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工业学大庆’

作者:禹贺之声  更新时间:2023-04-19 02:22:21  来源:民族复兴网  责任编辑:石头

  起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肆虐全球,我们当然要有应对策略,我们需要从历史里面挖掘智慧,我们更需要从历史里面,寻求动力源,人的动力源来自人的精神,来自人的灵魂。所谓动力源,就是启动动力的那个东西,动力也许会是物质的,但是动力源则是以意识为主的,如果一个人没有动力意识,不想启动动力,动力只能是可能的动力,不会成为现实的动力。毛泽东时代有一面中国工业的旗帜——大庆。提起大庆,人们无不为当年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人的创业激情,创业智慧所感动,这种感动无疑会成为中国现在以及今后发展的动力源。我们千万不要忘了毛泽东的创业文化成就的那个过去和现在,并将永远影响中国工业的石油大会战,以及由此产生的中国石油化学工业。

  1969年4月在中国共产党第九次代表大会上,毛主席周恩来亲切接见王进喜,王进喜作为工人代表成为中央委员。

  王进喜讲的“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名言,对于中国企业,对于中国企业家,对于中国企业人,具有化时代的意义。

  划时代是指在较长的年代里,具有决定社会发展因素出现的那个时代.。划时代必须是若干年以后人们的认识,是后人对历史的认识,而不是人们对当前的认识。而且时间越长,人们对划时代的认识越清楚。

  按照现代经济管理理论,上一个项目要做可行性研究,如果按照这个理论,当年的“石油大会战”根本没有可行性,这是什么原因?

  问题出在观念上,可行性研究立足于抓住机会,这种研究自然有其科学性,但是它的研究重点在于面对已经有机会的作为,即人们是否能将机会变为现实的预测性研究。而毛主席领导的石油大会战,则是创造大机会,也就是明明知道物质条件还不完全具备,却要用精神力量弥补物质的不足,从而创造奇迹。

  铁人正是深刻领悟毛主席的思想,并且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统一的创业者。如果从这样的角度回顾那段历史,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那么紧张的时刻,王进喜还随身带着《毛泽东选集》,随时研读。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王进喜会和那一大批工人、干部、技术人员能够拿下大油田,能够在荒原上建起一座暂新的城市——大庆。

  这是一种新的项目可行性思维,我们可以说有了这样的思维,那么,创造大机会就高过抓住机会,也可以说,具有这样思维的创业者,他抓住机会是从抓住“产生创造性的机会”开始思考问题的,也就是说这是原创性的机会,无疑这样的创业者境界更高。

  王进喜他们创造的大机会,提供给后人许许多多小机会,使得他们得以抓住新机会。例如,我们国家现在有几万亿美元的外汇,而新中国大规模创汇就是从大庆石油出口开始的,而且那个时候的外汇,对国民经济的作用与现在是不同的。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第一篇公开向全国报道大庆石油会战的长篇通讯。由新华社记者袁木、范荣康采写。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于1964年4月19日首次向全国广播,1964年4月20日《人民日报》全文发表。该文发表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也使大庆人受到很大的鼓舞和鞭策。该篇通讯全文如下:

  列车在祖国广阔的土地上奔驰着。它掠过一片片田野,越过一条条河流,穿过一座座城市,把我们带到了向往已久的大庆。

  大庆,不久前人们对她还很陌生。如今,人们在各种会议上,在促膝谈心时,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谈论着她,传颂着她。有机会去过大庆的人,绘声绘色地描述着这个几年前还是一个未开垦的处女地,现在已经建设起一个现代化的石油企业;描述着大庆人那一股天不怕、地不怕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没有经受过革命战争洗礼和艰苦岁月考验的年轻人说,到了大庆,更懂得了什么叫做革命。身经百战的将军们,赞誉大庆人"是一支穿着蓝制服的解放军"。在延安度过多年革命生涯的老同志,怀着无限欣喜的心情说:到了大庆,好像又回到了延安,看到了延安革命精神的发扬光大。

  我们来到大庆时,这里还是严冬季节。迎面闯进我们眼底的,是高耸入云的钻塔,一座座巨大的储油罐,一列列飞驰而去的运油列车,一排排架空电线和星罗棋布的油井。这一切,构成了一幅现代化石油企业的壮丽图景。同它相对衬的,是一幢幢、一排排矮小的土房子。它们有的是油田领导机关和各级管理部门的办公室,有的是职工宿舍。夜晚,远处近处的采油井上,升起万点灯火,宛如天上的繁星;低矮的职工宿舍里,简朴的俱乐部里,不时传出阵阵欢乐的革命歌曲声,在沉寂的夜空中回荡。到过延安的同志们,看着眼前的一切,想到大庆人在艰苦的条件下为社会主义建设立下的大功,怎么能不联想起当年闪亮在延水河边的窑洞灯火哩!

  但是,对于大庆人说来,最艰苦的,还是创业伊始的年代。

  那时候,建设者们在一片茫茫的大地上,哪里去找到一座藏身的房子啊!人们有的支起帐篷,有的架起活动板房,有的在不知道什么时候被丢弃了的牛棚马厩里办公、住宿。有的人什么都找不到,他们劳动了一天,夜晚干脆往野外大地上一躺,几十个人扯起一张篷布盖在身上。

  霪雨连绵的季节到了。帐篷里,活动板房里,牛棚马厩里,到处是外面大下,里面小下,外面雨住了,里面还在滴滴嗒嗒。一夜之间,有的人床位挪动好几次,也找不到一处不漏雨的地方。有的人索性挤到一堆,合顶一块雨布,坐着睡一宿。第二天一早,积水把人们的鞋子都漂走了。

  几场萧飒的秋风过后,带来了遮天盖地的鹅毛大雪。人们赶在冬天的前面,自己动手盖房子。领导干部和普通工人,教授和学徒工,工程技术干部和炊事员,一齐动起手来,挖土的挖土,打夯的打夯。没有工具的,排起队来用脚踩。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垒起了几十万平方米土房子,度过了第一个严冬。

  就在那样艰苦的岁月里,沉睡了千万年的大地上,到处可以听到向地层进军的机器轰鸣声,到处可以听到建设者们昂扬的歌声:"石油工人硬骨头,哪里困难哪里走!"夜晚,在宿营地的篝火旁,人们热烈响应油田党委发出的第一号通知,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孜孜不倦地学习着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和《矛盾论》。他们朗读着,议论着,要用毛泽东思想来组织油田的全部建设工作。没有电灯,没有温暖舒适的住房,甚至连桌椅板凳都没有,但是,人们那股学习的专注精神,却没有受到一丝一毫影响。

  时间只过去了短短四年,如今,这里的面貌已发生根本变化。我们访问了许多最早来到的建设者,每当他们谈起当年艰苦创业的情景,语音里总是带着几分自豪,还带着对以往艰苦生活的无限怀念。他们说,大庆油田的建设工作,是在困难的时候,困难的地方,困难的条件下开始的,如果不是坚信党的奋发图强、自力更生的号召,如果不是在党的总路线和大跃进精神的鼓舞下,如果没有一股顶得住任何艰难困苦的革命闯劲,今天的一切都将是空中楼阁。许多人还说,他们过去没有赶上吃草根、啃树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也没有经受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战火考验,今天,到大庆参加油田建设,也为实现六亿五千万人民的远大理想吃一点苦,这是他们的光荣,是他们的幸福!

  深深懂得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这个革命传统的伟大意义,心甘情愿地吃大苦,耐大劳,临危不惧,必要时甚至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而能把这些看做是光荣,是幸福!这,不正是大庆人最鲜明的性格特征吗?

  有着二十多年工龄的老石油工人王进喜,大庆油田上有名的"铁人",就是大庆人这种性格的代表人物。

  当年,这里有多少生活上的困难在等待着人们啊!但是,四十来岁的王进喜在一九六〇年三月奉调前往大庆油田时,他一不买穿的用的,二不买吃的喝的,把被褥衣物都交给火车托运,只把一套《毛泽东选集》带在身边。到了大庆,他一不问住哪里,二不问吃什么样的饭,头一句就问在哪里打井?接着,他马上就去查看工地,侦察线路。

  钻机运到了,起重设备还没有运到。怎么办?他同工人们一起,人拉肩扛,把六十多吨重的全套钻井设备,一件件从火车上卸下来。他们的手上、肩上,磨起了血泡,没有人叫过一声苦。开钻了,一台钻机每天最少要用四五十吨水,当时的自来水管线还没有安装好。等吗?不!王进喜又带领全体职工,到一里多路以外的小湖里取水,保证钻进,这样艰苦地打下了第一口井。

  无语的大地,复杂的地层,对于石油钻井工人来说,有时就好像难于驯服的怪物。王进喜领导的井队在打第二口井的时候,出现了一次井喷事故的迹象。如果发生井喷,就有可能把几十米高的井架通通吞进地层。当时,王进喜的一条腿受了伤,他还拄着双拐,在工地上指挥生产。在那紧急关头,他一面命令工人增加泥浆浓度和比重,采取各种措施压制井喷,一面毫不迟疑地抛掉双拐,扑通一声跳进泥浆池,拼命地用手和脚搅动,调匀泥浆。两个多小时的紧张搏斗过去了,井喷事故避免了,王进喜和另外两个跳进泥浆池的工人,皮肤上都被碱性很大的泥浆烧起了大泡。

  那时候,王进喜住在工地附近一户老乡家里。房东老大娘提着一筐鸡蛋,到工地慰问钻井工人。她一眼看到王进喜,三脚两步跑上去,激动地说:"进喜啊进喜,你可真是个铁人!"

  像王"铁人"这样的英雄人物,在大庆油田岂止一人!

  马德仁和段兴枝,也是两个出名的钻井队长。他们为了保证钻机正常运转,在最冷的天气里,下到泥浆池调制泥浆,全身衣服被泥水湿透,冻成了冰的铠甲。

  薛国邦,油田上第一个采油队长。在祖国各地迫切需要石油的时候,他战胜了人们想像不到的许多困难,使大庆的首次原油列车顺利外运。

  朱洪昌,一个工程队队长。为了保证供水工程赶上需要,他用双手捂住管道裂缝,堵住漏水,忍着灼伤的疼痛,让焊工在自己的手指边焊接。

  奚华亭,维修队队长。在一次油罐着火的时候,他不顾粉身碎骨的危险,跳上罐顶,脱下棉衣,压灭猛烈的火焰,避免了一场严重事故。

  毛孝忠和萧全法,两个通讯工人,在狂风怒吼的夜晚,用自己的身体联接断了的电线,接通了紧急电话。

  管子工许协光等二十名勇士,在又闷又热的炎夏,钻进直径只比他们肩膀稍宽一点的一根根钢管,把总长四千八百米的输水管线,清扫得干干净净。

  ……

  大庆人都贯注了革命精神,他们的确是特殊材料制成的。历年来,在大庆油田,每年都评选出这样的英雄人物一万多名。

  请想想看!在这样一支英雄队伍面前,还有什么样的困难不能征服!

  但是,大庆人钢铁般的革命意志,不仅表现在他们能够顶得住任何艰难困苦,更可贵的是,他们能够长期埋头苦干,把冲天的革命干劲同严格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这正是他们在同大自然作战的斗争中,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法宝。

  在油田勘探和建设中,大庆人为了判明地下情况,每打一口井都要取全取准二十项资料和七十二个数据,保证一个不少,一个不错。

  一天,三二四九钻井队的方永华班,正在从井下取岩心。一筒六米长的岩心,因为操作时稍不小心,有一小截掉到井底去了。

  从地层中取出岩心来分析化验,是认识油田的一个重要方法。班长方永华,当时瞅着一小截岩心掉下井底,抱着岩心筒,一屁股坐在井场上,十分伤心。他说:"岩心缺一寸,上级判断地层情况,就少了一分科学根据,多了一分困难。掉到井里的岩心取不上来,咱们就欠下了国家一笔债。"

  工人们决心从极深的井底,把失落的岩心捞上来。队长劝他们回去休息,他们不回去。指导员把馒头、饺子送到井场,劝他们吃,他们说:"任务不完成,吃饭睡觉都不香。"他们连续干了二十多个小时,终于把一筒完整的岩心取了出来。

  这从深深的井筒中取上来的,哪里是什么岩心,简直是工人们对国家建设事业高度负责的赤胆忠心啊!

  几年来,就是用这样的精神,勘探工人、钻井工人和电测工人们,不分昼夜,准确齐全地从地下取出了各种资料的几十万个数据,取出了几十里长的岩心,测出了几万里长的各种地层曲线。地质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根据大量的第一性资料,进行了几十万次、几百万次、几千万次的分析、化验和计算。

  想一想吧,是几十万次,几百万次,几千万次啊!那时候,大庆既没有像电子计算机这一类先进的计算设备,又要求数据绝对准确,如果没有高度的革命自觉,没有坚韧不拔的革命毅力,没有尊重实际的科学精神,这一切都可能做到吗?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自觉、这种毅力、这种实事求是精神,这种以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新作风,在几万名大庆建设者的队伍中,形成了一种非常值得珍贵的既是继承了我党的优良传统,又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全新的风气:他们事事严格认真,细致深入,一丝不苟。大庆人不论做什么工作,他们的出发点都是:"我们要为油田建设负责一辈子!"

  大庆的钻井工人们有一个永远不能忘记的"纪念日"--"难忘的四一九"。那是指一九六一年的四月十九日。这一天以前,大庆人封掉了一口新打的油井。这口井,如果同老矿区的井比起来,已经不错了,照样可以出油,只是因为井斜度超过了他们提出的标准,原油采收率和油井寿命可能受到影响,建设者们含着泪,横着心,把它填死了。"四一九"这天,大庆人召开万人大会总结经验教训,展开了以提高打井质量为中心的群众运动。

  "四一九"以后,这里的油井都打得笔直。最直的井,井斜只有零点六度,井底位移只有零点四米。打个比方说,这就等于一个人顺着一条直路走,走了一公里,偏差没有超过半米。

  一二八四钻井队有一次打的一口油井,发生了质量不合格的事故。这个队的队长王润才和工友们,把油井套管从深深的地层中拔出来,逐节检查,研究发生事故的原因。他们终于发现,有一处套管的接箍,因为下套管前检查不严,变了形。后来,队长王润才就背上沉重的套管接箍,走遍广阔的油田,到每一个钻井队去现身说法,给全体钻井工人介绍发生质量事故的教训。

  对油田建设负责一辈子的大庆人,用科学精神武装起来的大庆人,就是这样对待自己工作中的缺点的。从那时以后,油田上打井因为套管接箍不好而造成质量事故的情况,再也没有发生过。

  不仅对待关系到整个石油企业命运的大事情如此严格,即使对待一些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情,也同样一丝不苟。大庆人说:"好作风必须从最小处培养起。"

  今年春天,油田上召开了一次现场会。会场中央,端端正正放着十根十米长的钢筋混凝土大梁。这些大梁表面光滑平整,根根长短粗细一致,即使最能挑剔的人,也找不出它们有什么毛病。但是,油田建设指挥部的负责人却代表全体干部在会上检讨说,由于他们工作不深入,检查不严,这些大梁的少数地方,比规定的质量标准宽了五毫米。

  五毫米,宽不过一个韭菜叶,值得为它兴师动众地开一次几百人的现场会吗?不,值得!大庆人性格的可贵之处正在这里。会上,工程师们检查了他们没有严格执行验收标准,关口把得不好;具体负责施工的干部和工人,检查了他们作风不严不细,操作技术不过硬。人们纷纷检查以后,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们,抄起铁铲,拿起磨石,把大梁上宽出五毫米的地方,一一铲掉,磨光。人们说:"咱们要彻底铲掉磨掉的,不只是五毫米混凝土,而是马马虎虎、凑凑合合的坏作风!"

  这种一丝不苟的作风,在工程技术人员中也形成了风气。几年来,他们不分昼夜,风里雨里,奔波万里,为的是找到一个合理的科学参数;他们伴着摇曳的烛光,送走了多少个不眠之夜,为的是算准一个技术数据。

  青年技术员谭学陵和另外四个年轻人,花了整整十个月时间,累计跑了一万二千多里路,从一千六百多个测定点上测得五百多个数据,找到了大庆油田最正确的传热系数,为整个油田输油管道的建设提供了科学根据。

  技术员蔡升和助理技术员张孔法,在风雪交加的冬季,身揣窝窝头,怀抱温度计,五次乘坐没有餐车、没有卧铺、没有暖气的油罐列车,行程万余里,在挂满冰柱的车头上实地探测原油外运时的温度变化。

  技术员刘坤权,一个普通高中毕业的学生,一连几个严冬,冒着风雪从几百个不同的地方挖开冻土,进行分析化验,终于研究出这里土层的冻涨系数,为经济合理地进行房屋基础建筑提供了可靠数据。

  亲爱的读者,你们看到这些事例会想些什么?当我们听到这一切时,都被大庆人这种可贵的性格深深地感动了。

  在大庆,我们访问过不少有名的英雄人物,也访问过许多在平凡的岗位上忠心耿耿的"无名英雄"。从他们身上,我们发现,大庆人不论做什么工作,心里都深深地铭刻着两个大字:"革命"。

  电测中队现任副指导员张洪池,就是大批"无名英雄"中的标兵。

  四年前,张洪池是人民解放军这个伟大集体中的"普通一兵"。来到大庆以后,他当过电测学徒工,当过炊事员,样样工作都做得很出色。在长期的平凡劳动中,他显示了一个自觉的革命战士的优秀品质。他在自己的日记上曾经写道:

  "共产党员要像明亮的宝珠一样,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要发光发亮。"

  "我要像个万能的螺丝钉一样,拧在枪杆上也行,拧在农具上也行,拧在汽车上,机器上,锅台上……凡是拧在对党有利的地方都行,都要起一个螺丝钉的作用,而且要永远保持丝扣洁净,不生锈。"

  做一粒到处发亮的宝珠!当好一颗永不生锈的万能螺丝钉!这就是大庆人对待生活的态度。

  一天夜晚,在一间低矮的土房子里,我们见到了油田的一个修鞋工人,他的名字叫黄友书,三十来岁年纪,也是个复员军人。他到大庆以后,当过瓦工、勤杂工、保管工,磨过豆腐,喂过猪。后来,领导上又派他去给职工们修鞋。

  修鞋!在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战线上,去当一个"修鞋匠"?对这种平凡而又琐碎的劳动,你是怎样看待的?

  黄友书二话没说,愉快地接受了任务。他说:"战士没鞋穿打不了仗,工人没鞋穿也搞不好生产,谁离得了鞋啊?给工人们修好鞋,这也是革命工作!"

  他跑遍附近好几个城镇去找修鞋工具。他每天挑着修鞋担子下现场。他经常收集废旧碎皮,捡回去洗净揉好,用它来给职工们掌鞋。

  黄友书看到职工们穿着他修好的鞋踏遍油田,心里乐开了花。就是这个并非油田主要工种的修鞋工人,每年都被职工们选为全矿区的标兵,被誉为忠心耿耿为人民服务的"老黄牛"。

  在大庆,这样的事例是举不胜举的。从大城市的大工厂调来不久的老工人何作年,自豪地说:"在咱们大庆,人人都懂得他们做的工作是革命。扫地的把地扫好了,是革命;烧茶炉的把开水烧好了,又省煤,也是革命。一个人懂得了这个道理,做啥也浑身是劲。大家都懂了这个道理,就能排山倒海,天塌下来也顶得住!"

  一切工作都是革命,所有的同志都是阶级兄弟。人们精神世界的升华,渗透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去,谱成了多少扣人心弦的乐曲!在大庆这个革命的大家庭中,人们时刻铭记着毛主席在《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中的教导:"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在大庆,干部们对工人的关心,关心到了一天的二十四小时。每天深夜,干部都要到工人的集体宿舍中去"查铺盖被",看一看工人兄弟休息得可好,睡得是否香甜。

  一场暴风雪过后,气温骤然下降了十多度。年轻的单身工人张海青,被子又薄又脏,还没有来得及拆洗,没有添絮新棉。支部书记李安政"查铺盖被"时,发现了这个情况,他趁工人们上班,悄悄把张海青的被子抱回家,让自己的爱人拆洗得干干净净,又把自家的一床被拆开,扯出一半棉花,絮到张海青的被子里。张海青发现他的被子变得又洁净又厚实,到处查问是谁干的,李安政在一旁一声没吭。新从一个大城市调到大庆的老工人王文杰,把这一切看在眼里,暗暗掉下了眼泪。

  一二〇二钻井队的十几户家属,听说技术员李自新的妻子死了,遗下两个孩子,争着把孩子抱到自己家里看养。她们说:"孩子没妈了,我们就是她俩的妈。"前任队长王天其的爱人李友英,天天把奶喂给李自新一岁的女儿小英,却让自己正在吃奶的孩子小香吃稀饭。有人为这件事写了一份材料给钻井指挥部党委书记李云,李云把这份材料转给李自新,同时含着泪给李自新写了一封意味深长的信:"等两个孩子长大了,告诉她们:在新社会里,在革命大家庭里,人们是怎样关怀她们,养育她们长大成人的。叫她们永远记住,任何时候都要听党的话,跟着党走。"

  在地质研究所、设计院、矿场机械研究所这些知识分子干部集中的"秀才"单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根本变化。有一次,地质研究所女地质技术员陈淑荪,看到同一个单位的地质技术员张寿宝的被面破了,就把一床准备结婚时用的新缎子被面,从箱底翻出来,偷偷缝在张寿宝的被子上。张寿宝发现了,怎么也不肯要。陈淑荪对他说:"你说说,我们是不是阶级兄弟?是不是革命同志?是,你就把被面留下。不是,你就还我。"这几句话,说得张寿宝感动极了。他含着两眶激动的眼泪,再也说不出不要被面的话了。

  为了实现六亿五千万人民的远大理想,心甘情愿地吃大苦,耐大劳;为了对国家建设事业负责一辈子,事事实事求是,严格认真,一丝不苟;为了革命的需要,全心全意地充当一颗永不生锈的万能螺丝钉;在革命的大家庭中,人人关心别人胜过关心自己……这些,就是大庆人经过千锤百炼铸造出来的可贵性格。在我们伟大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是多么需要这样的性格啊!

  也许有人要问:大庆油田的辉煌成就和建设者们身上的巨大变化,这一切是怎样得来的?大庆人的回答很简单:"这一切都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一个晴朗的早晨。我们去访问油田的一个工程队,想进一步了解毛泽东思想在大庆是怎样的深入人心。同路的一位年轻工人说:"那里今天开会,不好找人。"我们问他开什么会,他说:"冷一冷。"冷一冷,这是什么意思?年轻工人解释说:"我们大庆经常开这样的会,找一找自己的缺点,找一找工作中还存在的问题。找准了,就能迈开更大的步伐前进。"

  在大庆人已经为祖国建设立下奇功的时候,在全国都学习大庆的时候,他们还要冷一冷,继续运用毛主席提出的"两分法",从自己的不足处找出不断前进的动力。这不正是我们想了解的问题的答案,也是大庆人更可贵的性格吗?

  (选自1964年4月20日《人民日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