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治理进行时

作者:记者张亚雄  更新时间:2019-11-09 10:13:03  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石头

1.jpg

清晨,工作人员在太湖竺山湖湾打捞水草。吴玉成摄/光明图片

  【中华环保世纪行】

  “太湖美呀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水上有白帆哪,啊水下有红菱哪。啊水边芦苇青,水底鱼虾肥……”一曲《太湖美》,唱出了江南水乡的风情气韵,也道出了世居于此的老百姓对太湖的无限深情。然而,人们不曾忘记,2007年5、6月间,太湖暴发严重的蓝藻污染,造成无锡全城自来水污染,生活用水和饮用水严重短缺。

  如今,距离太湖蓝藻污染事件已过去十年有余。在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的背景下,太湖的水生态环境还好吗?近期,记者跟随“中华环保世纪行”采访团来到江苏苏州、无锡、常州等地进行调研采访。

  良法善治双管齐下

  太湖湖体水域由江苏省管辖,湖岸线长405公里,湖体面积2338平方公里,流域面积3.69万平方公里。作为我国第三大淡水湖,其流域地跨苏浙沪两省一市,直接接壤的周边人口占全国的4.4%左右,是我国人口密度最大、城镇化率最高、工农业生产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为了有效应对和防治太湖水污染,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近年来,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先后出台70余部相关地方性法规,为依法监管、科学治理太湖提供了法律依据。

  《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制定于1996年,2007年发生蓝藻事件后,当地及时启动修法程序对条例内容进行修订,并对太湖地区城镇污水处理厂和重点行业排放标准作出了严格限制。“条例实施以来,江苏省共关闭太湖流域3000多家化工企业,湖体水质从10年前的V类改善为IV类,总氮浓度近30年来首次达到IV类标准。”江苏省人大常委会环资城建委副主任张弛说。

  良法亦需善治。作为率先实施“河长制”的省份之一,江苏省将这一制度首次写入地方性法规,为落实河道管理保护地方主体责任、建立健全部门联动综合治理长效机制提供了法律依据。据记者了解,在太湖主要入湖河流“双河(湖)长制”的基础上,当地试点设立了“民间河(湖)长”,协助行政河(湖)长履职尽责,引导和带动身边群众参与水环境保护。

  “我们通过严格的环境准入标准和行政管理手段,严控污染物排放,倒逼流域产业转型升级,太湖水污染治理初见成效。”江苏省生态环境厅二级巡视员费志良介绍,今年1月至8月,太湖湖体平均水质为IV类,处于轻度富营养状态,有7条河流水质较去年同期改善1个类别,流域水质继续保持稳中趋好的态势。

  爬坡过坎仍需攻坚

  在费志良看来,太湖治理已进入爬坡过坎的攻坚阶段,治理形势不容乐观,依然存在突发性水污染的风险。

  “十多年的高强度治理,好做的工作和工程已经做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费志良表示,“目前,太湖‘藻型生境’尚未根本改变,如遇合适的水文气象条件,太湖暴发大面积蓝藻甚至引发湖泛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为解决这一问题,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应急防控能力、深入开展污染治理等举措成为未来太湖治理的努力方向。为此,当地建立了卫星遥感、自动监测、人工巡检等“天地一体”的监测预警网络,使以太湖为水源的城市实现“双源供水”和自来水深度处理全覆盖。与此同时,沿太湖各地累计打捞蓝藻1540万吨、清理淤泥4110万立方米、调水212亿立方米,实现了“专业化队伍、机械化打捞、工厂化处理、资源化利用”,为促进太湖水质持续改善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无锡蠡湖整治为例,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长期的不合理开发,蠡湖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一度成为太湖水污染的重灾区,水质常年处于劣V类。对此,当地坚持综合治水、科学治水,先后对蠡湖实施生态清淤、污水截留、退渔还湖、动力换水、生态修复、湖岸整治和环湖林带建设“六大工程”。经过治理,如今,蠡湖水面面积从原来的6.4平方公里扩大到9.1平方公里,38公里湖岸线全线贯通,水体环境持续改善,公共绿地与文化景点紧密相连,大大促进了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治理氛围愈发浓厚

  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太湖湖体水质由2007年的劣V类改善为IV类,综合营养状况从重度富营养状态降至轻度富营养状态;流域137个重点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为94.2%,达标率逐年提升。而这一成绩,是在江苏省太湖流域重点地区人口、GDP较2007年分别增长8%和225%的背景下取得的。

  通过太湖蓝藻污染事件,人们意识到:作为长江三角洲众多人口的母亲湖,太湖的水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如果不能有效维护与治理,最终殃及的只能是沿岸的百姓。水污染防治共识的凝聚,让当地老百姓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太湖流域的保护与治理中来。“各级人大代表积极建言献策,民间环保组织主动配合地方环保部门对环境违法行为开展监督,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自觉接受绿色低碳生活模式,使得太湖治理的氛围越来越浓厚。”费志良说。

  “……啊水是丰收酒,湖是碧玉杯。装满深情盛满爱,捧给祖国报春晖。哎嗨唷,太湖美呀太湖美,太湖美。”调研采访途中,记者耳边时时响起《太湖美》那熟悉的旋律。在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与支持下,太湖流域一定会焕发出岸绿水美、稻香鱼肥的蓬勃生机。

  (本报记者 张亚雄)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