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伟武: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作者:龙芯中科  更新时间:2020-09-16 18:45:06  来源:民族复兴网  责任编辑:石头

  注:本文节选自龙芯中科董事长胡伟武于2014年8月28日撰写的一篇追忆导师夏培肃先生的文章。

  她是我国计算机事业奠基人之一,参加了我国第一个计算技术研究所的筹建,成功研制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为我国计算技术的起步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她就是我的导师夏培肃先生。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1991年9月,我大学毕业后进入中科院计算所读研究生,师从我国计算机事业的重要创始人夏培肃院士,1996年3月获博士学位。我的博士论文获“中科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并入选“首届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可以说,导师夏培肃院士手把手地教会我做科学研究的方法,教我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我的每一点成就的取得,都凝聚着恩师的心血。

夏培肃先生

  在学习上,夏老师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十分关心。在我攻读学位期间,夏老师经常告诫我,一篇博士论文一定要有明显的创新,要有自己的思想和理论;否则,即使有很大的工作量,可以算若干篇硕士论文,也算不了一篇博士论文。我的博士学习生涯中,有近两年的时间就是在怕毕不了业的压力下度过的。我在1995年6月完成博士论文的初稿,一直到1996年2月29日才答辩,中间根据夏老师的要求修改了二十多稿,历时8个月。夏老师不顾年逾古稀,对我的论文从学术内容,到章节的安排,甚至标点符号,都进行了仔细的推敲和修改。一个在我看来是理所当然的结论,夏老师却要求我给出严格的证明。到答辩时,我的论文与初稿相比已经是脱胎换骨。在这8个月的论文修改过程中,是导师手把手地教会了我如何做学问。

  在治学中,夏老师虚怀若谷、实事求是。按照国内外学术界的惯例,研究生写的学术论文一般都把导师作为作者之一。但夏老师却从不允许我这样做,除非论文中确实包括她的实质性贡献。夏老师在成果和荣誉方面也十分谦让。我刚入师门的时候,夏老师主持的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并行计算机及并行算法”已接近尾声,我只参加了部分扫尾工作,在项目主要完成人员中排名在十几位。该项目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按规定有9人可以获奖。但我却意外地得到了获奖证书,后来我的师兄告诉我,在申报时,夏老师觉得自己具体工作做得较少,就把自己的获奖名额让给了我。一个项目获了奖,项目的主持人却没有获奖,这在科技界恐怕是罕见的。从此也可窥见夏老师注重培养年轻人之一斑。在我开始独立带学生承担项目时,有一次夏老师住院,我去看她时谈起研究生培养,她说,我们当老师的就是人梯,给别人当梯子自己要不断长高,不够高的梯子没人愿意爬。

龙芯中科董事长胡伟武与导师夏培肃合影

  在科研工作中,夏老师以古稀之年,身体力行,令人十分敬佩。记得刚入学的时候,夏老师在每周一次的讨论班上介绍“最大时间差”流水线加法器的设计。她介绍了该加法器设计的所有逻辑电路,其思维之严密、设计之细致令我很难相信该加法器的设计者已年近古稀。1997年,夏老师和周毓麟院士、金怡濂院士一起主办了题为“高性能计算技术展望”的第九十四次香山科学会议,在会上夏老师作了主题评述报告,受到与会者的高度评价。就是为了这个不到一小时的报告,夏老师用了整整两个多月的时间,查阅了大量的文献,并亲自制作每一张报告胶片。直到会议的前两天,还对报告内容作了大幅度修改。2000年前后,量子计算成为研究热点,但研究量子计算的多是物理学家,难以与计算机研究人员沟通。为此,夏老师看了近一年的文章,从计算机研究人员的角度给出了关于量子计算的介绍和评价。在量子计算领域为计算机研究人员与物理学家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在夏老师研究量子力学的过程中,经常与她的爱人、著名量子物理学家杨立铭先生一起探讨,成为学术界的一段佳话。

杨立铭与夏培肃

  杨立铭,理论物理学家,中科院数学物理学部院士。主要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在量子力学基本问题、液体统计理论、原子核幻数理论、原子核多重散射理论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为我国核物理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科研为民创新报国

  夏老师的鼓励是我立志献身于祖国科技事业的强大动力。夏老师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响应党的号召回国投身于国家建设的留学博士。我在博士毕业和留所工作过程中,由于博士论文的工作得到同行认可,也有不少到国外工作或学习的机会,在同学纷纷出国或下海的环境下,要甘于清贫、克服种种生活上的困难留在国内,既有来自社会的压力,也有自己内心的矛盾。正是在夏老师的鼓励下,我决定留在计算所。记得当时我曾经说过:“只要夏老师还在计算所,我就决不离开计算所”。正是夏老师的人格力量,把她的学生团结在一起,形成了一支比较稳定的科研队伍。

  龙芯团队成立之初只有十来个研究生,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一支有几百人的有战斗力的队伍。龙芯团队还有一个特点,核心研发人员都是国内培养的,而且骨干队伍非常稳定。在每年的毕业生中,最优秀的学生都留下来继续做龙芯。龙芯团队能够做到几百人坚持只干一件事,形成合力,这不能不说是夏老师传承的为国分忧、严谨求实的创新文化使然。

  在我开始承担龙芯CPU的研制任务后,有一次我去夏老师家跟她报告龙芯的工作,她说,她这一辈子的愿望就是发展我国自己的计算机事业,她们这一代没有完成的任务落到了我们这一代肩上,我们再做不好对国家没法交代。在计算所近60年的发展历程中,以夏老师为代表的第一代计算所人的使命是为两弹一星研制计算机,他们克服种种困难,从无到有建立起完整的计算机工业体系,满足了国家战略需求,这个阶段中国计算机工业的特点是实现了完全自主,但没有实现市场化;改革开放后,涌现出很多优秀的创业者和公司以他们为代表的第二代计算所人面对挑战,勇立潮头,完成了中国计算机事业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华丽转型,这个阶段中国计算机产业的特点是实现了完全市场化,但丧失了自主性;作为第三代计算所人,我们的使命是继承前两代计算所人的优良传统,在市场化的条件下掌握CPU的核心设计能力,让我国的IT产业真正做到自主创新,这也是夏老师对我们的殷切期望。

  从“十一五”开始,每次我去向夏老师汇报工作,夏老师总是教导我,龙芯发展的关键要从技术突破转移到应用的开拓和产业化,判断龙芯成败的标准不在鉴定会上,而是在市场上。在夏老师的鼓励下,我们在计算所完成十年的技术积累后,于2010年成立龙芯中科公司,率领龙芯团队全力投入到龙芯应用推广和产业化工作中,完成整体转型发展。在近几年的龙芯产业化过程中,夏老师一直关注龙芯的发展。例如,每次夏老师看到媒体上关于龙芯的报道或者国际上CPU产业的最新发展,都会转发邮件给我;有在国外芯片企业工作的亲戚朋友从国外回来,夏老师都介绍给我,向我介绍国外芯片企业的管理方法。

夏培肃先生

  夏培肃1985年获英国赫里奥-瓦特大学名誉科学博士学位。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11年获首届中国计算机学会CCF终身成就奖。为了纪念夏老师从事计算机事业50周年,龙芯团队将首款龙芯处理器芯片命名为“夏50”。

  夏老师一生强调自主创新在科研工作中的重要性,坚持做中国自己的计算机。她反复告诫我要重视基础研究工作,多次跟我谈起希望在龙芯发展到一定实力的基础上,建立起像IBM的Watson实验室或朗讯的Bell实验室那样的前瞻研究机构。这也是我近几年的一个重要目标。

  2014年8月27日,夏老师与世长辞,她一生淡泊名利,为人低调,除了专注于科研,就是教书育人,传播计算机科学。也正是因为传承了夏老师的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以及对国家和人民的高度使命感,龙芯才能一步一个脚印地发展到了今天。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