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裕禄同志的事迹归结到一点,就是坚定跟党走,他一生都在为党分忧、为党添彩。焦裕禄精神跨越时空,永远不会过时,我们要结合时代特点不断发扬光大。”
——习近平
1966年2月,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播发,焦裕禄的名字传遍千家万户,成为共产党人的光辉典范和全体党员干部崇敬的榜样。
“我当时上初中一年级,政治课老师在念这篇通讯的过程中几度哽咽,多次泣不成声,同学们也流下眼泪。”2014年3月18日,在河南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动情回忆说,“特别是念到焦裕禄同志肝癌晚期仍坚持工作,用一根棍子顶着肝部,藤椅右边被顶出一个大窟窿时,我受到深深震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焦裕禄同志是人民的好公仆,是县委书记的榜样,也是全党的榜样。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永远不会过时。”
这是焦裕禄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一)
1962年冬,正是兰考遭受风沙、盐碱、内涝这“三害”最严重的时刻,全县粮食产量下降到了历年的最低水平。就是在这样的关口,组织派焦裕禄来到了兰考。
焦裕禄到兰考上任前,党组织与他谈话,要他在思想上做好经受最严峻考验的准备:兰考有三最,第一最苦,第二最穷,第三最难。他坚定地回答:“感谢党把我派到最困难的地方,越是困难的地方,越能锻炼人。不改变兰考的面貌,我决不离开这里。”
在兰考工作的475天,焦裕禄靠一辆自行车和一双铁脚板,对全县140多个生产大队中的120多个进行了走访和蹲点调研,行程2500公里,记录全县84个风口、1600座沙丘,把县里所有的洼地、淤塞河道绘图编号。
他拖着患有慢性肝病的身体,常年奔波在农舍、田地,置身于群众之中。每当风沙最大的时候,就是他带头下去查风口、探流沙的时候;每当雨下得最大的时候,就是他带头下去冒雨涉水、观看洪水流势和变化的时候。
1964年5月14日,积劳成疾的焦裕禄因肝病不治不幸逝世,年仅42岁。生命最后时刻,他唯一的要求是“请组织上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在焦裕禄精神引领下,兰考一代代党员干部埋头苦干、接力奋斗,不断续写改天换地、日新月异的精彩篇章,走上了一条快速发展、充满希望的幸福之路。
这是2021年6月23日拍摄的兰考县凤鸣湖湿地公园(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李安/摄
(二)
“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
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十分崇敬焦裕禄。这首《念奴娇·追思焦裕禄》,正是他担任福州市委书记时,于1990年7月15日所作。
“我们这一代人,是深受焦裕禄同志的事迹教育成长起来的。”习近平总书记曾动情地说,“后来,我当知青、上大学、参军入伍、当干部,我心中一直有焦裕禄同志的形象,见贤思齐,总是把他当作榜样对照自己。焦裕禄同志始终是我的榜样”。
“焦桐” 新华社记者 冯大鹏/摄
当年,焦裕禄在兰考贫瘠的土地上,亲手种下一棵泡桐幼苗,也播撒下千顷澄碧的希望。如今这棵泡桐树仍然枝繁叶茂,人们亲切地称为“焦桐”。
2009年4月1日,习近平同志赴兰考瞻仰“焦桐”后,在不远处亲自植苗、培土、浇水,栽下一棵泡桐,希望生生不息的焦裕禄精神在神州大地永远传承、永放光芒。
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兰考,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书记指出,兰考“是焦裕禄同志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是焦裕禄精神的发源地”,因此“很愿意联系兰考,很高兴又一次来到兰考”;强调“希望通过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为推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正能量”。
(三)
“焦裕禄精神跨越时空,永远不会过时,我们要结合时代特点不断发扬光大。”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有几点特别值得学习弘扬:
——“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
——凡事探求就里、“吃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的求实作风。
——“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奋斗精神。
——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
参观者在焦裕禄纪念园瞻仰焦裕禄烈士墓(2021年6月24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李安/摄
广大党员、干部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深学、细照、笃行焦裕禄精神,努力做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秉持“父老生死系”的情怀,坚定“毋改英雄意气”的信念,怀揣“绿我涓滴”的决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