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工农兵大学生谈推荐上大学

作者:红色小小兵  更新时间:2019-11-19 15:51:19  来源:民族复兴网  责任编辑:石头

 

e15db480d4b7173d969970202da10bd6.jpg

   作者:篝火

  1973年底,我是国家实行社社办初中、区区办高中的首届高中毕业生。

  实话实说,如果不是毛主席办教育的方针向下、向低层延伸,如果高中只有县城才有,那我是上不到高中的,因为那至少要徒步翻越我镇巴县的名牌大山——星子山,一百二十里。毛主席办教育是向下延伸,发散型延伸。

5b0e55f2bdabc44dc11a80767f54f461.jpg

 

  有一天放学后,我出去走走。

  走啊走,不知不觉走到一里外的公社,只见靳老师正在公社墙上贴上大学的报名名单佈告。这山外之山想上大学的人还不少,我望着布告,心道。

  “李老师,你咋不报名?”靳老师问。

  我慢悠悠的,玩笑地说:“你那布告上名字就写满了,哪有我的位置?”

  “添个不就得了。”靳老师说着就转身进屋,拿出毛笔,在缝隙中塞上了我的名字,原本整齐的版面顿时显得别扭,真个是“名不正”。

  选拔结果,不料灵济公社布告名单中胜出的是仅有的所在两个高中生——我和同学,只要求上交一篇作文作为考试。

  实话实说,要是硬考,我是考不上大学的,大学还为我们补习了半年的初等数学。当时我认为,我们这一代是不幸的,又是幸运的。所谓不幸,立于今天的高度看是微不足道的,是小见识,是浅见。因为我所指的不幸是指上初中数学课本就没有,只有老师手中有一本教材。记得那教材同类题很多,只要作会一道,其它的也照猫画虎会了。

  又实话实说,对于废除高考,推荐上大学的政治性我还从未去思考过。直到近日看了扬一光同志的文章《毛泽东为什么要废除高考?》才一语惊醒梦中人,虽然我并不缺乏敏锐性和真知灼见。

  我们进入大学校园,便有了一个响亮的绰号——工农兵学员,也是时代的政zhi标签。

  人总是最熟悉身边的事物,向外延伸着交往触角。从我最了解的我们数学班看,有一个县革委会副主任的女子,且用今天的话说是班花,但美中不足的是,在我看来她上嘴皮黑乎乎地有胡茬。尽管当时与我要好而不是相好,我有自知之明;有两个同学是原大队党支部书记,其中一个是我同县的老乡,学习也好当的班长,后留了校。不过他的高等数学毕业考试成绩比我少七分,只有七十八分。除此外,全班其它同学大都是来自农民出身的农村子女。

  我是一个工农兵大学生,来自老百姓!

  那种认为“工农兵上大学,哪个不是走后门上的?大多数也是当时的权贵子弟,也有后门问题,绝不如高考公平。”是在用今天的腐败衡量那时代,一种先入为主的成见。正如我在其它文中所说的那样,这些人没有经历比较,以为中国社会从来就是这个样子。

  就以我为例,是走后门上的吗?大多数是权贵子弟吗?我最有发言权,我们是先报名经上级挑选。至于“绝不如高考公平”,形式上是,性质不是。

  记得,我们数学班约有四个初中毕业上大学的,还有两个小学毕业生。我不知地方领导是怎么想的,太欠理智决择了。对于抽象的大学数学知识,这类同学的确是腾云驾雾,上中文系还可以将就。就我县这一届十几个工农兵大学生而言,毕业后的确有一个连小学讲台也站不稳的,并因此成了名人,其余皆一直稳在了初中讲台上,传承了一代教学历史任务,而仅有我与另三个化学系的同学在高中讲台直到将日落西山。

  但,我想,小学讲台就站不稳的个别极端现象,这并非推荐上大学之过。

  毛主席的创举,是一种创新,是一种向旧制度挑战的革命性尝试,难免有不成熟的粗犷性,毛主席难道会要下面推荐又傻又坏的人上大学吗?定是希望德智体全面兼顾,择优推荐,今天看来也可行。

  从来,有哪个领袖如此心怀劳苦大众?

  毛主席不伟大,谁伟大呢?

  毛主席为的是改变少数富人垄断文化,以愚弄大众百姓的现象。

  毛主席为的是工农大众,我们就叫工农兵学员!

  从来,高分低能者普遍,“书读得越多越反d”并非打胡乱说。伟人更是看到了书呆子的迂气之弊,提倡学工学农学军、学制要缩短,教育要ge命,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些,正是伟人高屋建瓴处!也与当今成了人们口头禅的“素质”教育异工同曲。

  越研究毛泽东,反刍越有味,越觉得毛泽东不是普通的人,是位大菩萨转世。

  毛主席独具穿透力,看出了知识份子因有知识的弱点。更看出了传统教育的弊端。

  他是知识份子,却未染上书呆气,保持了果敢性。

  他没有今天的大学一本学历,却是人类光明的导师……

  一九七九年秋,我们作为最后一拨工农兵牌大学生迈出了大学校门,哪来哪去,社来社去,一张张面孔由陌生到熟悉,又由熟悉到陌生,聚散离合皆是缘。我先回本公社当民办教师,两个月后调入楮河下游一个老牌中学,开始了正式粉笔生涯。

  而我,当年在大学课堂上,学习至多中等偏上程度,反应灵敏度与尖子生们比较差远了去了。说实在的,当时我的特长在哲学。但聪明不等于智慧,学历不等于能力,这人潜能的伸缩性,又勤能补拙,毕业当中学教师的第二年,国家对我们这另类大学生重新考核认定,我竟然是汉中地区之冠,几乎应该是满分一百!虽然一直未得用武之地。

  推荐上大学的人,其课本知识考分往往不及尖子生们,也就是说课本知识接受能力迟钝一些。但人类科学文化史上有一种“反常”现象,有创见、创造发明的大都不是考试分数最高的。例如爱迪生、牛顿、爱因斯坦小时候在学校都不是尖子生。这就说明一个道理,考分高的多是成为了知识的奴隶,而半拉子人往往思想活跃,有后劲、有潜力。名言“尽信书不如无书”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人类既成理则并非绝对。

  这并不等于说考高分不好,只能少说明比分数低者记得多一些,不能代表所有。

  单凭考试上大学只看重了笔试理论考分,似乎这就足够体现一个人的能力了,却没看出高分低能现象很普遍,理论与实践还有一大段距离,或者只能掌握一门专业,用来工作生活,谈不上创造。我们从初中到大学的教育尤其中学严重脱离实践,塑造运用型人才而非创造性人才。

  当年毛主席废除高考,推荐上大学的尝试可“德能”兼顾,并打破权贵垄断文化的现象,为了平衡工农大众与权贵掌握文化知识的比例、兼顾实用性教育,毛泽东毅然向传统科举宣战,废除高考,推荐上大学。

  但,在今天我们要克服推荐与科考二者的弊端,将两者的优势都发挥出来,我粗浅地觉得,涉及方方面面的配套完善:

  一、必须复兴社会主义公有化、集体化

  二、平衡师资力量,应着力向下延深办教育而不是收缩,恢复毛时代偏远教学点、村村有小学、镇镇有初中、间办地域性高中

  三、大学录取方式必须德、智、体三方面按比例录取,而不是走过场,实际上只看考分。高中学制应当有深入实践锻练的时间,德育评定由有德有阅历的教师组成,初、高中切实抓体育而不是放羊式、简单式。

  如此,改革传统单一的答卷科举考试模式,践行以上三条,将更能显示出教育生气,一定是人类历史上又一次伟大的具有先进生产力的变革!

  不妥处,请高手补充,大家集思广议,拳当闲聊天下事。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