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二路:饮茶粤海未能忘

作者:王二路  更新时间:2016-08-13 15:11:12  来源:民族复兴网  责任编辑:石头

——毛泽东与茶

  喝茶,是毛泽东生前的一大爱好。

  毛泽东不仅爱喝茶,而且对茶叶历史和茶文化也十分熟稔。毛泽东说,最早种茶、饮茶都在中国,可能在九世纪首先传入日本,后来才传到欧洲、印度。他也知道唐朝陆羽著的《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的专门著作,常说“这也是中国人对世界做的贡献”。毛泽东还把茶作为“药”来看待,生前曾对他的保健医生徐涛这样说:“我的生活里有四味药:吃饭、睡觉、喝茶、大小便。能睡、能吃、能喝、大小便顺利,比什么别的药都好。”他还引经据典:“茶可以益思、明目、少卧、轻身,这些可是你们的药学祖师爷李时珍说的。”

  欣赏毛泽东的“老照片”时,在他批阅文件的办公桌上、接待客人的茶几上、外出视察的专列上,时常能看到一个白色瓷杯,杯体印有兰花图案。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说,那是"茶缸子",毛泽东喜欢喝茶,甚至吃茶,总是离不开"茶缸子"。

  毛泽东一生喜爱喝茶,也留下了很多他与茶的故事。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毛泽东曾以共产党员身份出任国民党中央候补委员、代理宣传部长。1926年5月,毛泽东在广州出席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期间,与时为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的柳亚子先生相识,并同座饮茶,侃侃而谈。这初次会晤,两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因此便有了后来的“饮茶粤海未能忘”的诗句。

  1937年2月初的一天傍晚,毛泽东吃过晚饭到史特沫莱(美国著名女记者、社会活动家,曾被誉为“熟识中国事实真相的为数不多的作家之一”)住处来看望她。毛泽东进屋后,史沫特莱给他搬过一把木椅,请他在桌旁坐下。不一会儿,又给他端上一杯热腾腾的咖啡。毛泽东呷了一口咖啡,史沫特莱问他味道如何,他点头连连称赞:“好,好!比茶叶好喝!你们美国人很懂得享受嘛!”毛泽东虽然说咖啡比茶叶好喝,可他一生中却很少“享受”咖啡,他钟情的仍然是中国茶。到了晚年,毛泽东依然喜茶。为了保证他每日能吸收到充分的营养,工作人员开始在茶水中掺兑葡萄糖、柠檬汁。毛泽东起初对此并不习惯,后来多喝几次便习以为常了,这一习惯他一直保持到临终之际。

  1946年8月6日傍晚,在延安杨家岭窑洞前的一块平地上,在一棵茂盛的苹果树下,有一张石桌和几个石凳,毛泽东与美国著名女记者、作家斯特朗坐在石桌旁,边喝茶,边交谈。斯特朗后来回忆说:“毛泽东直率的言谈,渊博的知识,诗意的比喻,使这次谈话成为我一生中遇到的最动人的谈话。我从来没有见过任何人的比喻象他那样尖锐,那样富有诗意。”就是在这次谈话中,毛泽东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

  1947年8月,毛泽东策划了对西北战局具有决定意义的沙家店战役。战役打响后,毛主席废寝忘食地指挥战争,在持续三天二夜激战中,他一直不出屋、不上床、不合眼。为了提神,他烟一支接一支地抽,茶一杯接一杯地喝。据说,他先后抽掉五包半香烟,喝掉几十杯茶。这一仗全歼号称国民党王牌“铁军”第36师,俘敌六千余人。苏东坡称赞周瑜火烧赤壁大胜曹操是“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或许是文人的夸张。而毛泽东“谈笑间,强敌灰飞烟灭”则纯属事实。真是潇洒莫如毛泽东!也可以说茶为赢得沙家店战役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1949年9月6日,张元济(张元济字菊生,浙江省海盐县人,生于1867年,是清末戊戌科状元,参加过戊戌变法。我国著名出版家,自清末起便一直从事文化出版事业,学贯中西,知识渊博,曾任商务印书馆董事长,在中国古籍的整理和出版方面作出过重大的贡献)作为特约代表,赴北平参加全国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9月19日,毛泽东邀约82岁的张元济同游天坛。毛泽东那天的心情似乎特别好,一路上神采奕奕,谈笑风生,并和大家一起在祈年殿前合影留念。张元济站在毛泽东的右边,程潜站在毛泽东的左边,旁边则是刘伯承、陈毅等。最后,大家在回音壁外的古柏中围坐饮茶。这时,站在旁边的一位天坛公园的管理员,见毛泽东很尊重张元济,一味地与张元济谈话,看张元济完全是一副通今博古的老学者模样,便趁给张先生加茶时,悄悄地对张先生说:“北平所有公园名胜,除孔庙外,已全部开放了,希望让孔庙也能开放。毛主席现在正在这儿,那你快跟毛主席说,你说了可能有用。”“好好,我试试。”张元济连连答应。随后,张元济真的大胆地向毛泽东提出了关于开放孔庙的建议。“好啊!”毛泽东一听,立刻爽朗地说,“你写一封信把这件事详细讲一讲,寄中南海毛泽东收。”

  1949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也就是毛泽东写《七律•和柳亚子先生》这首诗后的第三天,毛泽东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带着妻子和女儿乘车到颐和园访柳亚子。在益寿堂,两人喝茶休息,品茗论诗,谈兴甚畅。随后一同乘船游览昆明湖。

  1949年12月16日至1950年3月4日,毛泽东第一次出访苏联。通常莫斯科的早餐是牛奶、煮鸡蛋、面包、鱼子酱、黄油。其它食品毛泽东都能接受,就是不喜欢喝牛奶,仍按他的老习惯,喝一杯热茶。去苏联前,按照毛泽东的要求,在物质准备上,采购、调运了一批苏联紧缺的蔬菜水果,如大白菜、大葱、冬笋、梨等,量都比较大,仅上好的西湖龙井和各地名茶就达一吨。毛泽东珍视西湖龙井茶,并把它作为馈赠外宾的高贵礼品。他认为,“礼品不在多,要能代表一个国家的特征,这样的礼品肯定受欢迎。”从而把西湖龙井茶第一次提高到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特征的外事礼品地位。

  1950年1月28日午饭后,毛泽东对汪东兴说:“这次来苏联访问,苏方派来保卫我的上校和两位中校、三位少校昼夜值班,还有他们派来的司机、厨师、服务人员对我们态度十分友好,工作周到。你带上两瓶茅台酒、两盒龙井茶、两条湘绣被面等礼品代表我去克里姆林宫拜访一下苏联卫戍司令,谢谢他们。”毛泽东在平时接待国内外客人时,总是吩咐周围的工作人员沏茶相待,他认为敬茶、赠茶是中华民族的高尚礼节。

  1950年早春二月,毛泽东、周恩来一行结束了长达两个多月的访苏任务后,率中国党政代表团从莫斯科乘火车回国。在途中,曾于2月24日在伊尔库茨克市下车去该市茶叶加工厂访问。毛泽东之所以特地下车专访,反映了对茶业的亲切关注。因为这家茶厂加工的茶叶主要是从中国进口的。当时的背景是,苏联对中国茶叶需求殷切,刚刚在苏签订的三亿美元贷款,就要求以茶叶等物资还贷。在参观访问中,看到该厂不论红茶、绿茶都被混合粉碎,然后袋装销售苏联各地。毛泽东回到列车上后说:“真可惜呀!,把那么好的龙井茶、毛尖茶与一般茶叶一起粉碎,不分良莠嘛!苏联人和中国喝茶的习惯大不一样。他们对中国的茶叶不分春茶夏茶,不分花茶绿茶红茶,全都混在一起压成粉末,这样就喝不出来茶叶的不同味道了,可惜了!”从毛泽东这段“两个可惜”、“三个不分”的评论中,我们不难看出毛泽东非常珍惜名优茶,并且深谙茶叶生产、加工、品饮之道。

  五十年代,毛泽东亲自主持制订的《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中,不仅规定了农作物的发展要求,而且对发展畜牧业、林业、水产养殖业和多种经营也都作了全面的规划。随后,毛泽东又明确提出要努力发展粮、棉、油、麻、丝、茶、糖、菜、烟、果、药、杂等十二项生产,要实行农、林、牧、副、渔五业并举的方针。从而把茶叶生产正式列入党和各级政府领导农业生产的重要议事日程。

  1950年初夏的一天,毛泽东派秘书田家英来到西城区跨车胡同看望齐白石,并以“老乡”的身份,邀请齐白石到中南海品茶赏花。因为两人都是湘潭人,谈起来感到格外亲切。毛泽东留齐白石共进晚餐,并特意准备了以豆豉为主料的几样湖南菜。齐白石表示:“在我的余年里,要为这个太平盛世多画些美好的东西。”毛泽东点点头说:“听说国内外不少收藏家在收藏你的字画,我也是白石艺术的爱好者,是否也可以收藏你的作品呢?”齐白石十分高兴,回到家把自己一块用了半个世纪的石砚,以及从自己珍藏的精品中选出的两件———一幅立轴《苍鹰图》,一幅在1937年书写的篆书对联“海为龙世界,云是鹤家乡”,分别题款后托人送给了毛泽东。此后他还为毛泽东刻了两方石印,一方是阴文“毛泽东”,一方为阳文“润芝”。毛泽东收到后,立刻派田家英到齐白石家,回赠给了他最爱吃的湖南风味“菌油”。

  1950年11月25日,毛岸英在朝鲜牺牲,并且安葬在异国土地上。毛泽东拖了很长时间才把这个不幸的消息告诉儿媳刘思齐。一方面毛泽东又亲自关怀,积极为刘思齐寻找伴侣,空军军官杨茂之被介绍给毛泽东,杨茂之第一次见到他日夜思念的伟大领袖穿的是衣袖裤腿已磨得发亮的中山装。毛泽东为杨茂之递上一杯白开水。首次会面,就是开水一杯,杨茂之脸上显出疑惑。毛泽东歉意地说:“现在,全国人民正经历着困难的时候,我已经不喝茶了,也不能以茶敬客了”。捧着这杯白开水,望着那身旧衣衫,杨茂之真正理解了为什么全国人民会那样热爱自己的领袖。

  1952年,齐白石作了一幅《茶具梅花图》,并加盖了“大匠之门”的印章,请毛泽东“正”。毛泽东展卷一看,只见画面上仅有一只茶壶,两只茶杯,一枝红梅,显得简单平淡却又十分耐看。其实这幅画有其画外之音:两位知音好友一边对樽品尝香茗,一边观赏傲雪红梅。无意中毛泽东与齐白石似已俱入画中。再者茶可誉清廉,梅素号君子,情之所至,冠以“大匠之门”,自然当之无愧。

  1954年的一天,毛泽东从钱江果园上山,翻五云山,过老龙井、狮峰。茶区风光使毛泽东留连忘返,到天竺时,已暮色苍茫,最后,警卫人员向农民买了一根竹竿给毛泽东作手杖摸黑下山。在许多照片中,人们都可以看见,他老人家桌子上总是放着一杯清香浮动的西湖龙井。在会见外宾时,他也总是用龙井茶招待贵宾。可以说,一杯清茶,见证了共和国的内政和外交历史。

  1954年,广西桂平市西山洗石庵任住持的释竟能法师和众尼姑,为了表达对共产党和毛泽东的感激之情,把收获到的一些茶叶精选了2斤,寄给了毛泽东。毛泽东收到茶叶后,立即委托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室写去了一封热情洋溢的鼓励信,信中说:“你们在茶叶生产上获得显著成绩,这是很好的。希望你们今后继续努力,不断地提高产量和质量,以供应人民生活的需要。”第二年夏天,释竟能法师又给毛泽东寄去了1公斤茶叶,可是毛泽东却不再接受了。他老人家嘱咐秘书室打价寄回茶叶款,并写信传达了毛泽东的指示:“最近,中央已作出决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不准接受礼物。这次寄来的茶叶作价寄回……”释竟能法师和尼姑们收到信后,感动得热泪盈眶。五十年后,桂平西山茶的年产量已经逾10万斤,且名扬四海,誉满中外。如今,每年前往桂平西山游览观光的中外游客达100多万人次。山上山下如林的茶楼、茶肆中茶客如云,座无虚席。

  1954年,毛泽东邀请赫鲁晓夫参加共和国国庆五周年庆典。10月3日,在中南海颐年堂举行了中苏两国最高级会谈,这也是5年来中苏最高领导人的第一次会晤。赫鲁晓夫后来对这次会晤这样回忆说:“每当我们要改变话题时,中国人就送来茶——请喝茶,请,请……按照中国的文化习惯,如果你不立刻喝光,他们就会把杯子拿走,再泡上一杯,放在你面前——如此不断重复。”心胸狭窄的赫鲁晓夫感到毛泽东是在捉弄他。

  1955年5月的一天,毛泽东在刘庄把浙江省警卫处处长伍一叫到身边说:“我们国家现在还很穷,你看这么多空地,荒着多浪费,应该多种些蔬菜、果树等经济作物,不但能观赏,还可有经济收入。这一举两得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后来,警卫处干警把刘庄一进大门的80亩荒地开垦出来,种上茶树和果树。几年后的春暖花开季节,毛主席又一次来到杭州,一进刘庄大门,看到原先杂草丛生,砂砾遍地的荒地已茶果满园,一片郁郁葱葱,十分高兴。

  1957年,担任警卫毛泽东下榻的刘庄、汪庄工作的部队驻地丁家山旁有一块茶地,春天茶叶长得绿油油的一大片。一天,分队长潘增录同志心头突然萌发了一个念头,这么好的茶叶,我们部队利用业余时间发动战士采摘,精制成最好的茶叶送给毛主席尝尝,这个建议得到了段伦良中队长、何发生指导员的赞同。于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战士们一有空隙就到茶地采茶,领导还专门派了两名聪明细心的战士,把新茶送到梅家坞,拜茶农为师,在师傅的精心指导下,终于制成了这批茶叶,然后从中筛选了2.5公斤上等茶叶,用加了生石灰的缸子存放了起来。过了不久,毛主席来到了刘庄,分队长潘增录就将这些茶叶敬献给了毛主席,当主席知道茶叶是警卫战士自己采摘、加工的时候,高兴地说:“真香!真香!”战士们知道后,个个开心得不得了。几天后,毛主席要离开刘庄了,他专门叫身边的工作人员传达了他对警卫战士的谢意,同时还捎来了150元钱。潘增录执意不收,但工作人员说:“这是主席定的纪律,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没办法,潘增录只得收下了这笔钱,战士们知道这个消息后,既感动又感到深受教育。

  1957年3月8日,毛泽东在同文艺界部分代表谈话时说:“《新观察》上有一篇《在惠泉吃茶记》的文章,你们看过没有?就在一月份第二期上,可以看看,作者叫姚雪垠。我对他描写喝茶的人有些兴趣,他的文章说在那里喝茶的群众不会喝茶,可是他们还喝得很有一股劲。他还批评这个茶馆合作社经营得不好,有缺点,这个批评是对的,有很多这样的事情,经过公私合营与合作化以后,把原来的许多优点都丢掉了,这以后应当整顿。但是他轻视那些喝茶的群众是不对的,这就是‘君子’、‘小人’的观点。‘君子’在那里喝茶,‘小人’也来了,文章就显得这个作家在群众中落落寡合的样子。驳他的文章,我也看了一些,有个姚文元,写得还是比较有说服力的,我还看得下去。还是要帮助姚雪垠。”

  1957年初春,中南海菊香书屋。毛泽东伏在办公桌上批阅文件。值夜班的卫士封耀松轻轻走过来,准备给毛泽东的茶杯里续水。照规律,一个小时左右要续一次水。可就在这时,毛泽东伸出左手端起了茶杯。糟糕,杯里没水了。毛泽东眼皮耷拉着,目光顺着鼻梁而下,往杯子里望去。他右手放下那支红蓝铅笔,忽将三个指头插入茶杯,一抠,杯里的残茶进了他的嘴巴。他顺势用手背擦了一下沾湿的嘴角,嘴咀嚼起来。这一连串的动作自然熟练,像个老农。封耀松目瞪口呆,赶紧拿起空杯出去换茶。“主席吃茶叶了,是不是嫌茶水不浓?”封耀松小声报告卫士长。跟随毛泽东多年的卫士长李银桥对此似乎司空见惯,根本不当回事,说:“吃茶叶怎么了?在陕北就吃。既然能提神,扔掉了不是浪费?”吃茶叶便成了毛泽东的一个习惯,每天不论换几次茶叶,残茶必然抠到嘴里吃掉,他认为茶叶象青菜一样也有营养,全吃下去是理所当然的事。毛泽东喝茶还有一个习惯,就是睡前喝的那杯茶不倒掉,起床后加点开水再喝。人们都说喝隔夜茶有害,可毛泽东不管那么多,照喝不误。

  1958年1月,毛泽东将陕西省商洛专区每户种一升核桃这件事写进他亲自起草的《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要求将这个经验推广到种植果木、桑、柞、茶、漆、油料等经济林木方面去。

  1958年9月16日,毛泽东由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省长黄岩陪同,到舒城县舒城人民公社视察。他不顾旅途劳顿,随即察看公社的展览室和茶叶初制厂,详细询问了当地生产、生活情况。视察快结束时,他手指周围的山峦说:“以后山坡上要多多开辟茶园。”这段指示虽只有12个字,但对时间、地点、数量、质量作出了精辟的概括。毛泽东的这一号召,为我国当时的茶叶发展指明了方向,极大地鼓舞和调动了我国南方山区广大干部群众发展茶叶生产的积极性,全国出现了波澜壮阔的建设茶叶生产基地的热潮。视察当年——1958年,全国茶园面积仅有524万亩,至1973年即突破一千万亩,到1976年,已接近1500万亩,进一步确立了产茶大国的地位。

  1959年6月25日,在阔别故居整整三十二年后,毛泽东最后一次回到故乡。故屋依旧,青山无言,斜阳脉脉染红山间。三十二年已是物是人非,父母长眠韶山,兄弟却魂在他乡,毛泽东在屋里伫立良久,看着两位老人的照片,看着他与弟弟、母亲唯一的一张合影,他的眼睛红了。此时屋子里里外外似乎又回响起少年生活的声响,清晰、鲜活,带着亲人熟悉的气息。这次返乡,毛泽东一共住了三天。临走时,老人起得很早,他有点失态地拒绝了侍卫的呼喊,独自一人坐在石坪的凳子上,缓慢地喝着韶山云雾茶,脚下是韶山的土地,呼吸的是韶山的空气,此时一别再见何时?毛泽东只想最后与故土旧居,作一次儿子与母亲的贴心交流。果然这一次依依别后毛泽东再未回来。

  1959年10月31日,毛泽东来到了杭州,住在刘庄。毛泽东一到刘庄,全国各地的文件、电报接踵而来,办公桌上堆得厚厚的。毛泽东神情凝重地阅批着各地报来的材料。山东的电报说,全省灾情严重,有的地区粮食颗粒不收;安徽的材料反映,去年的产量报多了,现在存粮很少,老百姓粮食掺着杂草吃;河南说,有的地区树皮、树叶都吃光了,许多人全身浮肿,出现了饿死人的现象……毛泽东的眼泪顺着脸庞流下来。工作人员都扭过脸去,偷偷地擦眼泪。毛泽东看看大家,声音硬咽地说:“全国不少地方遭了灾,许多老百姓在挨饿,我们是不是不吃肉,不喝茶了?我们带个头好吗?”毛泽东这次在杭州,一直没有喝茶。

  六十年代初,民主人士黄炎培先生到杭州龙井茶产地梅家坞参观制茶。黄炎培要买一罐龙井茶送给毛泽东,茶场的同志听说非常高兴,精选了上等的好茶,并且坚决不肯收钱。黄炎培只好带回北京,送给毛泽东,并写了一封信说明情由。后来,毛泽东委托别人把这罐茶叶送还了梅家坞茶场,并且表示感谢。

  1960年,阿根廷的切•格瓦拉(昵称“切”,本名埃内斯托•格瓦拉,是阿根廷的马克思主义革命家、医生、作家、游击队领导人、军事理论家、政治家及古巴革命的核心人物,同时也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英雄和左翼人士的象征。)访问中国,他向周恩来提出了一个“最恳切的要求”:我从古巴出发时,菲德尔•卡斯特罗和劳尔•卡斯特罗要求我到中国后,一定要见到毛泽东主席。这也是我的热切期望。周恩来爽快地答复他:“会安排你见到毛主席的,他也很想见到你们。”11月19日,格瓦拉在中南海见到了毛泽东。当这位高大而慈祥的伟人出现在面前时,格瓦拉显然很紧张,因为他竟连一句话也没说出来。倒是毛泽东先开口了:“你好年轻哟,切!”看来毛泽东对古巴革命,对格瓦拉其人是颇有好感的,在整个交谈过程中,他都在努力营造一种轻松、幽默的气氛。当格瓦拉赞赏中国的清茶:“啊!多香的马黛茶呀!这真像是马黛茶,阿根廷的马黛茶!”毛泽东就说:“你喝到家乡的茶叶味了,这说明你是真的到家了。”

  1963年春,毛泽东主席在杭州刘庄起草《农村工作若干问题决定(草案)》,4月28日下午工作之余,他曾亲自采茶。在品尝亲手采摘下来的茶叶时,毛泽东说“茶叶是个宝。龙井茶、虎跑水,天下一绝”。毛泽东还说:“浙江茶叶资源丰富,出龙井茶、高山茶。这个茶叶是杭州龙井茶,是有名的茶叶,你们要管好”。还指出:“茶叶是个宝,多吃有好处。茶叶可以治病,帮助消化、清凉,可以提精神。”

  1974年8月,尼克松因水门事件被迫辞职而回到加州的圣克利门蒂的时候,处境是极为尴尬的。毛泽东继续保持与尼克松的联系,他认为,水门事件是美国人的内政,中国无意干涉,但是对水门事件中所反映出来的反尼克松观点,他是颇有看法的。他曾不平地说:“难道统治者就不应该有权统治吗?”他还对来访的法国蓬皮杜总统说:“我无法理解为什么要把这些事情搞得满城风雨?我不懂得为什么这么一点小小的差错,竟然会将尼克松拉下马来?”他甚至当着基辛格的面说水门事件是“屁事”。他也向来访的泰国总理克立埋怨说:“水门事件过分夸大其辞了。……请写信给尼克松,告诉他,我想念他。”这次张罗已久的会见是在1976年2月23日中午进行的。毛泽东在代总理华国锋的陪同下,在书房里与尼克松夫妇一一握手寒暄。然后,尼克松夫人就退了出来。会谈从上午11时50分开始,到下午1时35分结束,历时105分钟。这是毛泽东辞世前最后一次长时间与一个外国客人谈话。毛泽东与尼克松就像老朋友重逢,进行了长时间的交谈,就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了看法。这不仅满足了两人叙旧的愿望,彼此也有了更多的了解。这时候,毛泽东重病缠身,身体状况已经严重恶化了。但他的头脑仍然是敏捷而清晰的。会见结束时,尼克松送给毛泽东一只由已故美国烧瓷大师博姆烧制的瓷天鹅,毛泽东则以茶代酒为他干杯。

  毛泽东常常睡觉醒来后并不起床,湿毛巾擦过手脸就开始喝茶,一边喝茶一边看报,过一小时才起床、吃饭,然后开始一天紧张忙碌的工作。无大事,天天如此。他爱喝绿茶,尤喜龙井,且要浓、要热,身边工作人员每年都要代他向杭州定购西湖龙井茶叶。毛泽东外出开会视察时总是自带茶叶,喝过地方上提供的茶叶后也都会付钱。《毛泽东遗物展》中显示,他的生活帐记载,1968年3至5月,毛泽东(包括江青)先后购买了6斤绿茶,其中西湖龙井茶5斤。

  吴连登从1964年到1976年毛泽东去世,一直在毛泽东家里当管家。吴连登说,主席的家要说好管也好管,主席一分钱不拿,也不过问你怎么花。要说不好管,该花钱的地方,必须花,主席买盒火柴、买包手纸都要花钱,一分钱都不少花,主席在外面喝一杯茶我都要去结账的,在大会堂也一样。

  滴水见太阳。毛泽东不饮用公家茶叶,还常用自备的茶叶招待来客,作为领袖人物,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历史事实证明,“进京赶考”的结果表明,毛泽东不是李自成。他用自己的一生填写了一份令亿万人民为之动容、叹服、崇敬和铭记的答卷。

  毛泽东作为20世纪的一位伟人,将永远活在全中国和全世界人民的心中。他有关茶的教诲、轶事和高尚风范,是一份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中国人倡导“茶为国饮”的精神动力,应当在茶业界和全社会广为传扬,以教育和激励当代茶人和全国人民,为弘扬祖国茶文化,振兴中华茶业而奋斗!

  2016年8月13日

  作者:王二路,河北省石家庄市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