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澳大利亚成为继美日之后第3个呼吁对华开战的国家,并且为了显示对华开战的决心,专门派军机进入中国南海侦察挑衅,蓄意制造军事摩擦和冲突。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澳大利亚为什么要呼吁对华开战?可以说,除了澳大利亚认为对华开战没有任何风险之外,再也找不到任何澳大利亚呼吁对华开战的理由。
首先,澳大利亚不像日本那样与中国相邻,与此之间存在领土争端,并且日本领土狭小,人口众多,需要扩张。这也是历次中日战争爆发的根源。而澳大利亚与中国隔着太平洋和印度洋两个大洋,人均国土面积超过中国43倍,区区2000多万人口拥有将近80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国土,就是什么都不干单靠卖资源,100年也吃不完,所以从资源掠夺的角度来讲,无法解释呼吁要对华开战的理由。
其次,从实力上来讲,澳大利亚GDP仅相当于中国广东省的2/3,人口与中国台湾省差不多,国防力量最多只能防一下海盗,连核潜艇都造不了,其军事力量莫说是打中国大陆,就算是打台湾估计也没有多少胜算。如此小国在世界上能够自保已是不易,居然呼吁要对中国这样一个核大国开战,更是让人惊掉下巴。中国只要一艘核潜艇或者一艘航空母舰,摧毁澳大利亚主要城市就如同喝凉水一样容易,更别说是什么两国之间开战了。
第三,澳大利亚军机已经侵犯中国领空,是进入中国领空之内抵进中国南海的军舰进行侦查,被中国战机进行了驱离。众所周知,南海9段线是中国的国界线,9段线之内的海域均属于中国领海,9段线之内的上空均属于中国领空,澳大利亚把中国南海称为“国际水域”所依据的所谓国际法,不过是6年前几个国际流氓私下组成的一个山寨法庭伪造的一个没有任何法律效力的山寨法律,根本保护不了侵犯中国南海的军机和军舰。
既然如此,澳大利亚这样一个根本就没有什么可观军事力量的人口小国,为什么敢呼吁对华开战?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在澳大利亚看来,对华开战没有任何风险。不仅没有任何风险,同时还具有巨大利益,能够提高自己在西方国家中的地位,在美欧等西方国家对全世界特别是对中国“割韭菜”的过程中多分到一把韭菜。所以无论澳大利亚新旧两届政府才会都把呼吁对华开战,看作是一条重大施政纲领。
澳大利亚政府为了向国内老百姓证明对华开战没有风险,不会影响到澳大利亚老百姓的和平生活,避免澳大利亚民众会向前几天日本民众那样进行反战示威,便派出一架军机不远万里侵犯中国南海,抵近中国军舰进行侦查和挑衅,遭到中国战机驱离安全返回后,澳大利亚政府又公然颠倒黑白,抗议中国拦截入侵飞机是对澳大利亚的“侵略”。同时也通过派遣战机侵犯中国南海进行侦查和挑衅这个行为,像美欧等西方国家表示澳大利亚呼吁对华开战是认真的,澳大利亚敢于打响对华开战的第1枪。
澳大利亚对华开战呼吁的可怕之处就在这里。我们老祖宗一直告诫我们:“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一旦被贼惦记上,就说明在贼看来偷你们家没有任何风险,这就意味着你们家早晚都会被偷,并且所有的贼都会抢先来偷,哪怕是最小的贼都不会落后,这就是被贼惦记的可怕之处。况且澳大利亚已经用实际行动证实了对华开战没有风险。他的军机飞到了中国南海,又安全回到了澳大利亚,并且还给中国扣了一个“侵略澳大利亚”的帽子。
全世界所有帝国主义盗贼都看到了澳大利亚这次“贼惦记”的示范行动,看到了一个原本中国咳嗽一声都会发抖的人口小国居然都能军事挑衅中国,那么对于美欧北约这些庞然大物来讲,收拾中国就更加没有问题了。这就必然会鼓起美欧等西方国家侵略中国无风险的信心。而这种侵略中国无风险的信心,要比侵略中国的军事力量更加可怕,甚至是超过1千倍1万倍地更加可怕!晚清时期西方列强之所以会只是象征性地派出极少军队就能征服中国,所凭借的就是这种对华开战没有任何风险的坚定信念,而不是他们的军事力量。否则,他们绝不会派出区区几千最多不过上万远征军来与中国百万大军作战。
毛主席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新中国建立后,只要防空武器够得着,对所有美国入侵侦察机一律击落,俘虏的飞行员一律投入监狱。这样做的意义并不在于击落几架入侵战机,而在于警告帝国主义国家,中国能够让一架入侵战机有去无回,就能够让一群入侵战机有去无回,能够让所有帝国主义侵略者全都有去无回,侵略中国的代价必然是自取灭亡。正是因为当时包括美国在内的所有西方国家都知道侵犯中国是一种战争冒险行为,所以美国被中国击落了许多战机,却没有反击过一次,包招美国一艘核潜艇被中国俘获,美国总统都下令通过外交途径解决,绝不能采取军事行动。中国70多年的和平就是这样来的。
目前对于中国来讲比任何军事准备都更加重要的是一种信心的较量。无论如何都不能让美日澳等西方国家形成对华开战没有风险的信念。而一定要用击落入侵战机或击沉入侵战舰的实际行动让他们坚信,对华开战如同对俄开战一样会带来灭亡风险,至少是同归于尽的风险。只有这样,中国才能获得和平与安全。
2022年6月9日
关联阅读:不惜与中国一战?澳出现第二个“莫里森”,美日英印澳有“共识”
张宏良微信号:zhanghongliang203
张宏良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zhl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