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十五年是我国突破最尖端技术的关键时期

作者:记者杨飒   更新时间:2021-03-25 10:04:43  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石头

  “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还提出要瞄准量子信息等前沿技术攻关。在去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四次集体学习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充分认识推动量子科技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量子科技发展战略谋划和系统布局,把握大趋势,下好先手棋。”中国科学院院士、时任清华大学副校长的薛其坤在那次集体学习中就“量子科技研究和应用前景”进行了讲解。3月20日,已履新南方科技大学校长的薛其坤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1年会会后畅谈量子科技、基础研究和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现实与未来。

  量子科学研究:

  中国进入了世界第一梯队

  量子科技得以发展的前提是什么?薛其坤认为首先是国家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国家经济实力和人才实力逐渐增强,通过改革开放和世界加速融合,我们和全世界的科学家有了同台进行科技创新的机会。”

  “能影响一个时代的技术机遇并不是很多,前三次工业革命都有关键的技术。让我们感到比较幸运的是什么?量子技术包括量子计算机、量子通信、量子精密测量和量子传感,正是从技术变革的意义上,给下一代的信息技术提供了一个革命的机会。所以我国各方面发展的基础,加上信息革命的到来,使得量子科技得以大力发展。我国量子科学的研究,进入了世界第一梯队。这正是‘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的,‘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薛其坤说。

  薛其坤对量子技术的发展充满期待:“从基础研究方面到应用层面都有很多值得期待的突破,一方面,像硅支撑晶体管支撑计算机一样,新型的量子材料,会支撑量子计算、量子通信的发展;另一方面,随着一些量子技术走向应用的舞台,可以给这个领域发展创造更多产业化的机会。”

  薛其坤介绍,量子科技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的最重大变化是全球定位导航系统应用。而此后的进步则是使得未来的地图会更加精确,量子技术的应用会让定位精确到半米,甚至厘米的范围之内。“在信息社会我们需要获得各种信息,一句话来讲,因为量子技术的发展,我们探测信息的眼睛会更亮,探听信息的耳朵会更灵,探闻信息的鼻子会更加灵敏。”薛其坤说。

  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发展:

  同一链条上的不同层面

  在薛其坤看来,“越基础的是越尖端的”,要实现尖端技术的创新必须有扎实的基础研究积累。

  “原始创新和颠覆性创新是重合的,原始性创新往往在科学层面说得多一点,颠覆性创新在技术或应用层面说得多一些。有时候在科学上的原始创新并不一定能造成颠覆性的技术创新,但是颠覆性的技术创新要建立在雄厚的科学基础上,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依赖的和融合的。”

  要实现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发展的连接,薛其坤做了一个比喻:“实际上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发展,是同一链条上不同层面的事情。做基础研究就相当于盖房子打地基,做技术则是盖第一层楼和往后的每一层楼。基础研究是技术发展或科技创新的源头,他们整体是一个闭合的环,要把打地基和盖第一层、第二层统筹考虑。”

  针对我国与发达国家基础研究的差距,薛其坤认为,“在条件上差别不是很大”,“但是第一,我们在基础研究上的高水平学术带头人相对比较少一点。我们真正做比较前沿的基础研究时间并不长,但基础研究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有时候可能花一个人的一辈子。所以我们在这方面杰出人才的积累,尤其是基础研究学术带头人的积累,同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相比,在数量上,相对来讲还有差距。第二就是在技术研究理念上有差距,因为我们做基础研究的时间比较短,积累少,形成经验少。西方国家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在培养人才的理念上、从事基础研究的环境风格或者模式上,经验比我们更丰富一些。”

  “改革开放40年,我们国家基本上完成了主要通用技术的引进、消化、再吸收,但是最尖端、要命的技术还存在障碍,未来15年是我们国家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关键时间段。”薛其坤说。

  中国科技事业:

  再次迎来“科学的春天”

  “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揭榜挂帅’等制度”。薛其坤认为,“揭榜挂帅制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让优秀科学家、战略科学家,最大程度发挥他们的作用。在这样一个机制下,大家会针对一个问题聚焦能力、聚焦资源进行强力开拓。在有限目标的驱动下,目标性更强,效率会更高。”

  薛其坤感慨道:“国家提供巨大的资金支持基础研究,支持科学家的工作,作为科研工作者感到非常幸福。我们处在最美好的黄金时代,并且国家的部署也是抓住科技创新的牛鼻子问题。科研创新如果没有根本性突破,只是基于现有技术上的优化,意义就没有那么大。国家现在的政策,为真正实现重大突破、发展颠覆性技术,创造新的科学发现等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提供了非常好的舞台。”

  薛其坤认为,经过四十多年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发展、科技进步都是巨大的。科学研究的条件、实力和人才储备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有些领域已经进入了世界科学舞台。特别是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可以说中国科技事业再次迎来了“科学的春天”。

  (本报记者杨飒)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