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明晰 点亮自己 照亮别人

作者:吕明晰  更新时间:2016-02-11 14:42:49  来源:博客  责任编辑:石头

——写在全国第三届传统文化经验交流大会召开之际

    编者按:全国第三届弘扬传统文化交流大会已经在河南郑州去年12月胜利召开,目前很多珍贵的资料仅仅发在论文集,和《家庭百科报》纪念版专刊上,网络上搜不到,为了推动全国的文化弘扬,借鉴各地的现金经验,论坛组委会决定由秘书处把这些发到网络上供大家共享。会务组收到28篇文章,我们将逐一在网络上发布。 

当北国又迎来漫天的飞雪,当时间的脚步悄然走近 2015 岁末的时刻,全国第三届传 统文化经验交流会在中原大地隆重开幕了!作为此项活动最初的发起者和实施者,一名 无怨无悔的义工,我的心情既高兴又激动,更多了几分五味杂陈。 

三年了,几多风雨,几多坎坷,几多忧虑,几多欢乐。一个从遥远天际走来的孩子, 坚定不移走了三年,尽管还很幼稚,尽管还很不成熟,尽管还会有些跌跌撞撞,但,它 

毕竟已经三岁了!三,在中国文化里是一个很重要的数字。三阳开泰,三生万物……一 

般来说,事情到了三,就应该有个本质的变化了。因此,这届大会,应该是一个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大会。而且,这次大会,是在孕育了中国伟大文化的 黄河故土——河南举办的,因此,2015 年 12 月 18 日—20 日,中国郑州,全国第三届传 统文化经验交流大会,注定要写入中国的历史! 

我相信每一个走进大会的家人们,都怀着对中国传统文化无比的感恩和敬畏,我相 信大部分参会的朋友们都是传统文化的受益者,力行者,起码也是一名爱好者。因此, 我们有了一个共同的基点,这就是坚定不移的相信这个几千年没有中断的伟大的文化, 对今天的中国乃至世界,依然有着巨大的实践意义和借鉴参照的重大价值。

 当然,我也相信,这个社会还有很多人不相信,甚至怀疑,排斥这个文化所具有的 积极意义。我们不去探讨孰是孰非,不去争论孰真孰假,争辩在这里没有任何意义。我 们只能自己先做起来,把自己做好,把家做好,把一切都做好,用大量无以辩驳事实, 告诉世界,人是可以改变的,传统文化是可以让人变好的!让我们用最古老,而又最简 单的方式告诉世界,点亮自己,才能照亮别人!这就是中国文化的伟大智慧——行有不 得者,反求诸己。 

这些年,我渐渐明白了一件事,就是对于传统文化的弘扬既“等不得”,又“急不得”。

 说等不得,是因为今天的中国已经到了一个关键的节点,所有的问题都集聚到了一个点, 这就是“人”!所有的问题都是人的问题。如何解决好今天中国人的问题,决定了最终能不能实现中国梦的大问题。 而要想解决好今天中国人的问题,就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义核心价值观,而要弘扬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里, 中央的文件里为什么要用必须两个字,其中的用意和份量不言而喻。 

既然我们必须立足传统文化,那三件事是一定要说清楚的:一、是什么?二、干什么? 三、怎么干?我觉得这三件事尤为重要。我觉得中国社会应该就这三个问题达成一个大 致的共识。要不然,大家会莫衷一是,各行其道,形成又一个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春秋乱象。 

看看今天的社会,国学热潮蔚为大观,名目繁多,花钱的、不花钱的论坛、讲座、培训、 研修,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可是整个社会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大部分还是停留在 概念的层面上,有的甚至连概念的问题也解决不了,也就是凑个热闹。传统文化是什么? 不知道。干什么?不知道。怎么干?更不知道。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我觉得,我们 传统文化全国经验交流会,其实就是要自觉承担起这个责任,担当起这个使命。我们努 力尝试把这三件事说清楚,真正为传统文化的健康发展,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实, 做出点实实在在的努力。 

这次,我们集合了来自全国一大批各地党委政府领导干部,企业家,教育工作者, 传统文化社会机构,孝心示范村,家庭,个人的许多典型,代表,模范,样板,我们通 过征集,把他们在弘扬传统文化道路上所收获的成功经验,良好做法,艰辛探索,不懈 努力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展示出来,告诉想要走这条路的后来者,如何避免他们所经 历的错误,如何光大他们的成功经验。他们的弯路,我们的直路,他们的直路,我们的 大路!因此,我觉得这是极其有意义的事情。也是本次大会一个亮点。这些分享的嘉宾, 可能不是学者教授,可能对传统文化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不能有一个很准确的理论 上的把握,逻辑上的归纳,但他们以先行者大无畏的精神,做出了自己切实而又勇敢的 回答。而且,说句心里话,他们其实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实践,证明了历经几千年风雨的 中华传统文化,在今天的时代依然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教化力。他们的回答,铿锵有力, 落地有声。 

说到“急不得”。就不能不顾及我们这个社会的一个基本现实。那就是我们对传统 文化近百年的集体失忆。因此,有很大一批,是对传统文化持怀疑,漠视,甚至反对态 度的。因此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果操之过急,我们就会事倍功半,就会无功而返,甚 

至会走向反面。引起更多人的对立。尤其是我们面对的还有一大批 80 后,90 后,00  

的年青人,孩子们,他们基本上属于缺“血”的一代,而这个血,就是中国人几千年没 有中断的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 

因此,在总结了十几年全国传统文化实践的基础上,在沉淀了几千年中国文化文以 化人的智慧里,我产生了一点点心得在这里和大家分享。这就是我们怎么来影响甚至改 变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价值乱象化土壤上长大的年轻人,孩子们,甚至还有一些被西方文化深度熏染的人们,让他们能和我们的时代脉搏同频共振,和国家民族的命 运紧密相连。最终,让传统文化实现文以化人的强大功能,我的这个心得是一个递进的 公式:让不相信的人相信——让相信的人喜欢——让喜欢的人改变——让改变人行动——

 

让行动的人得道——让得道的人传道。 我们举办论坛,培训,媒体的大力宣传,就是为了要解决从不相信到相信,从相信

 

到喜欢的过程。我们举办封闭的全脱产的培训,就是为了要改变人的价值观,人生观, 世界观,最终改变人的道德面貌。我们提供各种平台,条件,环境,氛围就是为了要让 改变的人行动进而得道。让每一个人真正受益,能够实现身体健康,家庭和睦,孩子优秀, 老人安康,人生幸福,这就是得道。而最终,每一个得道者,一定会毫不犹豫的,义无 反顾地投入到传道的队伍中。相信的人越多,喜欢的人就越多;喜欢的人越多,改变的 人就越多;改变的人越多,行动的人就越多;行动的人越多,得到的人就越多;得道的 人越多,传道的人就会越多!我想,这大概就是最终实现中国文化文以化人的全过程。 

这次大会分享的内容,我们汇集成册,就是要想让更多人能够清晰地看到实践者的 足迹,能够很直接地分享他们在上述各个阶段进行的探索和尝试,成功与失败。他们的 经验无疑对向往传统文化,进而想通过传统文化改变个人,家庭,单位,企业,乃至社 会的人们,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意义和标杆意义。 

最后,我需要郑重提及的,是为了实现这次大会的顺利召开,而默默奋斗了整整一 年的河南传统文化团队。此刻我的脑海里涌现出一幅幅感人肺腑的画面,那个已是耄耋 之年还在风里来雨里去,鞠躬尽瘁奔波操劳的河南国学促进会的范文举秘书长,那个在 他率领下一大批无私奉献的河南义工们,那些给与我们大力支持的河南各级党委政府的 领导们,那些慷慨解囊倾力相助的河南企业家们,那些伸出温暖而又有力臂膀的来自全 国各地传统文化的家人们。此刻,我的眼睛是湿润的,我情不自禁的举起右手,让我代 表所有参会的嘉宾,向所有为这次大会做出辛勤付出的亲人们,致以崇高的敬礼!中国 会记住你们!历史会记住你们! 

亲爱的家人们,还记得我们去年在武汉大会上共同发出 的誓言吗?一群人,一辈子,一件事,一起走!让我们不忘初心,坚定信念,高扬旗帜,

 

义无反顾,手挽手肩并肩,向着光明的未来,勇敢的一起向前走吧!

 

 

 

 

2015/12/12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