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中国智慧

作者:封寿炎  更新时间:2021-10-10 10:07:14  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石头

  三种消失了百年的极危物种重现中国——今年,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科考队员在云南蒙自周边天坑接连发现了大花石蝴蝶、竹生羊奶子和异叶苣苔,这些曾经只存在于书本和标本馆里的物种,再次以鲜活形态出现在世人面前。

  它们为何得以重现?也许一群大象的旅行能告诉我们答案——去年3月,云南西双版纳的一群亚洲象离开栖息地向北迁移。在一年多时间里,它们穿越不同气候带,行进数千公里,最后又重返家园。象群所到之处,人们主动关闭公路、撤离居民,还在沿途给他们投喂充足的食物。一些工作人员还用无人机实时跟踪象群足迹,监控它们的行动和健康状态,随时商讨应对之策。这些措施都是为了保护象群的安全,让它们在旅途中免受人类侵扰。尽管这群“大家伙”带来了无数麻烦,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但它们仍然成了举国追捧的“超级明星”。连一些庄稼被毁的农民,都由衷地爱上了这群不速之客。

  中国对生态环境的悉心呵护、对生物物种的珍视和保护,正是消失百年的极危物种得以重现,亚洲象群得以生息繁衍、种群壮大的根本原因。当然,无论是大花石蝴蝶还是亚洲象群,都只是一个缩影。中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工作、经验和成果,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日前发表的《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里得到了全面的总结介绍。

  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生物多样性丧失已经成为全球性挑战。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体现的中国智慧,不但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为更多国家和地区的相关工作提供了一种借鉴。中国传统思想重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人对天地万物的敬畏和尊重,都在客观上使生态环境得到了良好保护。进入现代社会之后,中国更以文明自觉的态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中国是最早签署和批准《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缔约方之一。面对庞大的人口规模和艰巨而迫切的经济社会发展任务,中国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理念。在具体实践中,中国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把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各地区、各领域中长期规划,从法律、技术、人才和公众参与等层面不断提升生物多样性治理能力,取得了丰硕成果。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已记录陆生脊椎动物2900多种,占全球种类总数的10%以上;高等植物3.6万余种,数量居全球第三。现在中国每年有270个左右的新物种被发现,曾经有人做过预估,中国至少还有5000个物种没有被发现和科学命名。

  善待自然,就是善待人类自己;人类面对自然的态度,也必然影响到人类面对自身的态度。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体现的智慧,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繁荣、对于不同国家和地区人们的友好交往同样提供了重要启示。“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以文明自觉的态度保护生物多样性,都要求摒弃人类中心主义的偏执。人类并非大自然的主宰,人类之外的生物乃至整个自然界也不是人类的客体和对象。人类的生存发展之道不应该是片面强调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而应是在人与自然、人与其他生物的和谐共处中,实现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的永续发展。当这种智慧照进人类社会自身,就不难看出种族中心主义和文化中心主义的无知和虚妄。尊重人类文化文明以及人类社会形态的丰富性、多样性和多元性,让绚丽多彩的人类文化文明和谐共处、相互借鉴、共同繁荣,人类才能携手共建更加美好、幸福的共同家园。

  (作者:封寿炎,系媒体评论员)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