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教育催生的八种畸形学生
随着应试教育体制的逐步深化,“半殖半封”式的治学倾向在各大院校愈演愈烈,导致学生、老师、家长三方的嫌隙空前加大,并产生极大的对抗性情绪。在以“帝王之术”为指导前提,以“霸控人心”为目的,专注于“牛毛茧丝、象征意义、不切实际”为内容的应试教育下,老师无法大展骏足,寓教于乐(因为考学要看成绩,学校要看升学率,因此老师只能服务于应试,否则则要丢掉饭碗)父子母女之间无法敞开心扉,互相谅解(父母大都一心想令子女考上好学校,来符合学历制社会的需求,而子女另有思想,欲图另辟蹊径,双方的沟通因子女成绩不高而出产生壁垒,难以进行)。更有甚者,部分学生因压力过大,进而走向仇杀斗殴、浸淫网络、盲目早恋的不归之路。这样的教育,不仅抹杀了我们的民族创造力,更培养出八种人格畸形的学生来:
一曰世故
应试教材中的“两末之议”(语出自韩非子,泛指对事物的极端化认知)与强效维稳下官员、老师们“外儒内法,貌合神离”的作风不相适应,导致部分学生对课本所说的“人间正道”,全然不信,对老师所讲的“崇高理想”,都当放屁。
然而,在“分数至上”、“学而优则仕”等理念的威逼利诱之下,学生们又不得不虚与委蛇、违心答卷,造成了“知”与“行”的高度分裂!
可以说,每一次的考试都是对学生的感情欺诈与精神折磨,进退失据而又束手无策的莘莘学子,只能在“完成任务”时被迫选择“既明且哲,以保其身”的态度,乖乖默诵所谓的“标准答案”,以此求得名次或苟延残喘!
信口雌黄、圆滑世故之性既成,乃“视公共之安危,不关己身之喜戚”。不仅对国家大事、公器运作毫不理睬,对身边的卑鄙劣行也不予制止,并且以‘君子致广大而尽精微,尊德性而道问学,极高明而道中庸’为借口遮羞藏丑,沦为了地地道道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二曰犬忠
应试教育体制向广大人民强推的“官方思想”,常常让学生跌入“亡国与亡天下”的概念误区。国家一词,在社会科学和人文地理范畴,是指被人民、文化、语言、地理区别出来的领土;政党本质上则是以执政为目标的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其间定义,何其迥然?
但是,庙堂之上的肉食者却花言巧语,误导大家将国家与社稷齐观,把爱国与忠党同意,这在“文恬武嬉,奸盗内帑”的当下,不仅起不到“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的正面作用,反而极大挫伤了人民群众保家卫国的积极性。
据旅瑞作家李靖权汇总的《2011网络舆情与各界动态大观》指出,无论是左、右抑或是中道主义者,对“党即国家”的提法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反感。
左派网友“秦城廉吏”一针见血的骂道:“特色党≠共产党≠国家!”
右派网友“自由不死”也表态说:“大汉王朝能代表中国吗?大唐王朝能代表中国吗?大明王朝能代表中国吗?国民党能代表中国吗……硬要把‘执政党’说成是‘国家’,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中道主义者“徐东”更是认为:“如果你把国家说成是公共利益的集合,我想我会践行‘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宏愿。但假若你愣把‘党’等同于‘国家’,那我就该有所保留了。那样的话,爱国不成了爱贪官污吏了吗?”
当然,“天潢贵胄”通过应试教育这一渠道反复把“党即国家”的谬论潜移默化的植入老百姓的脑海,其害处还不仅在于让人对“爱国”产生“不屑情绪”和“错误认识”,更可怕的地方在于它颠倒了人民与国家的轻重位置。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五四运动的吹鼓手“仲甫先生”也曾多次言及:“人民何故必建设国家,其目的在保障权利,共谋幸福,斯为成立国家之精神。吾国伊古以来,号为建设国家者,凡数十次,皆未尝为吾人谋福利,且为戕害吾人福利之蟊贼。吾人数千年以来所积贮之财产,所造作之事物,悉为此数十次建设国家者破坏无馀。凡百施政,皆以谋一姓之兴亡,非计及目民之忧乐,即有圣君贤相,发政施仁,亦为其福柞攸长之计,决非以国民之幸福与权利为准的也。若而国家实无立国之必要,更无爱国之可言。”
正因为“党国一体”这套理论具有较大的欺骗性,在民国中期,从事共产主义事业的领袖才多次在民间宣传启蒙,倡导民众把爱国与忠党、爱国与爱政府的概念分别开来。何以如今反而自食前言,撒下弥天大谎?!这样一来,“人民教育”岂非修正成了“犬忠训练”?!
学生既受饱含“御下权谋”的奴化教育,自然感情智识,两无可盲。以致深陷泥潭,自此而后,“以听命于上为忠义之行,臧否于上为僭越之行”,所行所为,无异牛马。
三曰偏激
人分九品,各有不同。
1.性情刚烈而心思粗疏之人,不能理会微妙知理;因此其议论大体情况则弘大博识而见识高远,遇到纤微之理则左支右绌而粗疏难合。
2.性情刚强而奋不顾身之人,不能迂回通转;若论效法直道则能自我约束而公平端正,若要其变通则执于所知之理而无法通达。
3.心意坚定而执理不让之人,乐于攻驳已成之事实;若就事理之原则而言,能超凡出众而穷尽其理,若涉及大道,则狭隘直露而不及其余。
4.言辞雄辩而夸夸其谈之人,辞藻繁多而用意尖锐;若推究人事则多精妙之见识而穷尽事理,一旦推究大义则挂一漏万而不周。
5.人云亦云而随事沉浮之人,不能有深入之思想;整理粗疏之数理则豁然通达而以博知为傲,若要确立事务之精要则如烈火而不能稳定。
6.用心肤浅而见解不深之人,没有能力提出深入之问题;若听他人论辩解说则误以为尖锐深刻而易于愉快欢悦,若审视精微玄妙之理则随时转向而无根基。
7.性情宽容而谦逊待人之人,无法快速见其成效;论述仁义之道则恢弘详尽而雅正,若遇到一时之事务则常常因迟缓而难以企及。
8.性情温顺而志力柔弱之人,其力度不能完美而强大;体味道理则能顺适而和畅,在疑难之时拿主意则优柔寡断而迟疑不决。
9.崇尚奇巧而尚异求奇之人,能飘逸开阔而追求标新立异;遇权宜以及诡谲之事则能风流倜傥而瑰丽壮观,探究清幽之大道则偏离常理而空疏难通。
师道所贵,在于因材施教,使九种学生扬长避短,各有发展。而应试教育,却通用一套,不加鉴别,以致“察誉有偏颇之缪,接物有爱恶之惑,度心有大小之误,品质有早晚之疑,变类有同体之嫌,论材有申压之诡,观奇有二尤之失”。
既视抹杀人性为常态,以教条主义为至哲,则高压之下,必出祸乱,学生积郁愈深,而又不能以正常之渠道加以排解,则弑师、奸淫、掳掠、斗殴、暴动、怪诞之事不绝如缕。
四曰势利
古有言:“君子从道不从君。”可应试教育却随着政治功利的诱惑和地方保护主义的逼迫而左右摇摆,在分数上对不同区域的人实行双重标准,将“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的原则丢弃净尽,进而在各校录取时衍生出了“财富者文丽,势重者称美”“近水楼台先得月”的现象。(指代重点高校在招生时,对中心城市的富家子弟和边远山区的贫困学生有着近乎天壤之别的要求)仿佛学问之好坏、能力之有无全在钱财多寡和所居方位!穷僻生源,何以自激?惟以功名大业、升官发财之志向聊以自宽,而待其成事之后,又反压于弱小,此中国社会之所以陷入‘势利’之怪圈。
五曰弱智
古时经国纬政的道理是这样:国家需要修养生息、清静守虚,就在民间传播‘无为’的黄老的思想;国家需要建立‘廉价政府’,就提倡墨家的‘强本节用’;国家想要吏治清明,就推行法家的‘绳不挠曲’;国家想要发展科技,就鼓励阴阳家的‘顺天应人’;国家四维不张(礼义廉耻谓之四维),就尊崇儒家的‘诗书礼乐’;国家图谋称霸,就吹捧申商的‘壹民’理论;国家欲图上下有别,各尽职能,就推崇名实家的‘控名责实’;国家需要对外扩张,就使用兵家的‘避实击虚’、‘致人而不致于人’、‘先胜而后求战’、‘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以正合,以奇胜’、‘识众寡之用者胜’;国家想要丰衣足食,就提倡农家的‘精耕细作’;政府奉行‘大国外交’,就施用纵横家的‘飞箝之术’;国家崇尚价值多元,全面发展,就推选杂家的‘思虑广博,多种建树’。
然而儒家‘博而少要,劳而无功’,道家‘长于养性,不可临危’,墨家‘俭而难遵’,法家‘严而少思’,兵家‘穷兵黩武’,农家‘重农抑商’,阴阳家‘拘于小节’,名实家‘苛察缴绕’,纵横家‘尚诈弃信’,杂家‘杂而不纯’,也都有其消极的一面。
可见从古至今,各种理论都是利弊并生,因此便需要我们去芜存菁,与时俱进,科学发展,兼收并蓄,批判继承的加以运用。反观现在各大高校,虽表面大谈被官方篡改涂鸦了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其原典者却寥寥无几),暗地里却将变了形式的“孔儒旧学”奉为圭臬,提倡“单向道德”,不容稍动。教化学生,形同机械,所学所得,全不致用。乃至一遇时变,手足无措,惊慌恐惧,或进入管状思维。今多有遇小挫而寻死自杀者,皆应试教育之功也!
六曰盲目
人心之中所包藏的,大都是感情与理智二者。为情义殉节的,是孤臣烈士,杀身守志,不计利害的人的所作所为;以智慧称道的,大都是辨理析疑,权衡名实的理学哲家。施用情感所依靠的是万物的贞操,但凡用之于性情中人身上,势必得到回报,然而如果以至诚的情感对待无操守、无底线的权谋家,就显得愚笨;施用智慧皆赖于对万事万物的格物致知,准确把握,料人于先,其缺陷就在于过于理性,使人感觉麻木冷漠。“情之用百事之贞,而其蔽也愚,智之用万物之理,而其蔽也靡”此之谓也。
若论古人情感之盛,大约谁也不如厕平,其愤世忧国,至于自沉;若论智慧的通达,可能谁也不能老聃比肩,其了迭世谛,骑牛而逝。这二者各于情感、理智之上登峰造极。
故而教育教学,当理智与情感并重,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弘思远益,应权通变’,从而‘洞悉风云大势所谙,不作桎梏腐儒之谈’。
不思结合现实,寓教于乐,不想师生平等,求同存异,反而照本宣科,唯我独尊,俨然官宦!如此这般冷酷桀骜,还妄想强推理论于学子,其接受程度,可想而知。学问上的无知,又导致信仰上的缺失,学生又岂能坚持真理,不随波逐流,从而不受奸佞小人之嗦摆?偏听偏信、人云亦云也便不足为怪。
七曰愤世
应试教育徒以“空中楼阁”筑建于苍穹之上,虚无缥缈,难以目见。却从来不懂得告诉学生如何对“上下相蒙,贿货公行”的官场与社会加以警惕和防范。书本所述,全乃清平世界、明君圣主、千古楷模。回归现实,置身于尔虞我诈之内,却无一傍身之法可用,以致骏足难展、志愿不酬、身陷囹圄,自然不免要愤世嫉俗。
八曰怪诞
老子曰:“以正治国,以奇用兵。”应试教育却倒行暴施,专以偏、难、怪、险的题目对付自己的学生!英国教育学家马克维希·康肯斯坦说过:“教育的目的,不惟是使人明智,其更为深刻的终极意义,当是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学以立德、学以致用、学以济世。学生所得之知识,若不能有助于工人之生产,农户之耕作,商人之贸易,政府之决议,皆不名一文!故当今之学院,当‘劳动与策论’并举,不能让学生浸淫于脱离实际的‘文字游戏’!”
《毛泽东论教育革命》一文也鲜明的指出:“我早就说过,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现在课程多,害死人,使中小学生、大学生天天处于紧张状态。课程可以砍掉一半。学生成天看书,并不好,可以参加一些生产劳动和必要的社会劳动。现在的考试,用对付敌人的办法,搞突然袭击,出一些怪题、偏题,整学生。这是一种考八股文的办法,我不赞成,要完全改变。我主张题目公开,由学生研究、看书去做。例如,出二十个题,学生能答出十题,答得好,其中有的答得很好,有创见,可以打一百分;二十题都答了,也对,但是平平淡淡,没有创见的,给五十分、六十分。考试可以交头接耳,无非自己不懂,问了别人懂了。懂了就有收获,为什么要死记硬背呢?人家做了,我抄一遍也好。可以试试点。旧教学制度摧残人材,摧残青年,我很不赞成……明朝李时珍长期自己上山采药,才写了《本草纲目》。更早些的,有所发明的祖冲之,也没有上过什么中学、大学。美国的佛兰克林是印刷所学徒,也买过报。他是电的大发明家。英国的瓦特是工人,是蒸汽机的大发明家。”
由中西名家所说的话里,我们不难看出:应试教育的害处,在于它以“本末倒置”的方式,让学生沦为“留心细碎,不问大体”、“专于空虚,难与虑事”的怪诞之人!此等“废物”,将来无论置身何界,都会流毒无穷!
当然,应试教育之弊端,还不仅于此,更大的祸患,在于它“戮人能忧心 、能愤心 、能思虑心 、能作为心 、能有廉耻心 、能无渣滓心”,活似生挖脑髓!
众所周知,精通一门,神需专注,行有余力,乃可他顾!推行应试教育者以近乎“鞭挞绳缚,若待拘囚”的方式残人心魄,那么广大学生哪里还有余力和心思放眼时局、过问政事、关注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到头来,国家还是难免落入封建时期“一切政务,操于君主,百姓未能与闻”的状态。
小结:
御用文人常常谎言欺人道:“应试教育是当今唯一一个比较公正、公平的渠道,只有它可以让贫民百姓赶超富二代、官二代,成为‘人上人’!”
乍闻此言,我们不禁要连声反问:“既然你说应试教育是当今唯一一个比较公正、公平的渠道,那么言下之意就是其他渠道都不够公平、公正!那么是谁造就了这一乱象呢?!”
至于说只有应试教育可以让贫民百姓赶超富二代、官二代,成为‘人上人’,就更是扯淡!说这话的人根本没有注意到近二三十年来外在环境的深刻变化!由于决策层对“全民监督与社会功勋机制”的全面放弃,权力世袭、恩俾侍从主义与及外洋的挤压冲击,早已让国家陷入了“人伦教育的不断扩大与政治事功日益阻塞”这一巨大的矛盾之中。只要你的身份是一介布衣,就永远没希望站在“皇亲国戚”的头上!
早在2013年,湖广等地的大学生素质拓展中心就推出了针对我国高考状元职业状况的调查报告——《中国二三线城市高考状元调查》,《报告》显示,1988年-1999年期间产生的部分省市共52名高考状元,没发现一位是成就非凡的,几乎都处于社会的中下层。抛却他们“短于涉世,不精厚黑”的因素外,阶层固化,“士庶合流”遭到阻断,大多数平民子弟根本无缘晋升不才是真正的症结所在吗?!
是时候看清这一点了:家长们为孩子投出的学费犹如泥牛入海,可孩子们的前程依然是黯淡无光!除了为官方犬儒利益集团增加了“广蓄私产,钟鸣鼎食”的资本外,再无所益!
如此苛政,不废待何?!
附文:应试教育改革方案刍议(待修缮)
《明夷待访录》曾经说过:“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
然而,我们以往课程的设置,不仅过于冗杂,而且“不裨实用”。为了锻造华夏道统中“怀器在身,潜居抱道”的大材,笔者特删繁就简,陈见五项:
一是劳动。
早期的共产主义者在《劳动者的觉悟》中曾极力强调“劳动创造世界”、“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贵重”,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也提出,劳动推使生物朝着增加结构复杂性方向进化,它推动着生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发展。
然而,现在的教育却使九零后乃至零零后愈发远离工厂、田间,甚至相当一部分院校,竟然变相的为学生灌输(精英意识)“Elite consciousness”,活似封建时代“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翻版。这不仅造成了广大青年的目中无人、眼高手低,最为重要的是人为的加剧了知识阶层与贫苦百姓的对立。
(作者按:湖北省一家专门研究“葛兰西思想”的哲学协会曾对赤壁市十三所高中做过题为“高中生社会劳动实践情况”的调查报告,问卷显示,74%的学生表示没有从事过任何重体力劳动,甚至连家务都很少做。原因是学校和家长“心疼孩子,怕出事情”,不给提供机会,学生在心里上也有抵触情绪,认为“出苦力”没什么出息)
想要逐步清洗新生代头脑中“桀骜不驯”的思想,促进各个社会集团的交流和融合,愚以为必须复修两课,首先是亲身耕作,其次是从事生产,并予以计分量功:
(以耕种田地为例,略说)
(1)耕田(10学分)
(2)灌水(10学分)
(3)犁地(10学分)
(4)施肥(10学分)
(5)插秧(10学分)
(以注塑生产为例,略说)
(1)生产准备(10学分)
(2)烘料/上模(10学分)
(3)模具修整(10学分)
(4)首件送样(10学分)
(5)产品包装(10学分)
二是修身。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的确,古人学习是为了丰富完善自身的人格,诚践治道而不逾事理。但放眼今天一、二、三类本科生的学习,则大都仅仅是为了混个证书以自我标榜,于自身的人格修养毫不相干,反而令人生厌。
俗话说:“鉴览前古,贻厥孙谋。”昔时明训,可资为鉴!
“若要学生有坚定的信仰,就应当追求传统的道德。”这是民国初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一整套《最新修身教科书》中所呼吁的教育信条。这套在新文化背景下诞生的修身教科书,内容广泛,提倡爱国、教育和科学,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套形式和内容都比较完善和成套的教科书,可以堪称后人重温民国时期修身教育的经典之作。
据一位退休多年的高中老师语文老师李某称,这套教材当时是给中小学用的,可我却觉得这比现在新课改编修的教材还要好!这套初等小学的修身教科书共分10册,每册20课,200课中没涉及一个‘君’字,300个故事中没有涉及一个‘忠’字,大体上提倡宽容、公平、进取、尚武、信实这些价值,其中有三课‘守法篇’讲的是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故事。
不惟如此,新的民国课程表还规定,初等小学教育要从孝悌、信实、恭敬、勤俭等开始培养学生;接着培养他们对社会与国家的责任感,以激发进取心,养成爱国精神。修身课基本每周一次,第一学年着重伦理规范,第二学年是对国家社会的责任义务,第三学年是对家庭、自我乃至对人类及万物的责任义务,中国道德的特色则是第四学年主题。即使放到现在,当代儿童依然需要这种来自传统的修身教育,因为只有完善的道德、高远的追求、开阔的胸怀,才足以建立健康的人格。
试挑其中简明通俗的文言文加以诵读,譬如“晨星少,朝日红,好风来,白云去”、“父见客,问姓名,父坐右,客坐左”等句子,读来朗朗上口,不仅颇有情致,而且也包含了日常生活礼仪中的内容。所以这套书中所包含的内容对于当今的高校课程改革仍有积极意义。
当然,旧时的“修身课”虽然在内容上独有创见,值得吸收,但在教授形式上却过于倾向“泛贵族主义”,校内不仅壁垒森严,门户之见极深,且兼学费颇高,这使得中等收入家庭难以接受。现在教育界中的掌权者不但不对其去芜存菁,择善而从,反而倒行逆施,斥良承恶,一味强调所谓的“教育产业化”、“名师执教”,致令教育成本无节制的增长,既让为人父母的血汗钱“被活生生的套进无底洞”,也让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大幅度降低!
古有云:“育术在师,进德在己。”意思是传授方法论和指引世界观那是老师不可推卸的责任,至于得渔之后,如何选择术业,发奋钻研,那便是自己的事情了。若然学而有惑,可以悟言于一室之内,或求助于网络百科,或问道于社会现实,何必一掷千金,赠利而肥官哉?!
故可杂选古今中外之经典各半,使学生从东西方两个不同的领域内各挑10本,加以研习,于两年之后加以考究(国学基本经典总目http://so.gushiwen.org/guwen/,西学基本经典总目http://baike.baidu.com/view/955927.htm)
其核验标准可分为四:
读书心得(25学分)【以所思所感察其聪否敏悟】
老师荐语(25学分)【以德隆望尊察其材别品类】
同学评价(25学分)【以八观六验察其待人接物】
乡党清议(25学分)【以六戚四隐察其奸伪忠诚】
三是文史。
清代龚自珍在《古史钩沉论二》有言:“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堕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才,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回眸时下,“全民外语”与“去中国化”已成为教学工作中的两大毒瘤。
前者令国语不畅,外文不精,两相荒废;后者让学生不谙先哲,自轻自贱,崇洋媚外。故应弱化洋教,补列众朝,以增诵记之学:
先秦史(5学分)
两汉史(5学分)
魏晋南北朝史(5学分)
隋代史(5学分)
唐代史(5学分)
五代史(5学分)
宋代史(5学分)
金朝史(5学分)
元代史(5学分)
明代史(5学分)
清代史(5学分)
近代史(5学分)
世界史(30学分)
【学生只需按照“采其大略,观其要旨”的原则将历朝历代有突出作为之帝王的政措得失和经验教训加以总结即可,做到“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就足够了。对于非重大历史事件,可不必拘泥于发生时间、地点在哪(因为毫无意义)】
四是数学。
约翰·卡尔·弗里德里希·高斯论述说:“数学中的一些美丽定理具有这样的特性:它们极易从事实中归纳出来,,但证明却隐藏的极深,数学是科学之王。”在中国固有的传统理论中,数学的地位也相当之高,中国古典数学理论的奠基人之一刘徽就极力推崇它的妙用,认为“事类相推,各有攸归,故枝条虽分而同本干知,发其一端而已。又所析理以辞,解体用图,庶亦约而能周,通而不黩,览之者思过半矣。”
数学作为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诚有大用。然而如今以它为核心所衍化的考试题目却越来越虚无缥缈、千奇百怪、不接地气,不但没有在结合现实的基础上教人逻辑推理和缜密思维,而且学之无益于生产生活。
据实而言,披沙拣金,会文切理,常人所堪留用者十:
方田(10学分)
粟米(10学分)
衰分(10学分)
商功(10学分)
均输(10学分)
少广(10学分)
盈不足(10学分)
方程(10学分)
勾股(10学分)
管子轻重术(10学分)
五是策论。
在论及现今教育体制的僵化死板时,我们的文人墨客常常爱扯上“科举制度”,认为现下的惨况是“秦阙馀毒”,其实绝非如此。
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伏尔泰、卢梭等著名的“中化”思想家都对中国的科举制度赞叹不已。1755年,英国的《绅士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这样描写中国的开科取士:“写作是一个有理性的人惟一愿意接受的考试方式……所有作者一致认为,中国的行政管理水平远在其他国家之上”此后,英国国内要求引学中国先进科举制的声音不绝于耳,19世纪英国学者郭施拉在《开放的中国》一书中就郑重呼吁:“这一伟大帝国的各项设施中,没有哪一项能像开科举、从最有才华的青年中选拔政府官员那样,给予其创立者这么大的荣耀,也没有哪一项能像科举这样给人以‘机会均等’。”据统计,从1570年至1870年,英国出版的介绍中国科举制的书籍多达70多种。
在这种氛围下,英国政府于1793年、1816年及以后多次派外交使节到北京实地考察科举制度,为以后建立文官制度打下了基础。
我们不妨来看看科举时期的几道试题,然后与现在的考题参验对比一番,看看哪个更为经世致用?
开科取士之史论五篇:
1、“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论”。
2、“贾谊五饵三表之说,班固讥其疏。然秦穆尝用之以霸西戎,中行说亦以戒单于,其说未尝不效论”。
3、“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
4、“裴度奏宰相宜招延四方贤才与参谋请于私第见客论”。
5、“北宋结金以图燕赵,南宋助元以攻蔡论”。
细读之后,我们就会发现,这些题目虽然难度极大,但确是治国理民的命脉所在。就拿第一题来说,如何能很好的处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致令政不壅塞,加强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工作,不正是现今改革的困境所在吗?再谈谈第二题中,贾谊所提的“三表五饵”之说,以立信义、爱人之状和好人之技为“三表”;以赐之盛服车乘、盛食珍味、音乐妇人、高堂邃宇、府库奴婢和亲近安抚为“五饵”。(见《新书·匈奴》。)时过境迁,我们虽然不必完全照搬贾谊的论调,但是若果为政者能够把握其中“招携以礼,怀远以德”的精神,将之用在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问题上,何愁不能事半功倍?!
至于第三题的关窍,就在于治理国家要宽猛相济,《左传》曰: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回眸现在“当宽不宽,当严不严”的政治格局,上位者宁不自愧?!
放在最后的四、五两题,一则倾重于君相分权之说,是应对当时西方宪政之所谈;一则倾重于如何利用纵横捭阖之术远交近攻,实现大国外交。同样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最为重要的是,没有统一答案,一切以解决当时的问题为主,但凡能行之有效的策论,均有获得青睐的可能。
应试教育之脑残问题:
1.选出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项(2004贵阳市)
A.行阵(háng) 尴尬(gān) 豁免(huò)
B.惬意(xiá) 拮据(jǖ) 穷匮(kúi)
C.恻隐(cè) 社稷(jì) 驽钝(nú)
D.侏儒(zhū) 打盹(dǔn) 篝火(gōu)
2.作为一条商业通道,“丝绸之路”的作用应主要体现在商业贸易上,可实际上,它的历史作用却远远超出经济交流的( )。而今天,“丝绸之路”所经地带又重新成了( )的所在。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是:
A.界限 举世瞩目 B.界限举足轻重
C.范畴 举足轻重 D.范畴举世瞩目
3.(2006.江苏)某中学生在家上网时发现某网站载有损害国家、民族尊严的内容,立即向公安机关举报。公安机关及时查实并依法查处了有关当事人。请运用政治常识,分别说明该中学生和公安机关行为的依据。(9分)
相信双方的优劣得所,可以立见!
现在的教育手段非常发达,政府完全能够将一些民生问题拍成照片或录像,对各大高校进行宣讲,然后由学生中有志于解决这类问题的人亲赴其地,认真观察,提出策论。
而后便可以控名责实,审验功效。即:策论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即使其人文章言语粗糙,在校成绩低下,也必然加以重用;策论无益于解决实际问题,只是大放厥词,形同绣花枕头的,即使文采很好也不加以理睬。其水平可按照效益原则予以定级,分为五等:
善策(80-100学分)
诤论(60-75学分)
匡时(45-55学分)
讽谏(25-40学分)
无用(25学分以下)
【劳动、修身、文史、数学、策论五项总和为500学分,及格线设在350分-375分为宜】
如此五者并行,可望为国举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