谁的经济能率先复苏,谁就占据了先手,赢得国际资本的支持,说到底还是拼的经济本身。
行文至此,不得不再说几句题外话。单论操控经济的能力,联储确实是炉火纯青,但“虽有智能,不如乘势“。全球经济已经进入康波的长波衰退期,主要经济体的增速都在系统性的下台阶,过去那昂扬向上的10年已是一去不返,这种大趋势的力量如何是联储凭一己之力所能改变。如果人力真能胜天,80年代后日本也不会白白失去了20年。所以伯翁虽是研究大萧条的一代宗师,但我们也只能”敬其才,惜其识,悲其遇“,很多事情确实是趋势使然,”非战之罪“啊。

 5. 热战离我们还有多远
纵观过去几十年的历史,油价进入熊市2-3年后,很多资源国都会发生非常严重的政治危机,甚至转化为对内或对外的战争。而美元进入升值周期2-3年,尤其是美元指数突破100后,新兴市场国家往往也会伴随发生经济危机,甚至是政治危机!目前的情况可谓双期叠加,未来2年的国际局势无疑会愈发险恶。今年5月索罗斯也提出全球正处于第三次世界大战的临界点,希望中美能够展开合作,以规避战争风险,虽有些危言耸听,但仔细想来也不无道理。
目前的世界格局确实有点像一站爆发前1913年的欧洲,老大虽然号称日不落,但已经日渐衰弱。与此同时老二又勇猛精进,野蛮成长,但自身资源有限,而且作为后发国家,生存空间并没有随实力同步增长,甚为苦恼。偏巧身边还有一个血海深仇的全球老三,乐于充当老大“离岸平衡手”的急先锋,不断挑衅老二的区域霸主地位。大国之间的矛盾不断累积,最终萨拉热窝的一声枪响,带给全世界人民的一场浩劫。那么眼下全球问题的核心,本质上还是中美关系如何协调。
 5.1 美国对华有围堵,无热战
与俄罗斯不同,中美经济高度绑定,彼此之间都有大笔投资,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还是美债第一大持有国。一旦爆发经济战,基本就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代价巨大,其实也很难彻底制服中国。而正面战场,50年代的朝鲜血战恐怕让美国到现在都心有余悸,作为民主体制国家,本身也难以承受人员的大量伤亡,不够“铁血”是其硬伤,连伊拉克都无法彻底征服,又怎会和中国轻起战端。而且以中美目前的体量,一旦开战就注定是世界大战,美国赌上的就是整个西太平洋甚至是全球的霸权。更何况在并没有收服欧盟和遏制住俄罗斯的情况下,中美开战,欧盟和俄罗斯必然会渔翁得利,成为最大的受益者。美国即使惨胜,恐怕也会落得二战后英国的下场,赢得战争,却输了天下。因此在没能打垮俄罗斯,分化欧洲的前提下,美国对中国只能围堵,却无力热战。
 5.2 中国的软肋在于能源安全
而我国战略上最大的软肋就是能源安全,每年进口原油超过3亿吨,进口依存度高达60%,而且一半以上都要经过美国控制的马六甲海峡,相当于被扼住了能源通路的喉咙,导致我国在能源领域毫无战略纵深可言。一旦发生战争,海上油路被封锁,原油储备仅够支撑1周,空有飞机大炮,也只能不战而亡。因此能源安全才是最大的国家安全,悠悠万事,唯此为大!
 5.3 “一带一路”的关键在中亚
我国推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本质上就是冲破第一岛链对我国的能源封锁,构建通往中亚和印度洋的新能源生命线。因此市场更为关注的资本输出、产能输出只是手段,“高铁搭台”最终是为“能源唱戏”。但“一路”代表的海上通路固然重要,可“一带”的陆上通路却更为关键。自古以来,王中国者,西北取势,东南牟利。相比东南,西北才是更紧要的大场、急场之所在!
美国重返亚洲后,南下战略的地缘格局就变得愈发险恶。中缅管网开通后,缅甸就爆发了果敢内战,使得其战略价值大为下降。而中泰克拉运河刚刚签合作备忘录,泰国随后就发生恐怖袭击事件,推进上也是困难重重。而且长期看东南亚和南亚如果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对我国的制造业也是巨大的隐患。毕竟上述地区人口红利巨大,唯缺基础设施,例如与我国在南海争端最为激烈的越南,人口上亿,平均年龄仅为24岁,一旦通过高铁或高速实现南北贯通,对珠三角的威胁是巨大的。
由于美国撤出阿富汗,中俄又处于战略的蜜月期,相比南下,西进的地缘政治阻力要小的多。而且中亚地区油气资源丰富,人口稀少,与我国的经济互补性很强,并且紧邻新疆。通过能源西进,整合该区域的资源,不但可以解决我国的能源安全,还能有效拉动区域内的经济发展。这将带给区域内国家长期稳定的和平,有利于改善新疆民族关系,保障西北国土安全。长期看也为欧元大陆一体化,中国对接中东和欧洲打下了基础,有望重现汉唐盛世时“丝绸之路”的辉煌。
而且更为关键的是,“一带”沿线各国基本都为上合组织成员,依托于上合组织开发银行和丝路基金,在不断扩大的双边贸易中,完全有条件采用人民币结算。这在中俄天然气协议和哈萨克斯坦新近脱钩美元中都已初见端倪。未来我国如果能用海量外储换回中亚资源、再顺势使人民币顶替美元成为上述资源国的储备货币,将中亚发展成我们的波斯湾。就可以握住全球产业链的上游,并以此为契机推动人民币对大宗商品的定价和结算功能。并且依托现在美元流动性收紧,全球资金匮乏的背景,建立起国际人民币债券市场,就能最终实现全球储备货币的地位。
 5.4 美国霸主地位何时终结
天下无不死之人,无不衰之国。大航海时代至今,人类已经经历了4任霸主,分别是14世纪-15世纪的葡萄牙、16-17世纪的西班牙、18-19世纪的英格兰和19世纪至今的美国。基本上前三任霸主的统治时间都在150年左右。如果从2战算起,美国统治世界已经长达70年,应该说刚好走过一半,人近中年,也越来越临近盛极而衰的拐点。苏联解体是美国全球霸权的顶峰,但自古以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美国其时虽貌似天下无敌,但也开始对外穷兵黩武,对内重消费、轻生产,相应贸易和财政都出现严重的双赤字,越发依赖海外美元回流输血和廉价进口商品,这点何其类似古罗马和西班牙帝国的中后期。而且冷战结束,虽打垮了苏联,却也解放了另外两个巨人,中国和德国。中国经济不但一日千里,成为了全球第二,德国也凭借着欧元逐步整合了欧洲,以和平的方式实现了以前发动两次世界大战而不可得的战略目标。
而展望未来,最有可能成为下一任全球霸主的就是中国。其实1820年以前,中国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就一直维持在20%左右,只是1840年鸦片战争后才逐步沉沦。但随着1978年改革开放,又开始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目前占比已经恢复至12%,正不断向历史均值回归。而且从中国自身的历史规律看,30年的和平发展必然所成、50年则有大治,70年就将进入盛世。如此算来,2030-2050年中国将进入国力顶峰期,届时综合实力应该足以和美国分庭抗礼。而从目前的GDP增速比较看,大概率2030年中国GDP也将超过美国。根据幂次定律,该情况一旦发生,就很难停留在仅仅和美国相当的水平,大概率会达到美国的2倍才会稳定下来。
其实这从人口上也可以得到证明,在中古和近代1千万和5千万人口基本是成为强国的必要条件。一战全球霸权的主要争夺者,英法德都是5千万的级别。而二战后新霸主美苏人口都在2.5亿左右。因此日、德的失败看似偶然,其实也蕴含着必然。那么按照这个规律,下一任霸主的人口级数应该是12.5亿,考虑到地球的承载能力,这也应该是作为单一国家的最后一个级别。而其后根据地球人口可承受量,60亿以上人口对应的只能是全球性组织,届时应该是是实现了真正的全球大同。
 5.5 中美合则两利,分则两害
历史上新兴大国在崛起的过程中,往往会与原有霸权国家产生利益冲突,并有可能演变成对抗,甚至是战争,一战和二战莫不如是。目前中国作为最大的新兴国家,美国作为全球唯一的霸权国家,中美的利益冲突其实很难避免。但中美如果走向全面对抗,那就绝不会局限在两国之间,而是必然会形成两大阵营,最终结果不是世界大战就是冷战,这将酿成世界灾难。所以鉴于中美共同的利益更多,中美之间如果能深入合作,化干戈为玉帛,不但造福两国,更能造福世界。既然我们已经生活在一个如此伟大的时代,虽然眼前问题多多,但我们还是相信中美领导人能用极大的政治智慧,更平和处理各种争端,不再重演“兴百姓苦、亡百姓亦苦”的悲剧。
然而,我们这里必须要指出的是,中美爆发剧烈对抗的可能性绝非为零,而且在近两年其可能性还在不断增加,而最大的风险就来自日本。金融危机后,其实主要发达国家都在玩着“庞氏骗局”来拖延问题,寄希望于其他竞争对手先顶不住,从而让出市场和资源,而这根链条上目前最脆弱的一环就是日本。截止12年底日本国债余额接近1000万亿日元,人均近10万美元,为各国最高。而且预计16年国债占GDP比重将达到277%,也是全球最高,而且届时将超过国民财富规模,政府向民间发债的能力已经接近极限,财政在未来五年内随时存在崩盘的危险。因此日本政治家不断铤而走险挑起事端,其根本目的还在于对外转嫁危机来挽救岌岌可危的日本经济,甚至依托日美安保条约,借用美国的力量通过有限战争,遏制中国崛起的历史进程。因此我国政府要敢于展示维护领土主权的决心,并对日制定全方位的军事惩罚方案,震慑住日本右翼极端分子的气焰,防止其在军国主业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以战止战,才能真正的不战而屈人之兵。

 6. 投资建议
中国经济已经由被动的外向型经济,逐渐转向独立自主的外向型经济,未来将介入全球经济的各个领域。而我们判断其主要依托还是大型国企,因其更容易获得政府的全面支持,也就拥有更强的业务拓展能力和对抗风险能力,这才具有与国际寡头平等竞争的实力。因此未来随着国企进入国际要素市场,获得足够份额,才有望在大宗商品交易中使用人民币结算。最终获得国际要素市场定价权。相对看好中国石化、中国石油。

 7. 风险分析
本文讨论的大宗商品与货币等宏观主体,其影响因素极多,难以用单一的分析框架进行归纳和总结,因此判断精准难度很大。从方法论上我们更多的是偏向于不可知论者,但我们依然敷衍成文的主要目在于希望能从一个不同的角度为市场提供解释近期诸多变化的新观点,如有些许启发,则不负吾文。文中论述如有不当之处,还望各位读者海涵。  来源:中华元智库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