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永:重视对毛泽东晚年的思想与实践的研究

作者:栗永  更新时间:2016-01-03 11:59:14  来源:民族复兴网  责任编辑:石头

18360b35cabd23f9a30583fed924f93a.jpg

        超级工程一览按:1966年10月1日晚,北京天安门城楼,毛泽东主席接见美国女记者安娜-斯特朗,并为其签名留念。斯特朗的左臂上,也戴着“红卫兵”臂章。摄影钱嗣杰。1946年8月,斯特朗在延安杨家岭采访毛泽东。毛泽东提出了著名的“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人民解放军在三年内横扫国民党反动派。二十年后,当中国共产党内出现了背叛革命的资产阶级反动派时,毛泽东选择了发动人民,打倒共产党反动派。

        正文:

        随着12月26日的到来,大江南北,毛泽东又成了热门话题。

        不容回避,对毛泽东的评价,在社会上,存在着严重的分歧。几十年过去了,这种分歧不但没有随着时间推移而消弭,反而日趋公开化、激烈化,社会明显分成“非毛”、“去毛”派和“拥毛”、“崇毛”派,对立严重,势若水火。会不会发展到社会撕裂的程度?令人忧虑。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如今,对毛泽东的态度,成了衡量人们政治价值取向的标准。因此,科学、客观地评价毛泽东,成为中国社会绕不过去的课题。

        现实,呼唤重视对毛泽东思想的研究,特别是对毛泽东晚年思想和实践的研究。因为,如何把握、认识毛泽东晚年的思想和实践,是对毛泽东客观、科学评价的关键,也是对立两派分歧的重点。

  对毛泽东客观、科学评价,绝不是无谓之争,而是关乎到中华民族发展的“择路”之争。

  谁也不能否认,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过程,是和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寻求发展之路的过程紧密相连,这种”择路“,自然也是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袖和缔造者的毛泽东贯穿终生的过程,而毛泽东晚年的思想与实践,也没有脱离“择路”,仍然是紧紧围绕中华民族发展路径的抉择而展开的。

ff91f99017f01129de5921156acb57dc.jpg

  谁能想到,这种”“择路”的探索和实践,成了毛泽东晚年的“滑铁卢”。

  是耶?非耶?成了当下中国社会最大的思想、政治分歧。

  要辨清,不是一两个文件、几句话能定论的。有三个问题需要搞清:

  一、毛泽东主席晚年的“择路”,是主观臆断,还是客观现实的需要?

  这不能轻易下结论,更不能主观下结论。要从当时国际、国内的背景,特别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状况把握。

  二、毛泽东主席晚年的“择路”,是巩固个人权力之计,还是为国家、民族前途命运之争?

  是毛泽东晚年“糊涂”了、个人权欲膨胀了,以至于走了极端,在建立起基本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管理体制之后,还要“继续革命”?还是他的那些昔日“战友”们真的思想停留在“民主革命阶段”,跟不上他的思路了,“老革命遇到了新问题”,成了“择路”的阻力,以至于他不得不“借助”于群众的力量?

  三、毛泽东主席晚年的“择路”,是背离马列主义之举,还是捍卫、发展马列主义之为?

  搞清这些,准确把握毛泽东晚年思想的真谛,没有捷径可走,必须重视对毛泽东晚年思想和实践的研究,找到评判的理论和实践依据,作出科学判断。

  评判的标准之一,是要接受理论的检验。判断毛泽东晚年思想正确与否,就得认真、全面地梳理毛泽东晚年的理论,了解这些理论产生的历史过程和社会背景,把握这些理论的内在逻辑,考察对当时、对历史产生的影响。

  评判的标准之二,是更要经受实践的检验,考察当时的社会实践,了解当时工厂、农村的具体实践,看社会各阶层的经历、角色和基本态度,以及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评判的标准之三,还要接受时间的检验。让时间来说话,时间老人是最公正的裁判。对于重大的理论、决策的社会效果,其社会作用、历史意义,往往短时间显现不出来,有的甚至于需要长时期的检验。 

 不可否认,在毛泽东主席刚刚离世,就为他“盖棺定论”,很难说没有“时间”的局限性。更为需要关注的是,由和毛主席晚年“择路”中的不同道者,由所谓的受毛泽东“迫害者”,来为毛泽东主席晚年“择路”的思想和实践“盖棺定论”,能排除浓厚的个人恩怨色彩,真正做到客观性、公正性?是不是值得认真考察?

  纵观中国革命历史,我们看到,在许多时候,毛泽东在党内、军内是少数,最严重的,甚至落得被罢官、夺权的境地。但是,最后,还是时间、实践,还了公道,证明毛泽东是正确的。这应该是毛泽东多次强调“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缘由吧。

  那么,毛泽东晚年的思想和“择路”实践,也跳不出这种历史“规律”?

  说到这里,自然而然想起了王震将军留给后人的话:“毛主席比我们早看至少50年”。

74b0f2f217ef136eb71d2079e452468a.jpg

  时间过去40年了, 国际共运的变故、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近一二十年中国社会各类矛盾叠加,历史和现实,是不是为王震将军的话做了最好的注解?更为毛泽东晚年思想的对与错,做了最有力的评判?

  为中国共产党和共和国前途计,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长远发展计,都需要摒弃私欲偏见,放弃浮躁,用平静的心态,站在国际大背景、中国社会现实和中华民族未来发展的大格局,来认真研究,科学把握毛泽东思想,特别是毛泽东晚年的思想和实践,汲取精神力量,吸取经验教训,统一全民族的思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准确“择路”。(作者为石家庄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