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某微博发了这么条消息,声称清华附中国际部的学生都有“双重国籍”,后修正为“拥有他国护照”,从而具备直升清华的特权。她还强调,这种特权不是有钱就能拥有的。当然,她自己喜欢用“privilege”这个洋气的词。
她对特权是什么态度呢?原话是“写到这里,我的高傲已经尽数体现了”。
她认为,“特权”给了“我们”这群人更好的教育。而这种教育不仅仅是更好的学校或更成功的人生,更重要的是,因为有特权,所以不用和别人竞争,所以能够更加柔和的看待事物,“把周围的人当人”,而非自己的竞争者。正是这个“特权”的环境,让“我们”这群人学会了善良。
相反,那些需要通过高考以及各种选拔公平竞争的大众们,不仅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而且由于没有特权,他们道德与性格也受到扭曲:
“他们的人生充满了对不公平的叫嚣,他们的字里行间永永远远都浸透着‘嫉妒’这两个字。
真的让我恶心”。
她全程把特权者称作“我们”,其他人则是“他们”。
(原文较长,中间部分就省略了。大致是说这个妹妹想追逐梦想,去中央戏剧学院进演艺圈,这样就要参加高考了。虽然他们高考入学仍有特权,但不如直升清华这么大。所以是个艰难的抉择)
相似地,前段时间有人在豆瓣分享,说自己为许多三袋四袋做过留学申请,最繁重的工作不是别的,而是修改这些孩子们自己写的“个人陈述”中,处处透露的特权有理以及人种论话语。和上面的内容类似,大概就是特权让自己更优秀更善良。而且特权是自己应得的,自己高贵的血统是刻在基因里血液里的,穷鬼活该被淘汰,应该被淘汰,这也是刻在他们血液里的。
对于这种思想,除了“将来通通路灯挂”以外,我没什么好表达的。但是,为什么这种想法会印在这些还是娃娃的人的脑子里?
这里引用一篇小说的段落,我很喜欢的《沧浪之水》。
背景是这样:
男主叫池大为,他的父亲本来是著名中医,后来在激进时期被下放到了偏僻山村,成为当地的赤脚医生。男主就在这里成长起来。
恢复高考后,男主辛苦复习几个月,考上了北京中医大学。
离开山村进入大学,他这个穷小子受到了同学许小曼的青睐。许小曼是班花,家庭条件也很好。刚开始交往非常甜蜜,池大为觉得许小曼绝对是世界上最好的人。但后来却越发感受到二人根本观念上的分歧。下面引用原小说内容:
跟许小曼交往久了,我感到她被家里惯坏了,也被男孩子们惯坏了,她的愿望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可以讨论的绝对命令。开始我还是忍着,为了她别说忍这么一时,忍一辈子也是应该的。可日子久了也难免发生一些小冲突,她就像受了天大的委屈,眼泪直流。这时候我就要把男性的倔犟强压下去,陪着笑作出深刻检讨。
我能够忍受她的任性,可是任性后面的那点意味,那点居高临下和恩赐的意味,却是我绝对接受不了的。
更令我难以接受的,是她那种等级观念,她认为人天生就分为了上等人和下等人,连血液和脑垂体都不同,这是遗传基因决定的,因此不可能改变。而我的观念完全是平民化的,我看到那些山民的孩子并不比谁傻些,只是没有一种适合的环境。
我说:“我就是山坳里出来的,那我也是下等人。”
她说:“你不是,不然怎么你没读高中也考出来了,别人就出不来?你爸爸也是读了大学的。那种不同在血液里骨头里脑髓里。”
我们辩论了好多次,总无法说服她。后来她带我去了她家,知道她是在怎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这是我在北京看到过的最好的房子,五室三厅,要转几个圈才能够把房子的结构弄明白,比起来学校那些教授的房子就太可怜了。而许小曼自己,拥有一套一室一厅的房中之房。我刚坐下,就有保姆倒了茶,摆上了点心,不一会又是勤务兵送来了开水,把垃圾提下去了。我坐在那里目瞪口呆,感到了强烈的震撼,人跟人这距离真远过天地之遥啊。
快到中午她妈妈回来了,举手投足之间都有着一种高贵的气质,把包放下来的动作特别优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坐在那里感到了很大的压力,许小曼说:“这就是池大为,我跟你讲过的,妈。”我被她妈镇住了,她问我很多话,我回答得语无伦次。硬着头皮吃完了饭,回到许小曼的房间,我才松了口气。许小曼说:“以后这就是我们的爱情小巢了。”我心想:
“那我还不如住到贫民窟去呢。”
交往了几个月,我发现许小曼把我想错了。她觉得自己的愿望对我来说都是圣旨,因为她是许小曼,我只是池大为。我压抑了自己去迎合她,反抗冲动却越来越强烈。有些事情,我心中明白要怎么做才会让她高兴,可事到临头心里就别扭着,怎么也做不出来。她的目标是要把我培养成一个上等人,有上流社会的风度和情感方式。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正如我也没有力量把平民意识灌输到她大脑中去。
(引文完)
引文的故事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发生的。这种“privilege”思想的来源是什么,已经写的很明白了。
有没有人想改变这一切?有。这其中的代表人物,我知道是谁,你也知道是谁,我们也都知道他为此做了什么,我们也逐渐知道了那帮人当时做了什么。但是我不说。引一段没有关联的故事: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