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里的湖北

作者:记者夏静 张锐  更新时间:2019-04-07 09:31:30  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石头
1.jpg

    万里长江图(中国画·局部) 集体创作

-1.jpg

    赤壁图(中国画·局部) 武元直

2.jpg

    渡荆门送别(书法) 周韶华

3.jpg

    黄鹤楼图(中国画) 夏永

4.jpg

    屈原与楚辞(中国画·局部) 冯远

5.jpg

    三国演义——三顾茅庐(邮票) 陈全胜

6.jpg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课本内页) 资料图片

7.bmp 

图1

 

  【课本里的中国】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或许是由于湖北拥有最长的长江岸线的缘故,语文课本里的湖北,出现频次最高的景象是长江。在这个场域里,数千年来,有人遍览山川形胜,感叹大自然奇伟瑰怪;有人触景生情睹物思人,咂摸人生况味;有人登临胜迹咏史怀古,直抒体国经野的胸臆……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实地踏勘,“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见图1)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三峡》,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时光飞越千年,当作家方纪跟随又一拨长江三峡地质勘查队在长江中上游工作采访时,“时令已经是秋天了。三峡的秋色,是从大江两岸的橘柚树开始显现的。”(《三峡之秋》,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中秋时节的三峡,“充满了成熟的秋天的气息”“又是一片秋天的明丽”“又充满了秋天的热烈的气息”。

  如今的三峡大坝,早已同自然山水一道,成为长江的形胜之地。恰如当年毛泽东同志所畅想,“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与郦道元、方纪见到长江的感悟不同,唐代崔颢看到孤耸的黄鹤楼、烟波浩渺的长江,则心生思乡之情,吟出了被奉为“唐人七言律诗第一”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黄鹤楼》,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被孤寂和思乡侵扰的不止崔颢,还有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不光是在黄鹤楼,逆旅之中的李白,在长江边荆门山下也表露心迹。“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渡荆门送别》,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在长江支流汉江上,唐人宋之问用短短20字——“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渡汉江》,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描画了一个久别家乡的游子归乡之际的激动而又畏怯的心理。

  滔滔江水引发万千思绪。有人怀乡,有人则感叹人生之短暂。

  但宋代文豪苏轼却有着不同的理解。“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赤壁赋》,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苏轼对“变”的体悟,与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哲思相映成趣。

  古语说,“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心境不同,感悟便不同。

  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的苏轼,出游途中遇到雨,却没有雨具,同行伙伴皆狼狈,他却不觉得。“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此刻的苏轼,或许是处于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的放达透亮心境中。

  恰如被疏远、放逐的楚人屈原,面对家国破碎的动荡时局,却不能扶大厦于将倾,只能“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空留下卓绝一世的逸响伟辞,苏轼在长江之畔思考的,也不止于个人的升降荣辱,更有“吾国与吾民”。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被贬谪在外的苏轼,置身三国古战场,也希望同周瑜一样,建功立业,大展宏图。

  比苏轼早200余年的唐人杜牧也曾感慨时势,借以抒发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赤壁,见证着楼船铁马,见证着兴亡更替。从楚王问鼎中原,到昭君出嫁匈奴,到武昌城头的枪声,再到红安将军县……物阜天华的荆楚大地,始终诉说着家国天下的故事。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生民涂炭。作为“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的刘备,“访孔明两次不遇,欲再往访之”(《三顾茅庐》,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他最终以三顾茅庐的求才诚意、拱立阶下的容才雅量,赢得了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在为刘备筹谋三分天下、恢复汉室之策时说,“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隆中对》,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在语文课本中,在荆楚大地上,千百年来,人们领略着江山胜景,心系着江山社稷,勠力于经邦济世。在课本之外,荆楚大地的新时代画卷正在铺展开来。

  (本报记者 夏静 张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