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的底蕴

作者:高洪波  更新时间:2017-09-05 09:09:35  来源: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石头

  长征本是古人诗词中的名句:“万里长征人未还”,7个字,却力有千钧,一下子把人拉入战火、烽烟、疆场、厮杀……当然最核心的是一个“人”字。人未还,几多期待,几多祝福。

  到得今日,由于中国革命的特殊历史进程,“长征”具有了特定意蕴。两个字,一个词的背后,则是雪山草地大渡河,是乌江急流,云岭高耸,是铁索桥头英雄血,腊子口上战旗飘。

  长征是一次战略转移和突围,也是一支铁军由弱到强的凤凰涅槃,是史诗中的史诗,绝唱里的绝唱。长征是一个民族百年奋斗史中最闪亮的一幕,所以“长征”两个字,从重量到质量都无法评估。《解放军报》,也只有这份报纸配得上“长征”副刊,四千期“长征”副刊,在时光的雪山草地上一步步跋涉,这不啻是一次文字、文学与文化的“长征”。尽管比喻蹩脚,但我为“长征”副刊喝彩!

  “80后”作家贺捷生将军写下《“长征”激励我再长征》,从中我读出了她的感念。我与“长征”副刊,联系不如贺大姐那样密切,但由于十年军旅生涯,培养了军人情结,只要有机会,我都乐意为“长征”副刊尽一份力。记得在2010年下半年,我就读了国防大学战略研究班,地方学员与军队学员混编。我的班长,副班长是两位将军,一个是天津警备区的董泽平,一个是原总装备部的隋起胜。剩下6个是地方学员,党小组长是水利部部长陈雷。我们在军号声中作息,以班为单位就餐和行动,除了听课和研判世界与国家大势,还用一周的时间参加了一次军事演习。全体同志兵分6路,各自扮演不同的国际角色,端的是一次最难忘的人生体验!

  毕业分手时,大家唱着“送战友,踏征程”的歌子依依惜别,随后我写了一篇散文《最后的母校》投给“长征”副刊,发表后反响很好,还荣幸地得到了当年的“长征”文艺奖。领奖活动记得在河南信阳,我有事未能出席,但纪念品却珍藏在我的办公室里,是一张我的彩色照片,下面印着相关的文字,提醒我这是来自《解放军报》的特殊奖励。

  在几十年的文学生涯中,我大大小小获过不少的奖,从政府出版奖到“五个一”工程奖,但我更为珍惜战友们给予我的“长征”文艺奖。在他们为我精心制作的彩照上,我身着西装,颈系领带,可我知道这照片的主人最自豪的是这样一首自咏诗:“心系滇南营门柳,情牵边地哨所灯。灵魂曾经军衣染,从此常忆五星红。”

  穿绿军装的青葱岁月,注定了永远的军旅情结。

  感谢“长征”副刊,让我一次次回到军营,回到遥远的云南边防线。譬如今年六一儿童节前,我就用一个北京少年的视角,表现出边疆哨所独特的生活——一个走过边防哨所并巡逻过的人,才会用这种方式进行叙述和表达。如果没“长征”副刊的平台,这种表达是无法实现的。

  长征,两个字,一个词,无可比拟之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