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孟超院士追悼会没有放哀乐,放的是国际歌

作者:极目新闻  更新时间:2021-05-24 20:47:24  来源:民族复兴网  责任编辑:石头
——他是天上的星星,也是人间的灯塔

视频链接:http://t.cn/A6VIVSIi

  极目新闻记者 赵德龙 尹鑫

  视频剪辑 彭柳刘

  5月23日,阴雨之下,“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的追悼会在上海东方肝胆医院举行。多位上海市民自发冒雨前来吊唁,吴老生前同事好友以及众多学生纷纷表达追思之意。

上海东方肝胆医院

  吴孟超以无尽赤忱善待病人,以赤子之爱对待肝胆外科事业。医者仁心,一个伟大的医者不仅凭医术救人,更凭仁爱感动世人。吴孟超先生评选为“2011年感动中国人物”。

  吴孟超先后出版专著20余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200多篇,先后获国家、军队科技进步奖24项,2005年成为荣获“国家最高科技奖”的医学界第一人。

  《感动中国》节目组在吴老的颁奖词中这样写道:60年前,他搭建了第一张手术台,到今天也没有离开。手中一把刀,游刃肝胆,依然精准;心中一团火,守着誓言,从未熄灭。他是不知疲倦的老马,要把病人一个一个驮过河。

吴孟超院士

  同事、弟子和市民雨中追思

  5月23日一早,阴雨绵绵,上海东方肝胆医院3号楼前搭起灵堂。3号楼正门前,白纸黑字张贴着9个字:“沉痛悼念吴孟超院士”。

吴孟超院士追悼会现场

  灵堂之中,遗像上的吴老身穿军装,露出微笑,两旁是一幅挽联:一代宗师披肝沥胆力拓医学伟业,万众楷模培桃育李铸就精诚大医。一朵朵白花在门前整齐摆放。

  上海当天一直下着雨,吴老生前同事、好友、众多学生都前来见吴老最后一面,也有不少上海市民自发前来吊唁。

  前来悼念的市民称,吴老对待病人不光尽心尽力为病人医治,还设身处地为病人方方面面考虑。

  5月22日下午,极目新闻来到上海市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医院墙上挂着吴孟超院士照片。病友沈先生(化姓)指着吴孟超院士照片告诉极目新闻记者,吴院士当天便是在此驾鹤西去的,与他同住在11号楼。

长海医院墙上吴孟超院士照片

  在沈先生记忆中,吴孟超院士在心血管内科住院有一段时间,22日下午,他看到吴先生遗体被抬走。该院医护人员向极目新闻记者证实,吴院士确实在该院度过生命最后的时光。

  吴孟超院士虽已驾鹤西去,但东方肝胆医院的墙上还留着他的名字,与之对应的是“成功完成国内首例中肝叶切除手术”“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等荣誉。除此之外,吴孟超院士先后出版专著20余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200多篇,先后获国家、军队科技进步奖24项,2005年成为荣获“国家最高科技奖”的医学界第一人。

  灵堂外播放着吴孟超生前事迹影片。据了解,吴孟超是世界上90岁高龄仍然工作在手术台前的唯一一位医生。他不仅是一位优秀的肝脏科临床医生,更是一位杰出的医学研究者,我国肝脏外科医学奠基人。

吴孟超院士和杨田医生同台手术

  20世纪50年代,吴孟超投入肝脏外科的研究,和两位同事组成了三人“攻关小组”。他们用做乒乓球的赛璐珞当灌注材料,做成肝脏标本,并创造了肝脏解剖的“五叶四段”理论。1960年,吴孟超成功进行了中国首例肝癌切除手术。1975年,他为患者切除了重18公斤、体积为63x48.5x40厘米的肿瘤,是至今为止国际文献报道的最大的被切掉的血管瘤。60多年间,吴孟超推动中国的肝脏医学从无到有,从有到精。

  一座无法翻越的高山

  姚晓平教授今年已经86岁,是吴老的第一代学生。在追悼会现场,姚晓平教授称,他既是吴老的老搭档,又是他的学生。

  “说吴老是肝胆外科之父恰如其分。”姚晓平教授说,一方面因吴老攻克了肝胆外科方面的一系列难题,另一方面也因为目前中国大部分肝胆外科专家,都是吴老学生。

  姚晓平教授称,吴老的离开让人悲痛,而他全心全意关爱患者和尽心尽力医治患者的精神,值得传承发扬。

  戴炳华是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的副主任医师,曾帮助吴老对具体患者进行管理。他告诉极目新闻记者,作为外科医生,吴老对自己的双手非常自豪,即使因为长期操作止血钳,手指早已变形。

  戴炳华最后一次见到吴孟超,是吴老在长海医院住院的时候。“近两年来吴老身体不好,一直在住院。即便如此,只要还能坐在病房的沙发上,他就会问我最近写了什么文章,看了什么文献。”戴炳华说。

  戴炳华称,吴孟超对医生的要求很严格,希望他们“会说、会写、会做”。担任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时,吴孟超的日常工作非常繁琐,但即便加班到夜晚9点,下班后他也坚持看望每一个当天术后的患者。大年初一还有一个传统,吴老会给留在医院值班的医生护士、留在病房的每一个患者送上节日的祝福。“吴老是一座高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戴炳华说。

  是天上的星星,也是人间的灯塔

  杨田今年40岁,是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肝胆外科的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也是吴孟超院士的第四代学生。2003年,本科毕业的杨田进入医院工作,不久便成为了吴老的在职研究生,后来还担任了吴老的医疗秘书,近距离亲近大师,也得到了亲自指导。2016年,吴孟超院士当选“十大最美医生”时,杨田还曾赴京,在颁奖礼现场代吴老领奖。

  杨田说,吴老对待病人的态度,尤其是对医学科普的重视,指引着他一路前行。

  “吴老一直鼓励我做医学科普,他给我的空间很大。”杨田说,有些乙肝患者因为讳疾忌医不敢来医院检查,因此很多乙肝造成的肝癌一经发现就到了晚期,错过了最佳手术时机。所以吴老一直强调,要消除乙肝歧视,就要好好科普,告诉大众乙肝没有那么可怕,定期检查非常重要。

  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肝外三科主任刘辉教授也是吴老的学生,刘辉说,吴老96岁时还在做手术。因为个子不高,吴老需要踩着一个脚踏板做手术。吴老的精神影响了一代代肝胆人,他是整个行业的“灯塔”。

  2011年5月3日,第17606号小行星经国际组织审核批准,被永久命名为“吴孟超星”。

  “吴老永远是我前行的心中的明星和前行的灯塔。”杨田说。

  96岁每周至少三台手术

  吴孟钟是吴老的堂弟,谈及堂哥吴孟超,吴孟钟数度哽咽。

  22日下午1时30分许,吴孟钟在长海医院见了吴孟超最后一面,亲自说了声:“大哥,你放心,一路走好。”吴孟钟告诉极目新闻记者,他是来自吴孟超老家福建闽清的一名中医医生,既是吴老的堂弟,也是其“助手”,常一起讨论中西医如何结合。最近每个月,他都要来看望大哥,得知吴孟超病重后,他已在上海呆了一个星期。

  “吴老为家乡的卫生事业尤其是人才培养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医学是以心灵温暖心灵的科学’一直是当地医生的座右铭。”吴孟钟说,大哥处于半昏迷状态时,听到亲切的家乡话,还能偶尔睁开眼睛。

  “他把我比作扁鹊,我说我是扁鹊弟弟。在我们看来,他不是凡人,是超人。”吴孟钟说,大哥性格开朗,可爱又可敬,待患者如待亲人。

  2018年7月14日播出的央视《朗读者》节目中,吴孟超说:“治病救人是我的天职。”吴孟钟回忆,前几年,96岁的堂哥仍坚持每周至少三台手术。

  “我是一名治疗肝癌的医生,要为患者解除病痛;我还是一名军医,肝癌是我的敌人,而手术室就是我的战场。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我会一直看门诊,站在手术台旁,直到做不动的那一天。”2018年吴孟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他96岁了,剩下的时间不多了,要把时间尽量都留给病人,只要还能上手术台,就要为病人解除痛苦。据了解,当时每天吴孟超仍早上6点半起床,8点上班,中午休息1至2个小时,然后工作到晚上9点回家睡觉。

  他把病人一个一个驮过河

  吴孟超曾说,中国是肝病大国,死亡率很高。在他被提为主治医生时,要选一个固定的外科方向。他的老师裘法祖教授对他说,“现在肝脏外科还不行,中国还没有人专门搞。”

  于是,吴孟超和肝脏外科结下不解之缘,从标本研究到临床实践,带领了一批医生,在一片空白之上,建立了中国的肝胆外科。

  吴孟超70余年从医生涯中,先后完成16000多台肝胆手术,成功救治了近20000名患者,给无数家庭增添了欢笑、温暖和希望。

  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官方微信称,吴老将个人获得的1000余万元奖金全部捐献,用于资助培养中青年优秀医学人才,先后培育研究生260余名,一大批学生成长为全国知名专家教授。

  因在医学领域里的卓越贡献和对医学事业的崇高热爱,吴老被评选为“2011年感动中国人物”。当时,《感动中国》栏目组在吴老的颁奖词中这样写道:60年前,他搭建了第一张手术台,到今天也没有离开。手中一把刀,游刃肝胆,依然精准;心中一团火,守着誓言,从未熄灭。他是不知疲倦的老马,要把病人一个一个驮过河。

  如今,又一个10年过去,这匹老马终于疲倦地休息了。但在他搭建的那张手术台上,弟子和同行们将一代代薪火相传,接力把更多的病人驮过河。

  原题:雨中送别吴孟超院士:他是天上的星星,也是人间的灯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