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带给劳动人民的精神鼓励为何总能够转化成物质力量?

作者:济学公共号  更新时间:2023-05-03 02:59:09  来源:民族复兴网  责任编辑:石头

  李克勤(jixuie)题记:作为人民领袖,毛主席不是唯意志论者,老人家善于把握精神与物质的相互转换,这肯定是在毛泽东文化里的道器变通之变。

  延安时期毛主席和老百姓一起亲切交流的照片,流传很广

  纪录片《毛泽东》第2集里,有当年和毛主席做邻居的老人的回忆

  01

  毛主席和劳动人民心贴着心:他最懂人民,人民最理解他

  《火红的年代》炼钢工人赵四海师傅学习毛主席著作

  赵师傅学的是这一段名言:

  【What matter if we have to face some difficulties? Let them blockade us! Let them blockade us for eight or ten years! By that time all of China's problems will have been solved. Will the Chinese cower before difficulties when they are not afraid even of death?】

  这是毛主席1949年8月18日写的《别了,司徒雷登》的说法。

  经过像赵师傅这样的中国工人阶级,以及广大劳动人民的实践,毛主席的说法被证明那是完全说得通的,因为劳动人民对毛主席的说法想得通,劳动人民在毛泽东文化里的做法,完全行得通——道器变通。

  《火红的年代》还有两个细节,也是毛主席带给劳动人民精神鼓励生动描写:

  党委书记王坚同志激情朗诵毛主席诗词——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赵师傅回忆毛主席视察钢厂时的情景,毛主席对工人同志的鼓励——毛主席的说法做法早已经深入人心,赵师傅他们深悟其道,顺理成章道器变通了。

  02

  《枯木逢春》:毛主席到血防第一线调查研究

  当处在血吸虫重灾区的人们听说了毛主席就在自己跟前的时候,当然他们听说了毛主席讲的话之后,他们的精神状态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

  这是怎样的道器变通之变?

  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由道而器,由器而道的过程。毛主席的的确确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带给劳动人民精神鼓励和智力支持。其中比较典型,也比较普遍的现象就是广大劳动人民相信在毛泽东文化里,“办法总比困难多”!

  03

  “办法总比困难多”代表的世界观不是唯意志论

  唯意志论,即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志"的哲学思想。唯意志论认为万物存在和运动的根源是求生的意志,这种意志是人的生命的基础,人的每一器官甚至是细胞都是意志的产物,"身体的全部存在,以及它的各种机能的总和,只不过是意志的客观化"。

  唯意志论的创始人是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德国哲学家。

  唯意志论,显然是属于唯心主义世界观。

  办法总比困难多,这不是唯意志论,相反,这反映的是毛泽东文化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具体化。

  办法可以分成三个层次——三法:想法说法做法。

  三法之最初的想法的产生,并不是先验的,而是针对器层面,物质层面看得见摸得着的“困难”——存在而言的。

  也就是说,想法这种意志是属于道层面的意识,并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对器层面物质的反映。这是一个由器而道的过程。

  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进一步讲,想法转换成说法做法,说明道层面的意识又反作用于器层面的物质,这是一个由道而器的过程的。

  用哲学语言讲,这种世界观就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可以对社会存在产生反作用。

  那么,如何从方法论角度来认识“办法总比困难多”呢?

  04

  “办法总比困难多”的方法论意义

  世界观,主要解决由器而道的过程,重点在道层面的想法上;方法论主要解决由道而器的过程,即从想法,到说法做法,如何说得通行得通,从而真正想得通。

  “办法总比困难多”是基于毛泽东文化的世界观,没有这种世界观,是不会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的。

  样板戏《红灯记》里有一段十分著名的唱段《天下事难不倒共产党员》,李玉和唱的激情饱满。

  李玉和叫了一声“同志”接着带有叮嘱意味唱到:

  一路上多保重山高水险,沿小巷过短桥僻静安全。

  (济学解读:这说的是地下工作者为了革命任务,必须选择相对安全的路径到达目的地,那么这样的路径自然条件就会十分恶劣险峻,所以要“多保重”。)

  为革命同献出忠心赤胆,烈火中迎考验重任在肩。

  (济学解读:这是讲为什么要选择走险峻的路径,世界观这个时候具体化为“赤胆忠心”这样的中国语言,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决不辜负党的期望我力量无限,

  天下事难不倒共产党员!

  (济学解读:这里的“我”指的是共产党员,强调党指引下的共产党员,有时候只能是一个人去为事业而奋斗,然而这样的共产党员是任何困难都难不倒的。)

  从辩证法上讲,有矛就有盾,只要难事出现了,就有办法对付。

  在《矛盾论》里,毛主席系统阐述了这一原理。

  毛主席诗词里也有“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名句。

  所以在毛泽东文化里,天下事难不倒共产党员,这是说得通,行得通,自然也就想得通了。

  在战争年代,毛主席培养了不计其数像李玉和这样的共产党员,进入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文化继续哺育了一大批像马恒昌、王崇伦、王进喜这样的富有现代工业精神的共产党员。

  王进喜有句名言:“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是对“天下事难不倒共产党员”的一种新表述,同样也是完全说得通的。

  大庆和大寨是不可分开来研究的。

  大寨的做法,陈永贵的道器变通,虽然在农村,但已经是带有企业性质的做法,大寨梯田可以说是大寨人的产品。大寨人科学种田,科学造田就是对传统农业的超越。

  要不然王宏斌、叶昌保他们怎么会那么卖力气学大寨呢?

  请注意,陈永贵他们虽然是在农村工作,从事的是农业生产,但他们在道层面的世界观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他们的方法论是世界观指导下,具有唯物辩证法特点的方法论。

  一句话,农业战线的杰出共产党员,如焦裕禄、杨贵、陈永贵、李素文,如吴仁宝、王宏斌、史来贺、雷金河、郭凤莲、叶昌保、周宝生、孙开林、罗天平、郭重庆、郁全和、李良宝,等等。他们和工业战线上的王进喜一样,富有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名副其实创业型人才。他们是人民群众信得过的领导者。所谓道器变通法渐进,这个法可以理解为领导者者与被领导者——人民群众,在想法说法做法上的共鸣,那么诗心博海济学勤,就是一幅崭新的创业途径和图景。

  什么叫创业?

  建国以前,跟着毛主席闹革命那就是创业。新中国成立之后,继续牢记“两个务必”,也就是继续在毛泽东文化里艰苦奋斗,同样也是创业。

  毛泽东文化里的创业,把世界观和方法论结合在一起,道器结合,道器变通。

  红旗渠建设工程里,有座桃园渡桥,施工中建设者提出的方案,书本里没有,有人以此为由加以阻扰,然而建设者豪迈指出:书本里没有,我们建成了写进去,不就有了。

  这不就是毛泽东文化的创业精神吗?

  老子说的“道生一”这一步,比“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都要厉害的多。道生一,是从无到有,这是优异成绩,而其他的只是量的增加,至多算作优秀而已。因此,道为道器变通之根,只有在道层面有所革新,有所突破,有了根本性的创新,才会有新奇,也才算得上真正的优秀。

  毛泽东文化恰恰在“道生一”上,异而优——因为独特而杰出。

  《国语·郑语》里有这样的说法——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意思说,万事万物因为不同而又能同处,这才是自然的,如果万事万物趋同一致,那就麻烦来了,事物也就难以继续存在下去了。

  毛主席对中国古代先贤的智慧,具有非凡的领悟力。

  因此他从小就养成了不拘一格的思维习惯,在行为上也大胆尝试新奇的做法。

  青年时代,毛主席曾经给自己起过一个名字叫毛奇,这有两层含义,一个是借用德国一位会打仗的将军毛奇之名,这是器层面的形式;另一个是道层面追求新奇新异的思维行为。

  四渡赤水出奇兵,毛主席用兵真如神——不是偶然的,那是毛主席厚积薄发的必然结果。

  毛泽东文化最早是在战场上形成的,那是战火历练出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在毛泽东文化氛围里,出现像林彪、粟裕、韩先楚,等等这样的军事奇才一点都不奇怪。

  那一大批骁勇善战的元帅将军和战士,都是毛主席用文化哺育出来的创新型人才。

  在毛泽东文化氛围里,涌现各行各业一大批具有创新思维,敢想敢干的英雄模范,那也是必然的。

  在毛主席晚年,随着样板戏的普及,共产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准确鲜明生动展现在广大群众面前,易则易知,简则易从,真正做到了易学易记,朗朗上口。

  请注意,道不是一,道是能够衍生出“一”的。

  道是需要感悟的,悟道,方能道器变通。

  毛泽东文化在全民悟道这个问题上,在方法论上实现了突破,这是古今中外绝无仅有的。

  悟道了,开窍了。

  所以,破除迷信,解放思想,蔚然成风。

  所以,群策群力,土法上马,蔚然成风。

  所以,敢想敢干,敢闯敢闯,蔚然成风。

  所以,群众智慧,群众力量,自然显现。

  所以,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人敌。

  所以,我们的朋友遍天下。

  所以,1975年四届人大上,周恩来总理代表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发出了建设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号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满怀豪情奔“四化”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图景......

  在毛泽东文化里,是不是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的人越来越多呢?

  这样的人就是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人,如果这样的人在社会上普遍存在,那就是毛泽东文化的表现。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里讲过: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块素朴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

  As philosophy finds its material weapon in the proletariat, so the proletariat finds itsspiritualweapon in philosophy. And once the lightning of thought has squarely struck this ingenuous soil of the people, the emancipation of theGermansintomenwill be accomplished.

  我们在毛泽东文化里,是不是也看到了这样的场景?

  对这样的文化,如果还想不通,那就说明世界观不同,也就是道不同了。

  参考:

  样板戏《红灯记》选段:天下事难不倒共产党员

  样板戏《智取威虎山》选段:

  05

  杨根思连“三个不相信”成为整体效应

  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

  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

  李克勤(jixuie)后记:必胜的信心普遍化,这应该是不难看到的。可是,必胜的信念普遍化,那就难了。什么叫必胜的信念?英雄杨根思生前有“三个不相信”,这“三个不相信”是他的想法说法做法,并且想得通说得通行得通,道器变通,杨根思那就是有必胜的信念。什么叫必胜的信念普遍化?如果学英雄见行动——杨根思的“三个不相信”成为社会多数人的共识,也就是形成了这样的社会风气——我们小时候曾经亲眼目睹过这样的情况,毛主席的话记心上——“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谁要是向困难低头,就会感到可耻,谁要是向困难挑战,就会得到大家的赞扬。这样一来,人们逐渐地觉得从事工作学习生活,克服困难是理所当然的——见困难就上,见荣誉就让——成为多数人的想法说法做法,并且总是想得通说得通行得通,那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办法是不是越来越多呢?相对来说,以前认为是困难的事情,慢慢地就转换成不是困难,由此道器变通之变就发生了——困难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就变得越来越少了,或者说有困难的地方成了大家争先恐后抢着去的地方,困难的含义从根本上发生了道器变通之变,在这种情况下,也就是在毛泽东文化里,办法是不是总比困难多呢?

  “三个不相信”本身在毛泽东文化里成为一个整体,与此同时在全社会不也是有这样的“三个不相信”在想法说法做法上普遍化,并且还真能想得通说得通行得通吗?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