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链接:v.qq.com/x/page/f30105u6get.html
历史上的今天丨巨星陨落!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
1936年10月19日,早晨5时25分,一贯言辞激烈、最富战斗性的作家鲁迅,因肺病医治无效,病逝于上海大陆新村9号寓所。
吊唁时,工人、学生、小贩、报童、人力车夫、学者前往瞻仰遗容的人民群众,络绎不绝。
出殡时,由治丧委员会宋庆龄、蔡元培、沈钧儒和巴金、萧军几位作家扶柩上了灵车。
在哀乐声中,由宋庆龄、沈钧儒将一面白绸的绣着“民族魂”的旗子,覆盖在灵柩上。
人群在暮色中默哀,向这位倔强的骑手和战士告别,灵柩徐徐下降,安放在墓穴中。
当鲁迅先生逝世30年后,1966年7月8日,毛主席在韶山滴水洞所写的一封信中指出:“晋朝人阮籍反对刘邦,他从洛阳走到成皋,叹道: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鲁迅也曾对于他的杂文说过同样的话。我跟鲁迅的心是相通的。”
此时的毛主席,已经将鲁迅视为知音了:“我喜欢他那样坦率。他说,解剖自己,往往严于解剖别人。在跌了几跤之后,我亦往往如此。”
对鲁迅做了这样的评价,可以看出他在毛主席心目中地位到底有多么高。
毛鲁之心,以何相通?
毛主席对鲁迅一直是推崇的,尽管不同历史时期推崇的原因和用意有所不同,但推崇鲁迅的思想则一以贯之。
1937年10月19日是鲁迅逝世一周年纪念日。毛主席在延安陕北公学作题为《论鲁迅》的讲演,尊鲁迅为圣人。
毛主席说由于鲁迅的“思想、行动、著作,都是马克思主义的”,也就是掌握了“大本大源”,其第一个特点即是政治远见,符合“圣人通达天地,明贯过去现在未来”的标准。
1971年11月20日,毛主席在同参加武汉地区座谈会人员谈话时说:“我劝同志们看看鲁迅的杂文。鲁迅是中国的第一个圣人。中国第一个圣人不是孔夫子,也不是我,我算贤人,是圣人的学生。”
毛主席从一开始就认为鲁迅有卓越的政治远见,指出“他用望远镜和显微镜观察社会,所以看得远,看得真。”在透彻分析中国国情问题上,鲁迅先生和毛主席产生了强烈共鸣。
鲁迅和毛主席,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一个是“主将”,一个是“前卒”,他们都饱读诗书,对历史文化有深入的研究,对老中国社会都有深刻的认识,对旧的思想道德都作过分析和批判。对几千年封建压迫,鲁迅概括为“吃人”,毛主席概括为政权、神权、族权和夫权四大绳索。他们都注重对中国社会进行思想启蒙。
毛主席和鲁迅,都很重视中国农民问题,都是分析农民问题的高手。要了解中国社会,推动中国社会的改造和进步,离不开对农村和农民的研究,离不开对农民开展工作。鲁迅解剖农民,特别是农民的消极面,异常深刻。他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把普通农民作为主人公的作家,其农村题材小说,塑造了阿Q、闰土等典型的农民形象,而毛主席更是组织农民、动员农民、服务农民、改造农民的高手。
在文化革命的最终目标上,鲁迅和毛主席也是惊人的一致,鲁迅先生是通过国民性的批判在破,毛主席是产生千千万万的社会主义新人在立,其根本目的都是通过文化革命推动文化转型,倡导建立民族的新文化——这种新文化就是社会主义文化。
鲁迅和毛主席,在精神个性上也是相通的,在他们身上都折射着强烈的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
毛主席认为鲁迅的斗争精神是“在黑暗和暴力的近袭中,是一株独立支撑的大树,不是向两旁偏倒的小草。他看清了方向,就向着一个目标奋勇地斗争下去,决不中途投降妥协。
在1940年的《新民主主义论》中,毛主席又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凡此等等,可归结到一点,即敢于斗争,永不变节。
今天,鲁迅先生虽然离开我们已经整整83周年了,毛主席也离开我们43周年了,但他们的革命事业,还远远没有实现。
鲁迅远去了,他笔下的丑陋的国民性在今天依然还是那么严重,他批判的看客们今天不也依然大量的存在着吗?
鲁迅是文化战线上的主将,我们甘愿做他的先锋官。
鲁迅先生把所有精力都用在无产阶级文艺工作上,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仍抗争着,斗争着,革命着。我们要继续发扬鲁迅先生“痛打落水狗”的精神,坚韧持久、孜孜不倦,“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倘若我们接过鲁迅先生的枪,那应是多么自豪的事啊!
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只要人们的心与鲁迅的心相连接,与毛主席的心相连接,用鲁迅先生的斗争精神和毛主席的工作方法指导当下,万事哪有不成之理呢?!
鲁迅先生永垂不朽!
毛主席万岁!
2019年10月19日
鲁迅先生逝世纪念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