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自传:毛主席让他明白人的含义

作者:重读老旧书  更新时间:2023-08-03 03:56:41  来源:民族复兴网  责任编辑:石头

  读末代皇帝溥仪的人生回忆录《我的前半生》,常常会生出一种感慨:没有毛主席,没有毛主席领导人民创建的新中国,溥仪可能一生都不会知道人的含义。

  爱新觉罗.溥仪,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小王爷,但因为清朝朝廷的闭关锁国、统治者自私无能,整个清朝已经从盛而衰,到了无力挽救的地步,溥仪的命运也随之改变。

  不到三岁的溥仪被慈禧太后选中,成为下一任清朝皇帝,也成了封建王朝历史上最后一位“统治者”。

  莫名其妙的童年:登基、退位、小朝廷

  登基大典上,溥仪面对着跪在下面的文武百官大哭不止,不到三岁的孩子只想要回家,而作为“摄政王”的溥仪父亲,只好紧紧地扶着孩子,一边哄一边说:“别哭别哭,快完了快完了!”

  文武百官都对王爷说的“快完了”心存不满,但所有人都能隐隐约约地感觉到,清朝真的“快完了”。

  溥仪登基之前,慈禧太后已经垂帘听政多年,在她掌控下的同治皇帝、光绪皇帝,最后都死在了她手里,整个朝廷混乱不堪。

  溥仪登基的时候,慈禧太后虽然不在了,但内忧外患的局面已经非常严重。

  当时的清朝,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起义非常多,而且朝廷根本无力抵抗,暴风雨如此强烈,又岂是换一个新的皇帝就能够改变的呢?

  溥仪做皇帝的日子还没到三年,就被莫名其妙地退了位,接着,又作为临时大总统袁世凯的邻居,受到清室优待,成了“小朝廷”的帝王。

  什么是“小朝廷”呢?

  其实就是袁世凯为溥仪划定了自由活动的范围:紫禁城里从乾清门以北到神武门,就是溥仪的“小朝廷”。

  虽然不再是清朝的最高统治者,但溥仪仍旧是“小朝廷”里的帝王,仍旧过着唯我独尊、养尊处优的帝王生活。

  而帝王生活的特殊性,又对他以后的性格、思维、认知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浑浑噩噩的少年:荒谬、无聊、欺负人

  六岁的溥仪开始读书了,可惜浑浑噩噩的少年只知道贪玩,没有得到足够引导。

  他看似读了很多古书,却没有用心过一天;他没学过加减乘除、没学过声光化电,更不知道“外国”是什么;他甚至不知道大米是从地里长出来的,也不知道北京处在中国哪个位置。

  而与此同时,身边人对他的恭维、吹捧、无微不至,也给了他一种“天子自与凡人不同”的假象,他觉得自己是天生王者、高人一等,其他人都是他的臣民。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回忆了自己荒谬的少年时代,伺候他的下人们陪他玩耍、胡闹,还要受他欺负,因为他从来没有想过别人是和他一样的“人”。

  书中提到两件事:

  有一次,一个太监给他表演木偶戏,他觉得很有意思,一高兴就赏给小太监一块鸡蛋糕。但是他故意把练功用的铁砂藏在蛋糕里,就为了看看太监会不会崩掉牙。

  幸好乳母及时制止,对他说:“崩了牙就吃不了饭,人不吃饭可不行啊。”

  还有一次,溥仪对着太监们的窗户玩气枪,铅弹打得窗户纸上破了一个个小洞,溥仪哈哈大笑,完全不顾屋里的人。

  又是及时赶来的乳母对他说:“老爷子,屋里有人呐!怎么玩不行?往屋里打,这要伤人哪。”

  溥仪常常心血来潮恶作剧,他身边的太监动不动就遭殃,要是放在普通人家,溥仪这样的“熊孩子”应该会被狠狠教训一番,但那时的溥仪身份尊贵,没人能劝得住他。

  只有他的乳母,一个大字不识的普通女人,会制止他过分的行为,让他知道所有人跟他一样是人,也会受伤、会疼。

  自欺欺人的青年:自私、愚昧

  清朝已经走在衰亡的边缘,帝国列强虎视眈眈、国内百姓起义不断,溥仪和他身边的人却还在幻想着,什么时候可以“复辟”。

  “复bi”就是紫禁城里的遗老们说的“恢复祖业”,也就是继续拥护大清皇帝的统治。

  显然,他们的幻想不仅不切实际,而且很滑稽,因为他们根本没有能力“复辟”,只能将希望寄托在要取代大清的新贵们身上的。

  这样一来,溥仪就不得不拥护新的统治者,再从新的统治者那里得到优待条件,继续活在自己的“小朝廷”里,自我欺骗。

  溥仪长到十五岁,已经能完全明白自己的处境,他没有自由,更不能随心所欲。他的身上背负清朝遗老们腐朽的思想,但他内心也有自我的意识萌芽,矛盾的情绪在他身体里增长,所以他一次次突破身边人的底线,乐此不疲。

  他锯掉了紫禁城里用了几年的宫门门槛,只为了骑自行车方便;

  他剪掉了象征清朝的长辫子,只因为洋人师傅嘲笑他不合时宜;

  他虽然结了婚,娶了皇后和淑妃,但他完全不尊重她们,只把她们当作名分上的工具。

  溥仪住在紫禁城的最后几年,内部冲突、外界变故,都已经非常混乱。

  但溥仪自私的本性丝毫未减,即使被新贵们赶出了紫禁城,即使成为日本人的傀儡,他的心里想的,竟然还是什么时候能恢复大清的帝王统治。

  统治者如果不能站着百姓的立场上,听百姓的声音、为百姓谋福利,总有一天被压制的人们会觉醒,会奋起反抗封建统治者的自私和残暴,清朝的没落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尘埃落定的中年:改造、赎罪、看到自己

  溥仪刚好相反,除了自己的性命,他对一切毫不在乎,也就完全丧失了作为中国人的的尊严。

  从北京到天津、从天津到东北,溥仪在“复位”的美梦里越走越远,他直接走到了日本人的控制下,走到了中国人民的对立面,成了日本人伤害中国的帮凶。

  在溥仪成为傀儡的那些年里,自由是很奢侈的东西。

  溥仪不能随便外出,不能会客,更不能随便发表自己的意见,他用八个字概括了当时的生活:打骂、算卦、吃药、害怕。

  为什么一个堂堂的“帝王”会沦落到如此地步呢?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溥仪是没有“硬骨头”的。

  他当然想过反抗,但他只能想想而已。当时的乱世,没有实力就得挨打,溥仪依附日本人生存,不敢越矩,只能任由日本人摆布。

  但时势一直在变化,随着国内战事发展,日本垮台的迹象越来越明显,连溥仪都感觉到了。

  可是多年的依附习惯使溥仪更加慌乱,他既担心日本人崩溃之前杀他灭口,更担心日本垮台之后他得不到国人原谅,溥仪的精神压力极大,根本无法正常生活。

  很快,日本战败投降,溥仪辗转到了苏联,又在新中国成立后辗转回到祖国,开始了监狱生活。

  从一开始的抗拒、恐惧,到后来的坦陈、认罪,溥仪在无数个提心吊胆的夜里,回忆自己的过往,才发现自己的前半生一直浑浑噩噩。

  小时候他是别人选中的皇帝,后来他是各方势力抗衡的武器,再后来他是帝国列强的傀儡。

  他一直被当作工具,从来没有明白人的含义,这让他觉得他身边的所有人都是工具。

  在接受改造的近十年时间,溥仪第一次明白“人”的含义,第一次知道活着的意义,第一次拥有一个正常人的思想和勇气。

  启示:一撇一捺构成人,真正做一个人又是何其难

  生活在新时代里的我们,很难想象那段混乱的历史,《我的前半生》不仅是溥仪的前半生,也是中国历史发展阶段中最重要的几十年。

  溥仪的登基、退位、复辟梦,都在历史的进程中留下了深深浅浅的痕迹,我们能从中看到溥仪的荒诞生活、历史发展的规律、以及时代进步的意义。

  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帝王,变成自己劳动、种植蔬菜的普通人,溥仪从自我禁锢的黑暗中挣脱出来,第一次看到了“自己”。

  从《我的前半生》到新中国的公民,毫无疑问关键的转折点是毛主席以及他所领导的共产主义运动,这大概也是溥仪变成人的根本所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