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个样板戏电影:是不是大众文艺新飞跃? 打印页面 - Powered by EmpireCMS - 民族复兴网

李克勤|8个样板戏电影:是不是大众文艺新飞跃?

作者:济学公众号  更新时间:2023-05-12 01:20:30  来源:民族复兴网  责任编辑:石头

  李克勤(jixuie)题记:八个样板戏原本是舞台上演出的戏剧,包括京剧、芭蕾舞剧和“交响套曲”,从1970年开始八个样板戏陆续拍成电影,这样舞台艺术与电影艺术的结合,形成新的样板戏电影艺术。事实证明,样板戏电影艺术,促进了戏剧舞台艺术的提升,同时也促进了电影艺术本身的创新发展。这一举措完全可以说这是在样板戏舞台剧创作之后,面向工农兵的大众文艺的新飞跃。我们是不是应该对所有参加制作的艺术工作者抱有一种敬感佩呢?同时对于从事组织工作的领导者也应该给予起码的尊重或者敬意呢?

  

  01

  电影有益于样板戏普及并形成整体概念

  八个样板戏拍摄时间

  

 























  交响音乐沙家浜拍摄时间应该是1974年。

  02

  电影有益于样板戏普及并形成整体概念

  八个样板戏作为一个整体,那是可以在全人类的文艺事业里来评价的。一般评价艺术作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个是思想性,一个是艺术性。缺乏思想的艺术作品,恐怕只能算作娱乐品;一部作品缺乏艺术性,思想再深刻也谈不上艺术作品,那只能是理论著作或者理论说教。

  八个样板戏无疑从思想到艺术,都创造了古今中外独一无二的奇迹,对这一奇迹的研究当然是需要从不同角度来加以解读的。这里把这一奇迹定位成文化奇迹,也就是这一奇迹是一种文化氛围带来的奇迹,同时在这一奇迹创造过程中,这一文化又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当然这一奇迹的创造主要指作品的创作——怎样由道而器,从思想的诠释、传播,转换到艺术的表现与创作,进而使得艺术作品让观众想得通说得通,达成作品行得通的道器变通,这恐怕本身是一个浩大的工程,此工程的组织管理,既是科学的,更是艺术的。

  马克思将《资本论》当做“一个艺术的整体”,那么八个样板戏无疑也是可以当做一个艺术的整体来看待的,只不过《资本论》是主要马克思一个人的作品,而八个样板戏则是集体创作的,因此要解释这个集体的创作,不能脱离这个集体共同遵循的道器变通之根之基,以及集体道器变通之变是如何想得通说得通行得通的,这些只能用文化来概括,即唯有在毛泽东文化这一氛围里,才能解释八个样板戏思想与艺术奇迹的产生过程。

  03

  两种艺术结合

  样板戏电影艺术的基本要求,从道器结合看,是否可以理解——舞台艺术与电影艺术的结合,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的统一?

  样板戏《沙家浜》作为舞台艺术,已经是相当高的水平了。如果拍成电影,那还有没有艺术发展空间呢?

  从道层面辩证唯物论讲,这是确信无疑的。那如何在器层面实现呢?

  也就是如何在看得见的银幕上实现新突破——让想法变成说法做法,并且想得通说得通行得通——道器变通呢?

  第4场《智斗》结束时,阿庆嫂由门内走出,至画面中心站定。

  

  镜头是由大全景推成全景“亮相”,表现她遥望远方,怀念着芦荡中的18位伤病员。

  这就发挥了电影艺术的独特优势,把舞台艺术中的意境显现化了。

  接下来,第5场《坚持》中郭建光的出场,在两个描写芦荡的空镜头之后,影片从全景推成近景,加以强调,表现他隐蔽在芦苇丛中,观察沙家浜枪响之后的动静。

  

  

  以上两组镜头,一个是从远景推成全景结束;一个是从全景推成近景开始,这就使第4场的结束“镜头”,为第5场的开始作了很好的铺垫。让观众视觉上感觉十分自然。

  第5场是以郭建光为中心组成雄伟的英雄塑像结束的,为了使第6场更好地衬托第5场,影片创造性地改变了原舞台剧中一开始茶馆门外空无一人、阿庆嫂由屋内走出的场面调度,成为镜头从“天低云暗”的芦荡的全景。

  

  阿庆嫂站在景的中心,遥望“密雾浓云”中的芦荡深处,关心着亲人,这就与第5场很好地呼应。

  我们都知道,京剧在舞台上演,这一场结束了,那是要拉幕——挡住观众视线,便于舞台道具搬动变化。

  电影是不能这样有时间间隔,镜头最好是连续画面出现,那才能观众感觉舒服——有美感的。

  电影《沙家浜》的艺术表现,发挥了电影艺术独特优势,用这样的镜头的组接,不仅使第4、5、6场紧密地联成一体,情绪连贯,节奏顺畅,而且重点突出了第5场,突出了郭建光和以他为代表的武装斗争的情节。同时,又不忽视刻画阿庆嫂等英雄人物和以她为代表的秘密工作的情节。

  这真可谓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道器变通。

  八个样板戏电影,都是精品——通过精益求精的拍摄、剪辑、合成,最后经过内行领导的严格审看通过,才与观众见面的。可谓千锤百炼,玉汝于成。

  样板戏所代表的的文艺,是为工农兵服务的,不存在商业因素。是非商业化的文艺。

  爱因斯坦在《悼念玛丽·居里》演讲中说:

  

  靠金钱物质刺激也许可以推动人的智力发挥,但肯定是不可能提高人的道德素养的。

  而超一流艺术家与超一流科学家,在道德素养方面的要求却是一致的。

  这里并不完全否定商业化对艺术的一定促进功能,但超一流的艺术家及其超一流作品,与商业化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真的有钱能使鬼推磨吗?

  非商业化的文艺所达到了思想艺术水准,是商业化文艺所无法企及的。

  这能否想得通说得通行得通呢?

  恐怕与立场有关。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