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北方:我读毛主席词《卜算子·咏梅》

作者:行走与歌唱公共号  更新时间:2017-02-14 21:09:53  来源:民族复兴网  责任编辑:石头

——从中国诗词大会上的嘉宾点评说起

46ac266a010b1bdb646377094cafebe0.jpg

  最近,《中国诗词大会》节目走红了,我也是随着这波热议才知道有这个节目的。前几天,我熬夜完整地看了一期节目。

  很多人注意到,毛主席诗词在《中国诗词大会》上频繁出现。在我看的那一期节目中(随机点开看的)就出现了毛主席的《卜算子·咏梅》。让我感到欣慰的是,该期《中国诗词大会》请的两位点评嘉宾对毛主席诗词表达了强烈的喜爱,也做出了比较有深度的解读。

85906264de36852933db86a92c0deea4.jpg

  这两位嘉宾分别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和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副教授蒙曼,我之前对这两位学者并不了解,但央视能请这样的正能量学者担任嘉宾无疑是值得表扬的。

  有人把《中国诗词大会》涉及到毛主席诗词的片段剪辑到了下面这个视频中,从9分38秒处开始的就是关于《咏梅》的点评。

c868c2e3a5f60511c6e0faa77ede6c61.jpg

 

  为了方便大家阅读和接下来的讨论,我把两位学者的话摘录了下来。康震教授是这么说的:

  毛泽东这首《咏梅》啊,我不是一般地喜欢。我经常去看这首词,我在想,这首词是怎么写出来的呢?“待到山花烂漫时”,等到漫山遍野的花都开遍的时候,“她在丛中笑”,我只是从容地看着这一切。我们感觉到了一种雍容、大度,俯瞰江山,无限的希望和理想尽在眼中。就像他手书的这首词一样,大气磅礴,虽则是写一朵梅花,但是陆游的梅和其他文人的梅,在他面前就是小小的梅花,而这朵梅花真正堪称得上是王者之梅。

  接着康震的话,蒙曼副教授说:

  其实就是身份不同,心境不同。陆游的梅是什么呢,是寒士之梅,毛主席的梅是什么呢,是战士之梅。他首先是一个战士,然后他才可能像您说的,他是一个王者。他在战斗之中成长起来,崛起,并且拥有了这样的心胸和气象的这样一只梅花(原话如此,有点语病)。实际上中国古代讲,梅兰竹菊,这是君子,君子应该是有非常丰富的品格的。我想这两种品格,对完整的诗意也好,对完整的人生也好,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做寒士的时候有“零落成泥碾作尘,唯有香如故”这样的品质,做战士的时候,有“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这样的傲骨,这两个兼容,这就是一只了不起的,代表中国形象的梅花。

  毛主席的《咏梅》,原词如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这首词还有一个“小序”,即“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陆游的《咏梅》是这样的:

  驿路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是士,但很难讲他是寒士,寒士指的是穷苦的人,杜甫有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陆游只是郁郁不得志,抱负得不到施展。这首《咏梅》以梅花自喻,字里行间充满了哀怨和自顾自怜。这是一股传承自屈原的文人气质,把自己比作香草/梅花,一方面感慨报国无门,一方面表达不与小人同流合污的气节。

  毛主席的词果然“反其意而用之”,一扫哀伤之气,寥寥数语写尽了大气磅礴,写出高深悠远的意境。

  两位学者对毛主席的这首《咏梅》不吝溢美之词,说毛主席的这朵梅花是“王者之梅”、“战士之梅”,这么说对不对呢?也对,但还没有点出作者的真意。“战士之梅”算是说出了一半,“王者之梅”就和作者的本意反着来了。

  要理解毛主席的《咏梅》,得理解他老人家所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

  毛主席相信,是人民创造了历史,人民理应成为社会的主人,历史发展的尽头是人民组织起来自己管理自己的共产主义社会

  在过往的历史中,人民一直是被压迫被剥削的对象,要实现共产主义,就得革命,打碎人压迫人的旧制度。怎么实现这个目标呢?首先得有一部分人先觉悟起来,行动起来,进而带动全体人民一起努力奋斗,通过革命,推翻压在身上的三座大山。先觉悟起来的这部分人,组成了先锋队式的共产党。

  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革命是需要艰苦斗争的,是要付出牺牲的,这是战士的事业。“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就是战士精神的写照,大革命失败后的低潮里,长征艰险的路途中,半壁江山沦丧的抗日战争年代,都是“悬崖百丈冰”般的严酷时刻,但共产党人就如同顶霜傲雪的梅花一样,不屈不挠地坚持斗争。

  对真正的战士来说,真正的挑战在取得革命胜利后。革命胜利后怎么办,是退归保守,成为新的统治者,还是继续革命,这是个问题。毛主席在进北京前说: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

  共产党人为什么要抵制糖衣炮弹?为什么要在革命取得初步胜利后继续革命?这就需要理解毛主席对共产党人的定位。人类历史演进的目的是共产主义,共产党人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历史工具,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助产士。从这样的哲学立场出发,毛主席对共产党人提出了特别的要求,他们应该是特殊材料制成的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服务的,自己毫无私利可言。

  由此讲到毛主席的国家观。社会主义是通往共产主义的一个必经阶段,这个时候,革命的初步胜利已经打碎了旧的压迫人民的国家机器,建立了新的为人民利益服务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社会主义阶段的目的是为国家消亡的共产主义阶段准备条件,所以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不同于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的建立,她建立的目的就包括消灭自己。

  而且,共产党也是要消亡的。凡是在历史中产生的东西,都要在历史中消灭。但这个消灭不是简单的消灭,而是历史向更高阶段跨越的一部分。毛主席相信,总有一天,压迫和剥削要消灭,国家也要消灭,那时党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也就自然地消灭在历史中了。

  写《咏梅》的毛主席,他当时的位置的确相对于王者。但他的伟大之处正在于,他不屑于当一个王者,他把自己也视作一个历史过渡的工具,目的是让中国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向前跃升一大步,而他自己呢,早就准备好跌得粉碎了。  所以,把毛主席写的梅花看作是“王者之梅”,是误读了毛主席,不是高抬了他,而是看低了他。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山花烂漫的时节,就是畅想中的共产主义实现了的时候,是人民自由舒展地生活的时候,那时,完成了使命的战士又回到人民中间。

  《咏梅》作于1961年。那时,苏联已经走上修正主义的道路,变成了一个霸权国家,中苏关系破裂。社会主义中国要同时面对美苏两大霸权的压力。

  在国内,官僚主义抬头,毛主席在1959年就已经提出了“既得利益集团”的问题,党和国家变质的问题在他看来已经不容回避。我们可以合理地推想,那个时候,发动文化大革命的思想可能已经在毛主席的头脑中形成了雏形。

  在这样的时候写梅花,也是以物言志。说“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是讲在新的困难的面前,还要保持一贯的战斗的精神,继续不屈不挠,继续奋斗。“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世界是辩证的,冬天到了,春天就不会远。越是困难的时候,越是斗志昂扬,这是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强调“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其实是告诫全党,在形势紧张的时候也不要忘记,党的使命不是争春,是报春,即不是取得政权后再像过去的统治者那样骑在人民头上当老爷,而是要继续奋斗,为人民指引前进的方向,带领人民向共产主义迈进。

  等到共产主义实现的那一天,战士也要所有的人民一样,回归到正常的生活。“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是多么高洁的情操,这是多么高远的志向,这又是多么诗意的表达。

  我觉得,这才是毛主席的《咏梅》的真意。也许是理解不到位,也许是电视这种表达方式的制约,《中国诗词大会》上的两位嘉宾学者没能把这层意思讲出来。我就顺着他们的话,做了以上的补充。

  今天,反对和痛恨毛主席的人不少,以各种方式认同和推崇毛主席的人也不可谓不多,但毛主席思想中的这一部分,是绝大多数人在刻意回避的。难以要求所有的人都认同毛主席的这一思想,但我们有必要把它说清楚,让更多的人知道。

  无论如何,在现如今的社会环境下,康震和蒙曼两位学者能够在电视上公开表达对毛主席的崇敬和对他老家人的诗词的喜欢,还是需要一点勇气的。我们应该对这样的学者表示赞赏。央视能够请这样的学者做嘉宾,我们也要给央视点个赞。

       (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