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袁隆平院士也找到了陈日胜,邀请他加入团队。
2016年,袁隆平院士找到海水稻之父陈日胜,邀请他加入团队,没想到陈日胜却拒绝了袁老。“我们方向不同,我必须对我的投资人和团队负责。”
1986年11月,刚毕业的陈日胜跟随着老师罗文列教授,来到了遂溪县虎 头坡的海滩普查红树林资源。
经过一片茂密的芦苇地时,他突然看到了一株有1.6米左右高,看起来像是芦苇的植物。
只是,这株植物还结出了青白色的穗,看起来就像水稻一样。
可哪儿有水稻同时开花、结果、抽穗,谷粒还长有芒刺呢?
陈日胜赶紧将罗老师喊了过来。
罗文列上前仔细看了看,兴奋起来,“这应该是一种生长在盐碱地里的野生水稻。这可能是个新物种,你赶紧收集种子,回去试试能不能培育。”
陈日胜随即掏出工具,采集了522粒种子,就是“海水稻”。
陈日胜发现,这种水稻碾出来的米,是红色的,有些地方也有类似的作物,叫做“长毛谷”。
海水稻的发现,却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海水稻可以在海边的滩涂地上生长,生育期短。而且还不需要施肥,靠着涨潮的海水就能杀虫除草。
但也正因为长在盐碱地上,海水潮起潮落,沿海地区又多刮台风。海水稻经常会被吹倒在水中,种子就会被海鱼吃掉。
虽然等风停后,海水稻能自己直起身子,可种子也损耗巨大。因此陈日胜光普选稻种,就用了整整5年的时间。
1987年,他尝试着种下了400株海水稻,从中选出了51个优良单株。
1988年,51个株系里,有15个株系脱颖而出。
一直到1991年,才有了最终定型的品系:“海稻86”
而在2000年的时候,陈日胜考察了全国大部分的盐碱地,发现有2亿亩的盐碱地,都能种植海水稻,于是他决定,继续向着这条路走下去。
因为一直在单干,而育种的资金投入非常大,陈日胜倒卖过甘蔗、胡椒。还去桂林种树、养鱼,甚至还参加过修路,搞建筑。
但这些赚来的钱,依然杯水车薪。
2011年的时候,为了摆脱单干的困局,陈日胜卖掉了桂林的桉树林和鱼塘,筹到了250万。拿着这些钱到遂溪,组建了虎 头坡种植专业合作社。
当时只有18个村民加入了这个合作社,不过随着海水稻种植面积越来越多,亩产量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合作社。
但是,合作社的投资消耗巨大,陈日胜多年的积蓄很快就花光了。好在当时北京富程集团的董事长得知了他的情况,资助了100万元。
之后陈日胜开始与富程集团合作,共同培育海水稻。
2012年,陈日胜将海水稻送去检测,发现海水稻里有64%的营养素高于普通精白米,还富含各种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
又过了两年,农业部通过了“海稻86”的品种权申请,媒体开始关注他和海水稻,陈日胜成了“海水稻之父”。
只可惜,媒体的赞美,并没有给陈日胜带来任何现实上的帮助。
因为企业资金出了问题,陈日胜也背上了债务,到最后不得不将自己的房子卖了还债。
而在搬家的时候,他本想带着自己从各地带回来的泥土样本,谁知却因为放在一些破盆烂罐里,都被妻子当垃圾扔了。
他很生气,可20多年来,他为海水稻花掉的钱的确太多,妻子也跟他吃了不少苦,现在连房子都没了,他心中有愧,便没有和妻子争辩。
有时候,他自己都会怀疑自己,走这没有人走过的路,究竟值不值得?
当初一起毕业的同学,还留在农业的,早已经所剩无几,唯一支撑他的,只有当年罗老师给他留下的一句话:
“陈日胜,我看这事,只有你能干成。”
而陈日胜的确是个“倔人”,高中时,学校曾要求每个学生,每星期都要捡500斤的牛粪。
他觉得任务不合理,统计了整个镇上所有牛的数量,以及这些牛一天能产多少牛粪,用实在的数据让学校取消了捡牛粪的任务。
正是这样的“倔”,才让他在海水稻这条路上坚持了几十年。
2013年他在湛江租地的时候,村干部还劝他,说地里种不出庄稼,他坚持要种海水稻,果然成功了。
而且后来,陈日胜还发现,海水稻不仅能适应盐碱地,还能改变盐碱地。
比如湛江的和遂溪的盐碱地种了多年海水稻后,土壤盐分结构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现在都能种普通水稻和花生了。
但陈日胜想到,袁老主要研究高产,而他研究抗性,方向不同。而且他需要对投资人和团队负责,于是婉拒了。
“这个行业应该百花齐放。”
袁老虽已去世,但他的团队还在不断提升海水稻的亩产,如今一亩的产量可以达到500多公斤。
而陈日胜则专攻,如何让海水稻能在中国各种不同的盐碱地上生长,增加种植面积。
“我这辈子肯定是做不完了,但又有什么关系呢?我把自己当成一个学生,依旧去学、去想就行了。”
俗话说,立志在坚不在锐,成功在久不在速。正是有陈日胜等人的坚持不懈,中国农业才有一个又一个奇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