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唯物史观的视野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作者:陈光林   更新时间:2015-05-03 11:29:32  来源:求是(原红旗)  责任编辑:石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上承上启下的一个关键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论断,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科学揭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丰富内涵、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我国小康社会建设理论和实践认识的新概括、新飞跃。这一重要思想,必将指引我们以更科学的态度、更开阔的思维视野和更坚定的奋进精神,扎实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

    社会基本结构形式更加完善

    小康社会是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和形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达到一定高度、发展发育到一定历史阶段时的产物,是一个包含内容极为丰富的社会系统。科学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和规律,首先就要认识它的内部结构形式及特征。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依据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指出“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这里指出的“经济结构”、“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以及“社会意识形式”, 即是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所构成的一定社会的基本结构形式。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唯物史观,是我们分析认识社会形态、内涵和本质的科学方法和思想武器。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把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矛盾及由此决定的主要矛盾作为一个整体观察分析,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基本结构形式入手,全面把握和深刻回答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和本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在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的基础上,社会内部经济、政治、文化结构发育更为成熟,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定型的社会,是把一个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社会转变为水平更高,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更强的小康社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基本结构形式发展发育所达到的一个历史新高度,也是这个社会结构形式不断向前历史性推进的一个新过程。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加体现出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协调发展。这是符合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是一个协调统一的整体。习近平总书记在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同时,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提高;强调我们不仅要在物质上强大丰富起来,也要在精神上强大丰富起来;强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相协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所达到的新水平,将在一个更高经济基础层面上决定和影响着上层建筑中的政治和文化;同时上层建筑的政治和文化,也会更适应和反作用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新发展的需要。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形式,是在一个新的历史发展过程和社会层面上的新的矛盾统一体。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促进、协调发展,更科学地反映和体现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社会基本结构形式的内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精神,鲜明揭示了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社会结构形式的特色和优势。比如,政治上,将更加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更充分地体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经济上,将更大程度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公有制为基础的各种所有制成分充分增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秩序更加完善,社会分配更加公平,区域发展更加平衡,人民群众包括农村贫困地区群众共同富裕的程度大为提高;文化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意识更加鲜明和深入人心,各种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的全面发展将更加得到重视,整个社会文明程度推进到一个更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社会结构形式和特质,将更好地奠定和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身的经济实力、政治优势和文化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打下更加坚实的社会基础和历史平台。

     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和谐

    人是自然界的花朵。人类离不开自然界。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都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且有着特殊因果的关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理所当然地包括了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不论是在人类发展进程还是在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都既有成功经验,也有深刻教训。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曾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远远不够,永远不可能终结。人类在自然界面前所表现的无知,特别是盲目开发自然、破坏生态,已经和正在影响着人类生存环境和健康生活,带给我们许多惨痛的教训。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告诫大家:“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的欠账太多了,如果不从现在起就把这项工作紧紧抓起来,将来会付出更大代价。”“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这是多么清醒、理智的警钟!

    习近平总书记对人类文明发展有深邃的思考,十分重视并强调尊重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他把关系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有机结合、统一起来,科学阐释了遵循自然规律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大自然亿万年间形成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不能顾此失彼,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强调应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他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生态环境质量紧密结合在一起,精辟指出,“小康社会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国家战略,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生态文明发展的战略高度,强调生态环境建设关系国家形象和人民生命生活切身利益,强调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十八大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保护环境的政策和措施,划出了生态环境不可逾越的“红线”。中央《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他关于生态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论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实践中必将推进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健康顺利发展。

    人的发展更加全面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思想以及系列讲话始终贯彻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重视人民群众的社会历史地位和作用,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他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创造者、推动者,必须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同时强调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的社会,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仅同自然结成一定的关系,而且在人与人之间也结成一定的关系。人类社会,实际是以人为主体的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关系的统一体。在这个统一体中,作为社会生产力最活跃、最具主观能动作用的人,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既改造利用自然、结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同时改造、发展、提高着自身。这是一个互为渗透、同步促进的过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未来社会是“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当然,这个科学论断是指在共产主义社会条件下人才能真正达到的状态。但是他们所揭示的人、自然、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自身在社会实践中也将不断发展的规律,客观地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就是在这条历史长河中逐步积累并不断发展而成熟起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包括提高人的健康素质、科学知识技能素质、精神文化素质以及对真善美追求的心灵审美素养等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个见物又见人、见人见精神、有崇高灵魂和追求的社会,它既是人民群众自身创造的结果,也是人的自我完善提高的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民族精神的塑造,倡导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他特别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和坚守,指出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他尤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独特的价值在中华民族精神灵魂中的传承给予特别关切和重视,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扎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强调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培育和造就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新人是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包括思想道德建设、文化教育、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是伴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过程的伟大精神建设工程。人,特别是全面发展的人,是一个社会最强大的内在力量。培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人,关系千秋万代。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鼓励和期盼文学创作的“高峰”问世,就是要推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创造全面小康社会的精神“高峰”。从某种意义上说,比起物质技术层面的任务,国民素质的提高、人的全面发展、社会文明的提升和进步,是更加繁重困难的任务,是一个更加艰巨复杂的历史过程。它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仅靠某一部分、某一层面的人就能实现的,需要全体人民自觉自醒,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征程中长期为之不懈奋斗。

    (作者: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