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后,当“孔乙己”遇到毛泽东

作者:党人碑的熟人茶馆公共号  更新时间:2023-04-02 21:11:44  来源:民族复兴网  责任编辑:石头

  《孔乙己》插图,木刻版画,宋秉恒

  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上,刊发了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

  这篇不足三千字的短篇小说,是鲁迅创作的第二篇白话小说,也是先生最得意的作品。

  孙伏园是鲁迅先生的学生、同乡和毕生好友,曾当面问过鲁迅先生,在他所作的短篇小说里,他最喜欢哪一篇?

  鲁迅先生答复说是《孔乙己》!

  差不多同时期,鲁迅先生和文学青年宫竹心(日后成为著名武侠小说家的宫白羽,代表作《十二金钱镖》)也聊过这个话题,后者喜欢鲁迅先生的《药》和《伤逝》,鲁迅先生自己却满意的是《孔乙己》。

  《孔乙己》插图,国画,程十发

  “孔乙已”的形象能深入人心,除了鲁迅先生的作品直指人心外,还有个重要原因,就是教科书的广泛传播。新中国之前,早在1923年7月,即《孔乙己》面世只有四年时间,由上海世界书局(由中华书局分出,在上海当时与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三足鼎立,与开明书店等六家出版社又是国内最重要的教科书出版社)出版,著名教材编纂者秦同培编选的四册本《中学国语文读本》,收录了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孔乙己》、《药》、《故乡》、《风波》和杂文《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这是鲁迅作品,也是《孔乙己》首次进入中学教科书。其后中华书局、开明书店等出版社刊行的教科书中,纷纷在初中阶段,选录了《孔乙己》。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1942年8月1日的《国文杂志》月刊上,曾发表了一篇讲解《孔乙己》教学方法的文章,名曰:《〈孔乙己〉中的一句话》中,谈到:

  “鲁迅先生那篇《孔乙己》,国文教本里选用的很多,中学同学想都熟悉。全篇用酒店小伙计的口气,描写一个叫做孔乙己的人物:他读书不成,潦倒非常,终至于做小偷,被人打断了腿,默默而死。其中表现出旧式教育的不易发展人的才性,潦倒的读书人的意识和姿态。以及社会对于不幸的人的冷淡——除了随便的当作取笑的资料以外,再没有其他的关心。”

  《鲁迅故乡行》之咸亨酒店,版画,杨可扬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能不能也来个“穿越”,想象一下经历清末、民国,困顿潦倒大半辈子的孔乙己,如果能活到解放,会怎样?

  换言之,更大胆地假设,当“孔乙己”遇到毛泽东,又会发生什么?

  1951年深秋的一天,浙江省桐乡县(今桐乡市,浙江省辖县级市,由嘉兴市代管)人民委员会秘书室文书戴大铣同志,接到上级交办的一个任务,到濮院镇走访一位叫岳更时的人。县人委接到中央转来的人民来信,是这位岳更时写给毛主席的,除了要求救济外,信后还附有和毛主席《长征》的七律诗一首。

  在濮院镇集庆街的一条弄堂里,小戴很快就找到了岳更时,后者的家说是家,其实只是一间促狭的小屋,除了砖头和门板搭起来的床铺外,一无所有。老人满脸皱纹,身穿一件脏兮兮的长衫,拖拉着一双不合脚的破黑皮鞋,露出来的袜子后跟早已磨烂。却不失风度,非常体面地邀请小戴到大有桥附近的一爿茶馆内叙谈。

  《孔乙己》插画,丰子恺

  走出弄堂,就有几个顽童追着老秀才跑,学他的四方步,还在后面喊“书呆子”,岳更时倒是不以为忤,继续悠然自得地前面领路。到了茶馆,要了壶茶,优雅地翘起长长的指甲,满口之乎者也,谈起自己的经历。

  他说自己是岳飞之孙岳珂(岳飞三子岳霖之子)之后,本名昌烈,更时是号,曾与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沈钧儒有旧交,赞叹毛主席的《长征》诗写得好,所以步原韵和了一首七言律诗寄给毛主席。

  为了验证功名与学问的不虚,老秀才当即赋诗一首:

  “诗成愁绝绣袍难,那得金貂酩饮闲。

  宛有杲阳临陋室,殊无芝泽下丹丸。

  云衢空瞩辰星远,玉楮徒惭家世寒。

  果许江红河润及,斗金先惠与酡颜。”

  最后,岳更时提出自己经济非常困难,希望政府给予救济。小戴一一记录,表示一定会把老秀才的情况和要求,向上级如实反映。

  《孔乙己》插画,木刻版画,刘岘

  告别岳更时,小戴又走访群众,进一步了解了详细情况。岳更时是清末末科秀才,没有结过婚,也没有后代,曾在绍兴等地学馆和大户人家教过书。因脾气古怪,性格倔强,干不长就被解聘,又是个书呆子,肩不能挑担,手不能提篮,也不会做家务,只会舞文弄墨。从不自己动手做饭,每天却上馆子、泡茶馆。

  何以为生呢?

  除了在镇上代笔书信、代书契约外,谁家有个婚丧嫁娶,特别是大户人家的三节(春节、端午和中秋)两寿(男女主人寿诞),老秀才就写了各种应景的联幛送去,登门“叨扰”一餐,说白了混吃混喝,饥一顿饱一顿,有一顿没一顿的。家里能卖的,早就卖光了,所以到生活十分贫苦。写信给毛主席的目的,就是要求政府帮助解决经济困难,步韵和诗不过是个遮脸的由头。

  《孔乙己》插画,木刻版画,赵延年

  不久,岳更时又把这首诗和第二封信寄给毛主席,信中写道:

  “前曾和大著元稿三首,曾蒙饬属传诣派员慰问,旋于元旦日奉长函一件,缕陈现实情况并附要求,未拜台命,兹再步原韵一什呈赏,以询究竟。傥不以词人垂老之寒瘦,奖之膏火,供其乏困,或亦为赤羽千膳,好整以暇之所许耶,何胜钦迟之至。”

  情况就这样从桐乡到浙江,再到北京,逐级报上去后,毛泽东同志批示:

  “此人似应酌予救济。”

  接到批示,桐乡县人委从社会救济款中给予岳更时以生活补助,浙江省人委延聘岳更时为省文史馆员,每月发给津贴35元,以后又增加粮补2元(同时期杭州市的一般干部职工也不过月薪四、五十元)。岳更时只要在家里撰写一些历史资料或回忆录,每月就可收到省文史馆寄来的生活补贴,基本生活有了保证,使之自食其力,安度晚年。

  1970年初,下了场春雪,岳更时老人踏雪吟诗,不慎摔倒故去,终年81岁。

  1955年,毛泽东在南京郊区饶辰乡十月农业合作社和群众交谈

  对此,戴大铣同志深有感触,几十年后,他写道:

  “毛主席当时是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日理万机,公务十分繁忙,对一个贫困知识分子的来信如此重视,亲自作了批示,这在全世界各国领导人中恐怕是极为少见的。”

  【注释】

  1、我国1954年宪法规定设立的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即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1975年修改宪法后改称革命委员会。1979年修正宪法若干规定又改称人民政府。

  2、解放之后,如岳更时这样的旧时代“孔乙己”,被请入地方文史馆,或者安排到文联等单位的还有很多。比如前面提到的宫白羽,在旧时代他谋生艰难,不断失业,不断碰壁,饥寒穷蹙,一贫彻骨,几乎天天挣扎在饥饿线上,虽然写了畅销武侠小说,也不免于“文丐”的境遇。解放后,宫白羽受邀参加全国第一次文代会,担任过天津市文联委员、天津文史馆馆员、天津人民出版社特约编辑、天津作协常务理事等职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