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地黄花分外香——评纪录电影《北平以北》

作者:千龙网  更新时间:2017-12-23 14:54:20  来源:民族复兴网  责任编辑:石头

07f3b491548fb1fae3ae6db76378e12b.jpg

  大型纪录电影《北平以北》给当今的电影院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一扫胡编烂造的抗战神剧留下的污浊雾霾,让国人耳目一新。这部纪录大片为当下而制作,为当今而制作,有很强很鲜明的时代关照感;非常契合当下的实际。

  我认为这个影片是非常成功的,特别是让我们记住了片中的几位英雄人物。一部影片要吸引眼球,古今中外的经典之作,都是以能够让人记住几位片中人物或是一两句话就是成功的,了不起的。比如《董存瑞》让我们记住了“为了新中国前进!”;《英雄儿女》让我们记住了“为了胜利向我开炮!”;《南征北战》让我们记住了“还是家乡的水好喝!”;《走近毛泽东》让我们忘不了“他指挥千军万马,自己没有开过一枪!”;《北平以北》也做到了,很成功。让我们记住了“小白龙”,“智多星”,“小高尔基”;还记住了“一县三国”,“千里无人区”,“人圏”,“八路军三进平北比长征还艰苦”……

  尤其是影片中讲述“一二·九学运”的一批热血青年,对我们今天太重要了!我们过去只知道学运学生为抗日救亡游行喊口号,他们的去向,他们的人生奋斗经历是什么一般不知道,也没有艺术作品反映。《北平以北》揭秘他们的真相,对今天的青年学生很有说服力!

  我们今天的媒体表达历史不是虚无主义就是碎片化;不是一窝蜂式的用造假演绎就是堆积人物访谈撑时间,搞说教,把原有的真历史拍成图解式的所谓情景再现,用人假演,盲目追风!实际上在文献纪录影片中运用情景再现,人物访谈只是一种创作人员没有折的搬演手段之一,近20多年来被国内电视专题类片子、“口述历史”这类片子用的很多很俗,甚至有些泛滥。我是不主张纪录电影,尤其是能挖掘真实历史影像资料的文献记录电影滥用,起码是慎用!

  《北平以北》的可贵处是真实,真情,真诚、真挚,对现在青年没有说教,敢用事实说话,挖掘出鲜为人知的、具有真实冲击力的历史影像资料说话,就有力量。这些历史影像资料也是延安电影团的烈士用生命换来的真实历史纪录,是任何情景再现再现不了的!有了真实的历史影像,就能用铁的事实还原真实,这样的影片用搬演,用摆拍再现就假了,没有说服力了,失去了真实的冲击力。《北平以北》的题材内容决定了这种表现方式。

  我比较了解艾辛的创作特点:她所力求的影像风格是坚守真实的原则。她的作品所呈现的是,真相比主题重要,真实比手段重要,故事比说教重要,特别是她导演的文献纪录片。人物比情节更重要,细节比故事更重要。的确,细节是历史核心的亮点表现。

  《北平以北》这部影片是很有价值的,是能够留下的精品之作。过若干年后会被人们记住,这是血写的历史;这是没有添加任何虚假拍摄的历史。尤其是有血性、有筋骨,对青年一代有很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当下的共产党员有很重要的教育和引领意义。让他们知道心中没有忘记百姓、依托百姓的重要性。

  我认为《北平以北》抓住了我们中国人的集体情绪,坚定的理想,而且现在战争离我们并不遥远,随时爆发,该片告诉我们要永远珍惜和平,在国难当头的时刻我们中国人不能没有骨气,作为知识分子、作为青年,如何家国为上,民族担当。影片片头歌曲《硝烟花季》,还有片尾歌曲《踏着烈士的足迹前进》非常有震撼力。尤其影片中童谣的运用,加上四首歌曲,解决了解说词不方便直接表达的主题,凸显出创作者很巧妙,很用心,很独到。这是纪录电影在艺术形式上很独到的突破与创新。

历史的空白是纪录片的无力苍白

  面对当下荧屏充斥着太多平庸与低俗的打情卖俏的节目,太多物欲与名利共舞的喧闹;面对当下对历史的虚无化、碎片化和娱乐化的沉渣泛起;导演艾辛坚持真诚与真实记录历史,怀着对民族、对国家历史的敬畏和一往情深,呕心沥血、不畏艰难创作了《北平以北》这部纪录电影。

  众所周知,北京的曾用名是北平,随着1949年新中国的诞生,北平这个地名已成为历史。但与北平以北的“平北”这个名词却承载着一九三七年到一九四五年期间,中华儿女铁血誓言,为国死战的壮怀激烈的抗战历史。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日本侵略中国。北平沦陷,长城成了日伪政府所谓的“国界”。华北地区地处伪满洲国、伪蒙疆联合政府和伪华北自治区政府的三个傀儡政权的结合部,出现了“一县三国”的怪异格局。

  此时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大旗,在全国建立了二十二个抗日根据地,今天地处长城内外的昌平、延庆、怀柔、密云以及河北省赤城、怀来、张家口地区是当年开辟的平北抗日根据地。

  八路军曾“三进平北”,这里是平北军民经历着我们今天难以想象的苦难与惨烈、残酷与艰苦、挫折与胜利、死亡与重生、光荣与梦想的战场。

  艾辛热情如火,理性如水,艺术地向我们真实的叙述平北抗日根据地的故事。

  无论是血溅长城的古北口御敌的国军,还是在平北绝地反击的八路军,都同样享有永远崇高的荣誉——抗战英雄。

  《北平以北》形象化地填补了全民族抗战史中,平北抗日根据地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的许多鲜为人知的真相留存和国家记忆的空白。

坚定维护历史“小姑娘”的尊严

  有人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但是真实记录历史的影像是可以还历史以真实面目的。纪录电影应该坚决杜绝将历史当作可以任意打扮的小姑娘。

  艾辛的纪录电影始终坚持“真实性是纪录片的生命”、“事实胜雄辩”、“以人为本”、“内容为王”“以纪录的真实还原历史的真实”的创作原则。《北平以北》拒绝政绩工程的迎合与炒作;拒绝高科技电脑合成的炫技;拒绝滥用“打扮历史”的“情景再现”;力求深挖的新发现和艺术的新表现。她用心、用脑、用眼去观察、去思考、去追寻、去发现,重新行走在北平以北的崎岖路上,对每一座抗日英烈博物馆、对每一块碑石、对每一个英雄墓地、对每一处八路军曾经奋战过的遗址……她俯下身子向当地的专家和乡亲们请教求证。她在平北、在历史的资料堆里寻找有关“北平以北”历史细节。来自社会各方面,甚至国外的动态和静态的影片、图片、文件、实物等资源,具有不可复制、极为珍贵的原始性、揭秘性、真实性和权威性,给艾辛艺术呈现历史关键的感人细节和叙述引人入胜的故事奠定了可看性和可信性的基础。这因该是纪录电影人坚持的方向。

  我认为,真相、真实和真情比故事重要,走进历史、走出历史、让历史活在当下更重要。

镜头从表层的纪录到心灵深处的揭示

  影片《北平以北》真实地展现在日本侵略军铁蹄下和三个伪政权的虎狼般统治下的平北抗日根据地的军民生存状况和斗争生活。  日本侵略军的大扫荡、烧杀掠夺、生灵涂炭、哀鸣遍野等罪行历历在目、令人发指。有些画面是来自被我军缴获的日军随军记者所拍,为了炫耀“皇军”的胜利,如今却成了侵略者罪行的铁证。惨无人道的“无人区”和“人圈”的情景,令人触目惊心,灭绝人性的“三光政策”恶行的痕迹、白骨累累的“万人坑”犹存……幸存的村民实地指证和控诉日本侵略军反人类的滔天罪行。

  敌人的严密封锁,平北抗日根据地的人民以树叶充饥,草窝为炕,冰雪止渴,树底为房的艰苦的环境顽强地活下来。在黑暗中寻找阳光、拥抱阳光。老百姓冒着坐牢、杀头的风险,在白色恐怖笼罩下,秘密地参加了共产党,沙塘沟成了平北的红色第一村,建立了几层的共色政权。

  事实上,敌人在平北根据地犯下的罪行是罄竹难书,其残忍的行径远远超过画面所能涵盖的真相。

  艾辛在影片中没有强化和放大这些血腥的场景与细节,而是把镜头从表层的展示纪录转化为直达心灵的深度揭示,更加激发我们在愤恨中的震惊与思考。我们在残酷的战争中看到了光明与黑暗的对抗;人性与兽性的较量;正义与邪恶的斗争。

读懂血性与信仰的现实意义

  艾辛有个观点我很认同,她说过:“纪录电影是纪录片的最高艺术境界和艺术形式,是纪录国家记忆的真实艺术表达,以集体体验的审美仪式强化国家记忆、民族记忆。”她在创作文献纪录电影《战友》一片时就强调,“中华民族的抗争文化是我们代代前行的历史原动力”。也就是说要让人们记住、记忆和纪念不应被忽视与漠视,不容被淡忘与遗忘的历史和人物,正是他们构成的民族精神是激励我们前行力量。影片中的英雄人物创造的英雄壮举让我们震憾不已!

  密云山村有为普通农妇邓玉芬,她先后让丈夫和五个孩子参加抗日的游击队和八路军,而她的亲骨肉都相继在抗战中光荣牺牲了。没有国哪有家,中国人决不当亡国奴的孬种!邓玉芬的誓言和行动朴实而崇高。

  习近平总书记真切而动情地赞扬和传播伟大的英雄母亲邓玉芬深明民族大义,为抗日战争做出无私奉献的感动中国的故事。

  “这是八路军独一无二由知识分子组成的能文能武的队伍”,《北平以北》让我们知晓为什么身经百战的王震和萧克将军如此高度赞赏从平北抗日根据地发展起来,转战长城内外的八路军挺进十团的故事。

397f5d49fde904dd696c36909c8702d5.jpg

  艾辛把镜头聚焦在“独一无二”的具有传奇和壮烈的十团领军人物白乙化和他的战友们的身上。

  热血青年白乙化,十九岁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他身高1米9,相貌堂堂,一脸络腮胡。喜欢穿白色衣服骑白马,性格爽朗、英勇善战,被称为“小白龙”。

  国难当头,大好河山被日本侵略军吞占。1932年曾就读于北平中国大学的白乙化,愤然离开平静的书桌,回到东北老家组织“平东洋抗日义勇军”,突袭了辽阳为警察局后,落款“平东洋”。神勇与潇洒的作风,令顽敌闻风丧胆,“小白龙”的名声远扬。

  白乙化与同学的吴涛、北平俄文法商学院的才山、有“小高尔基”之称的文艺青年王波、铁路学校的王亢等人,志同道合地走上了抗日救亡之路。

  1935年白乙化和他们在一起,不畏军警镇压,参加了震惊世界的北平爱国学生的“一二·九运动”。这一群意气风发的大学生发出怒吼:“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一群莘莘学子从课堂走到街头,从街头奔赴抗日的最前线。

  在平北抗日根据地的血与火的锤炼和考验中,在同疯狂的日本侵略军的生死决战中,残酷的战争让这群文质彬彬的书生变成了无私无畏的钢铁战士。战功赫赫的白乙化,二十岁任八路军挺进团团长,这支“学生军”用鲜血铸成的友谊更加团结和坚强。

  然而,他们在同日伪军英勇作战的过程中,有“智多星”之称的才山和“小高尔基”美誉的王波等北平大学生,先后战死沙场,为国捐躯。

  1942年“小白龙”已任平北八路军副司令,在密云的一次战斗中,敌伪军的一颗罪恶子弹夺走了他年轻有为的生命,时年二十九岁。  影片真实地表现了一代火样年华的青年在民族危难时的时代担当的勇气、骨气、锐气和正气。

  他们的生命与信仰融为一体,影片鲜明地凸显这个“独一无二”战斗队伍的个体和与群体的立体而丰满的形象,他们大恨大爱的炽热情怀,让我们记住他们的个性、血性与党性。

  随着白乙化抗战近十年的一群北平的大中学生中,只有与白乙化同年生辰的王亢、吴涛、师军等少数人看到抗战胜利的旗帜。据统计八路军十团编制1380人,在抗日战场牺牲1200多人,整个平北军民有4000多位英烈血沃热土,他们平均年龄是22.5岁。这是一组令人心痛的冰冷数字,让人心恸。透过影片,我都清晰地看到数字后面那一张张洋溢着青春活力的笑脸,一双双对信仰充满信心的眼神,看到一个个鲜活生命的跃动。

  不要忘记“北平以北”这个精神的路标。

  他们用血性谱写了一首青春战歌。

  他们短暂的生命因信仰而精彩。

  感谢《北平以北》这部纪录电影,带给我们不仅是历史的缅怀、追忆和感动,而是切合当下现实的思考和激励以及触及我们灵魂的真切叩问……

  影片中的很多珍贵的黑白历史影像资料,是用生命换来的,是黑白胶片纪录的历史,要比数字化纪录的历史,更有历史价值。这种黑白的冲击力是无价之宝,是国家历史,是国家的面值,是国家的记忆。尽管有的影像资料不够清晰,但本身能够拍摄下来就弥足珍贵。影像资料的价值是任何今天的摆拍无法比拟、媲美的!

  让历史走向未来,不要忘记我们昨天的历史。一个国家没有英雄是没有希望的,一个民族没有信仰,是没有前途的。也可以说,一个国家没有影像纪录历史,也是没有未来的,因为你没有办法说清楚历史。影像纪录是我们国家的脸面和国家的表情。大型文献纪录电影《北平以北》为国家的未来留住了历史。《北平以北》的成功首先要感谢英雄和烈士他们的付出,还要感谢用生命记录下影像资料的延安电影团的多位战地摄影记者们。

  (本文作者是原中国新闻社副社长、南海影业创始人、资深纪录片专家)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