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宏:突然有一天你会发现,原来我们已经做到了完全开放

作者:李舟  更新时间:2022-04-05 08:51:47  来源:民族复兴网  责任编辑:石头

  3月12日,在上海疫情相当严重时,张文宏接受采访,称“我们的防控工作每次都突破一点点”“突然有一天你会发现,原来我们已经做到了完全开放”。同一天,与上海疫情差不多的深圳封城。

  14日,张文宏说,不要“争论是共存还是清零”,并强调“这个病毒的病死率已经很低很低”。

  26日,上海疫情已经非常严重,感染人数达到2676人时,香港媒体发文“上海正在进行了不起的探路试验”。直到这时,在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仍没有封城的打算,上海市疫情防控专家组成员吴凡以“上海不仅仅是上海人自己的上海”为由,对此进行解释。

 

  直到现在,上海仍没有设高风险区,而疫情发生一个月后的迟迟而来的全域静态封闭管理,似乎也是在舆论和上层压力下才迫不得已实行的。

  根据12日张文宏对媒体透露的信息以及上海此后的作为可知,上海这次疫情爆发,很可能并不是以前的“精准抗疫”失败了(如果以前的措施有漏洞,很难想象两年时间会平安无事),而是上海可能在近期改变了以前的防控措施,有意尝试附图二提到的“让管控区域内的人群舒适度更强一点”和“对高风险程度进行划分以后”,“让管控时间更短一点”,于是,疫情就爆发了。

 

  上海疫情如此严重,却一直不设高风险区,则可能是因为如果设了高风险区,管控时间就不能缩短了,试验就难以进行下去了。如果真是如此,那么到目前为止,上海似乎仍然没有完全放弃尝试与病毒共存、追求“完全开放”的“了不起的探路试验”的初衷。

 

  当然,上面这些只是个人的判断猜测。上海的疫情不是突发的,而是一步步逐渐发展严重的,所以,将疫情失控归因于上海面对疫情反应迟钝是没有说服力的,而将其理解成有意的防疫“探路试验”,则上海在疫情发生后的一系列行为就很容易解释了。当然,这种“探路”如果作为防疫探索是没必要的,因为国外都已经有无数明摆着的实践结果了,至于所谓“探路”是不是指探中央的态度,就不得而知了!无论如何,上海在疫情失控前的抗疫指导思想是错误的,至于为什么是错误的,可参考:

 

共存与清零:很多人还没有搞清的12个基本事实

  最近国内疫情越来越严重,而与病毒共存的观点仍然非常盛行,看来,很多人直到现在还没有搞清下面这些基本事实:

  1、人们在疫情中所受的苦,有小部分可能是防控过度导致的,但归根到底,是放松疫情防控导致的。可以比较一下几乎同时爆发疫情且最初一周疫情规模和发展情势基本一致的深圳和上海。

  2、疫情防控越及时,越严格(合情合理合法的基础上),疫情发生频率就会越低,疫情发生的范围和规模就会越小,疫情及其防控对经济和人们的生活的影响也就越小,反之,就越大。

  3、与病毒共存的国家相比动态清零的国家,死人多得多,健康受损者(新冠后遗症承受者)多得多,经济和民生受影响严重得多。

  4、被称为“大号流感”的新冠变异毒株奥密克戎与流感的不同:奥密克戎传播快得多、住院率也更高、后遗症也更多,致死率比流感高出至少40%(日本专家研究结果);新冠全年流行,即使考虑到自然免疫和疫苗接种,一年也可能两三次重复感染,而流感主要只在冬季流行;另外,奥密克戎对医疗资源的占用远超流感,所以,其间接导致的死亡也远超流感。

  5、在与病毒共存的国家,人们会更频繁地进行核酸检测,因为到处都可能是疫区,“没完没了的核酸,没完没了的感染”,“公司永远不能满员”“永远处在非正常之中”,而且家庭中有一人感染,就会全家感染,每个人都会一直处在患上重症的担忧之中。而在动态清零的国家,隔离、核酸只是偶尔的、暂时的,防控越严格,核酸、隔离的几率就越低。

  6、西方人不是靠着理智和科学头脑主动选择了与病毒共存,而是因为没有中国这样强的全民动员能力和基层治理能力,不得已只能接受与病毒共存。他们不是“选择”,而是没有选择!

  7、如何对待疫情,首先是一个社会治理问题,战术上需要依靠传染病防控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其次才是如何治疗的问题。张文宏是感染病和肝病专家,不是传染病防控专家,更不是社会治理专家,而他在媒体上发表的大量影响极大的观点都是传染病防控方面和社会治理方面的,也就是说,他发表的这些观点基本都是外行的看法,却被我们大多数人当作权威专家的权威看法来看待。

  8、医生的话不等于“科学”,不同医生的观点常常千差万别,更不用说一个医生关于非本专业甚至非医疗方面的言论;与官方观点不同的观点也不等于“实话”,综合许多权威专家的集体观点也可能错,但绝不至于比随便一个医生甚至外行的观点更不可信!

  9、张文宏说过一些正确的话,但在一些重要问题上,他却很少对过。譬如,从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疫情发展的判断,到对滞留西方的留学生是否归国的建议,从对全球疫情的发展趋势的预测,到对疫苗作用以及接种疫苗后的疫情趋势判断,从断言武汉全民核酸检测的不可能,到否定病毒变异对疫苗作用的重要影响,从否定喝粥到吃易生湿的牛奶、肉(新冠肺炎以湿盛为主要特征)的建议,张文宏基本都错了。

  10、以张文宏去年7月提出“把门打开”“与病毒共存”等主张为分界线,此前一年多时间,疫情一般隔个两三个月在局部偶发一次,而且总是最多一个月就会被清零,而此后半年多的时间里,疫情就此起彼伏,基本上没有间断过,并且越来越严重。无疑,认识决定行动,对疫情防控的态度决定疫情防控的实施效果。

  11、最好听的话常常是最危险的话。譬如最近又被炒作的张文宏的经典名言“抗疫不是目的,老百姓的安定才是目的”,这话很容易赢得人心,但关键是,做事总得有个主次先后,当淡化了抗疫,老百姓哪里还能有安定?类似的还有“今后抗疫,维持生活正常化应该放到跟动态清零同样重要的位置”“陶瓷店里抓老鼠,我们希望既抓住老鼠,又不打破瓷器”,等等,这些话句句都让人喜欢,但关键是,根本没有可行性!要维持生活正常化,就不可能动态清零,要动态清零,就不能不暂时打破人们的正常生活。所以,当强调维持生活正常化时,结果就必然是动态清零的失败,而动态清零的失败,就必然导致疫情失控,更大范围更大数量的人们的生活就会完全非正常化!

  12、动态清零确实不是长久之计,但不是长久之计,并不意味着现在就该放开,与病毒共存,这就好比一个人病了住院,住院当然不是长久之计,但需要住院时就得住院啊,急着出院不就是找死么?病毒还在变异,且毒性趋于减轻,新冠病毒也许会流感化,也许会最终消失,在最安全的时候“出院”,才是最理智的选择。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