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领导的中国革命,首先是土地革命。自古以来,中国就是农业大国。革命伊始,毛主席就意识到,革命的核心是土地,是实现耕者有其田。
“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宣传,唤醒了占人口大多数的贫苦农民参加革命并成为革命的主要力量;”耕者有其田"的革命目标使革命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农民在分得土地后,为了守住自己的土地,开始自觉保卫红色政权并坚决与反动势力作殊死斗争。革命根据地因此得以巩固和扩展。
解放战争中,土地革命掀起了新一轮高潮。解放区的贫下中农翻身成为土地主人后,一方面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一方面踊跃参军为革命力量输入新鲜血液。他们推着小车将一担担粮食昼夜不息地运往前线,开创了淮海战役中支前粮食大军的奇观。
可以说,没有土地革命就没有中国革命的胜利,更不会有革命政权的诞生。
历史上的中国,一直都是私有制,一直都是小农经济,一直都没能解决全国人的温饱问题,因此,大饥荒和揭竿而起贯穿了整个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开始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农业改造,也就是土改运动,即将原来分配到各家各户的土地收归集体所有,实行集体经济。在集体经济的道路上,全国农民扛着锄头、铁镐,跋山涉水、披星戴月,以敢叫日月换新天的主人翁精神,挖水库、凿水渠、修公路、架桥梁,完成了现代农业基础建设,开创了史无前例的丰衣足食的局面。
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开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制度下,住房、医疗、教育、就业和养老都有单位或集体保驾护航。因为没有后顾之忧,城乡人口出现了爆炸式增长——从1949年的5.42亿飙升到1979年的9.75亿。
土地红利就不用说了,近四十年来的土地招商和土地财政已经做了充分而又生动的说明。
10亿人口,使中国具备了全世界所有国家都不具备的人口红利。改革开放再次分田单干时,农村家庭因为兄弟姐妹多,又因为光靠种地难以维持一家人的开销,还因为家里的田地有兄弟姐妹帮扶,所以涌现出大批外出务工的农民工,所以中国的用工成本出现了世界上最为低廉的巨大优势。
以90年代初“四小龙"和日本用工成本作比较,当时我们的用工成本人均只需200元左右,当时日本的用工成本是我们的50倍,"四小龙"的用工成本是我们的20倍。
正是数以亿计的拿着微薄薪资挥洒青春的农民工和庞大的人口基数,成就了中国制造,成就了城镇化,成就了世界工厂,成就了经济腾飞的神化。
更重要的是,中国能在四十多年的时间里连续实现经济跨越式的起飞,除了土地红利和人口红利,还离不开毛主席对各种利益集团的强势瓦解。
纵观古代封建王朝的衰落和覆亡,其实质无不是既得利益集团为一己之私,全方位绑架了上层建筑中的各个领域,使得王朝内部最后逐渐由盛转衰直至灭亡。
历代王朝,在开国之前往往都是大乱,大乱之后才有大治。而大治的本质,其实就是原有的利益集团覆灭,新的利益集团再次对时代蛋糕的瓜分。因为蛋糕被瓜分完了,一个人不管多么努力,顶多也就混个温饱而已。也就是说,一个人能取得巨大的成功,必然是时代机会的赐予,而不是仅凭个人能力。
1978年,新中国建国已经二十多年了,按照历史惯性,在这二十多年时间里,利益阶层早就把所有蛋糕都瓜分完了。为什么二十多年后,改革开放一实行,很多人仍有大把大把的机会让自己一夜暴富呢?
因为,在这二十多年时间里,阶层固化并没有出现。
而没有出现的原因,则是在这二十多年时间里,此起彼伏的各项运动,打破了各个阶层之间的壁垒。在那些年代里,有农民当副总理的,有工农兵当副主席的,有掏粪工成为模范人物的,而且干部和知识分子都必须参加劳动。
不同壁垒之间的频繁冲撞,使得既得利益集团很难形成。尽管不同人对那段历史有着不同的看法,但从后来的历史发展来看,那个年代毫无疑问是没有特殊利益集团的。因为谁要是搞利益集团,谁就要付出惨重的代价,谁要是不为人民利益着想,谁就要被时代洪流淘汰出局。
可以说,毛主席最伟大之处,除了领导中国红色革命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最令人称道的,就是铲除了各种利益集团滋生的土壤,破除了不同身份背景之间的壁垒,使得阶级固化根本不可能产生。
正因为没有利益集团,没有阶级固化,我们打造出了完备的工业体系,拥有了足以自卫的军工系统,储存出了雄厚的人力资源,搞出了一套独特的科教文卫。待到改革开放将这些利好全部释放出来时,便出现了机遇遍地的时代盛宴,创造了无法复制的经济奇观。
可见,一个社会不管采取什么方式,只要有胆魄把既得利益集团彻底摧毁一次,这个社会往往就能走向空前繁荣。不管这个过程付出多大代价,历史终将证明,这对于一个民族的未来而言,一切都是值得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浪潮的变幻,土地、人口和无利益集团三大红利逐渐消失。
如今,毛主席时代遗留下来的三大红利几乎被消耗殆尽,各种问题接踵而来。未来的路该走向何方?又该如何寻找出新的红利?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文/莫易,来源:红旗文选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