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链接:http://t.cn/A6qsxvV9
编者按:为了方便广大读者学习和了解张宏良同志的文章,从事专业播音的同志辛勤地录制了音频版的张宏良文章,现奉献给大家。
张宏良同志的文章,就其政治主张和思想认识来说,是当今的一面旗帜,这是广大读者的共同体会;单就文章的写作过程来说,张宏良同志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他针对热点事件,一字一句地思考出来的。而在当今社会,能自己一字一句地写文章的人并不是很多。
文字版正文:
(张宏良同志在复兴网微信群聊天摘录)
中国最大的青年网络社区b站《让子弹飞》满屏滚动的“毛主席万岁”,之所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一天之内连发两篇评论阐述其意义,就在于40年来对左翼和革命的妖魔化,特别是对毛派的妖魔化,给许多青年学生包括那些进步青年学生,造成了一种误解和假象,好像左翼青年学生在当今社会是少数是另类,从而使大家抬不起头,挺不起胸,不敢堂堂正正地宣传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最终往往会对正义和进步事业丧失信心。这种信心的打击往往是最致命的打击,它能够让任何干柴都燃不起烈火。
所以从马克思到毛主席,他们最主要的工作,最大量的精力,最根本的任务,最伟大的贡献,几乎全都放在了唤起人民的必胜信念上,放在了让人民对自己伟大力量的认识上。马克思为什么能够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把人们对社会主义的道义追求变成一场伟大的革命?就是因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证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不可抗拒的历史规律,是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的必然胜利,所以才唤起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对社会主义的生死追求。毛主席为什么能够领导抗战胜利,能够打败全世界最发达国家组成的帝国主义联军?就在于他让中国人民意识到了自身战无不胜的伟大力量。如果人民群众意识不到自身的伟大力量,没有对革命必然胜利的坚定信念,那就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爆发社会主义革命,莫说是一堆干柴,就是一桶汽油,也根本无法点燃。
姜文的《让子弹飞》就反映了这一点。这部影片采用艺术化的手段向人们展示了马克思主义这个基本观点,就是如果没有人民的必胜信念,没有人民对自身改天换地伟大力量的认识,那就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发生革命。影片中满街都是金钱时,老百姓不会起来革命;满街都是武器时,老百姓仍然不会起来革命;可是在用一个假黄四郎告诉老百姓黄四郎已经死了的时候,马上爆发了不可阻挡的革命,老百姓如同潮水般冲入了黄四郎豪宅。因为反动势力的头子黄四郎死了,革命再也不用担心会遭到失败了,所以老百姓如同过节一般掀起了盛大的革命。
影片中所展现的这个道理,就是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讲话中所指出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作用,就是只有当人们感觉造反不仅有理,而且也有前途的情况下,老百姓才会走上革命造反的道路。显然,姜文读懂了马克思主义这个基本原理,观看视频的青年学生则读懂得了姜文,并从姜文那里也读懂了马克思主义的这个道理。所以他们才会高呼毛主席万岁。因为此时此刻,在当今中国这个历史背景下,没有任何语言比“毛主席万岁”这个口号,更加能够表达他们对当今中国社会生活的本质认识,更加能够表达他们对未来社会的理想追求,更加能够表达他们对自身伟大力量的认识,更加能够表达他们对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坚定信念。所以才会出现满屏滚动的毛主席万岁这个激动口号。此时此刻的一句毛主席万岁,就是这一代青年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就是这一代青年人的马克思主义。
或许有人会讲,现在无论是学校中还是社会上,理想主义的进步青年就是少数,大多数人都吃喝玩乐,只关心个人前程,不关心社会,所以大家没有信心是一个客观现实。这个说法是完全错误的,因为比较方法错了,得出的结论自然就是悲观错误的。判断一个社会进步青年数量的多少,只应该和那些反动落后的青年学生相比较,而不能和那些浑浑噩噩随大流的绝大多数中间学生相比较。因为在任何社会中,只要没有进入急剧变革的时期,革命者和反革命都是极少数。就是这两个极少数对中间绝大多数的影响,以及中间绝大多数对这两个极少数的最后选择,决定了社会发展的方向是前进还是倒退。
当今中国就是这样,与社会进步正相关的理想主义者是极少数,与社会发展负相关的极右人士也是极少数,中间绝大多数人都属于等待选择的零相关。如果这中间绝大多数人受理想主义影响变成了正相关,那么中国社会就会进步;相反,如果中间绝大多数人受反动思潮的影响变成了负相关,那么中国社会就会倒退。而人民群众最终会选择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左右两派对群众的影响。只要左翼力量能够让人民群众相信未来属于人民,属于社会主义。人民就会跟着左翼力量走;相反,如果右翼力量能够让人民群众相信社会主义没有前途,只有资本主义私有制才会拥有未来,那么人民群众就会跟着右翼势力走。
我们左派一定要明确,我们能否给人民群众注入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能否让人民群众意识到自身伟大的力量,将从根本上决定着人民群众的选择,决定着社会历史发展的方向。所以,人民能否意识到自身的伟大力量,能否对未来社会主义复兴充满信心,就是检验我们工作是否有效的最根本标准。我们一定要牢记毛主席的教导:“人民靠我们去组织。中国的反动分子,靠我们组织起人民去把他打倒。”只要人民群众还没有起来,就说明我们的工作还没有做好。我们就要继续努力,争取早日把人民群众都唤起到复兴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来。
2020年7月9日
张宏良微信号:Zhanghongliang100
张宏良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zhl010
关联阅读:
B站青年看完《让子弹飞》满屏惊现“毛主席万岁”弹幕!
润之不朽
眼尖的网友会留意得到,著名视频网站哔哩哔哩上的电影《让子弹飞》的视频结尾近来出现了满屏“毛主席万岁”的弹幕:
视频链接:http://t.cn/A6LHpEHA
众所周知,哔哩哔哩网站是国内领先的年轻人文化社区,该网站于2009年6月26日创建,被粉丝们亲切的称为“B站”。
B站的特色是悬浮于视频上方的实时评论功能,爱好者称其为“弹幕”,这种独特的视频体验让基于互联网的弹幕能够超越时空限制,构建出一种奇妙的共时性的关系,形成一种虚拟的部落式观影氛围,让B站成为极具互动分享和二次创造的文化社区。
B站人群画像
据统计,0到17岁的用户是B 站用户的绝对主流,接下来是18到24岁的用户,25岁以上的用户加起来不到10%。就在这样一个以24岁以下年轻人为主的网络社区里,竟然有如此多的人崇拜毛主席。
而《让子弹飞》这部影片为什么会跟“毛主席万岁”关联起来了呢?
《让子弹飞》的电影导演姜文,既是著名导演,又是著名演员。姜文曾说他崇拜毛泽东,并一度表达自己想演“毛主席”。姜文曾在他的临时寓所的写字台上、洗脸间、床头,所有可以放书的地方,大都放着与“毛”字沾边的书:有《毛泽东选集》,有研究毛泽东的书籍,还有毛泽东喜爱的书《容斋随笔》。姜文说,守着这样一个伟人,这么大的一个世界,这么多风风雨雨,比看“三国”要精彩得多。
导演姜文
《让子弹飞》最重要的一段对话发生在影片的结尾部分,在这个图穷匕见亮出底牌的时刻,张麻子问黄四郎“你说是钱对我重要,还是你对我重要?”这个问题之所以要紧,是因为,它其实是在问,“你知道我是谁吗?”而两个选择代表了两种身份:第一种身份是土匪,只图钱财,不问是非,这样的人,一定会认为钱更重要;第二种身份是造反者,造反者比土匪更有野心,试图取而代之……在黄四郎的眼里,张麻子并不是简单的土匪,所以,他回答说“我”。
然而,张麻子给出了一个出乎意料的答案——“你和钱对我都不重要,没有你,对我很重要”。这个答案击溃了黄四郎最后的一点矜持,因为这个答案的背后,是一个他从来没有料到过的身份——革命者。
辛亥革命十年之后的南国,人们依然习惯于下跪,区别仅仅在于新的权贵取代了旧的权贵,压迫的方式则在枪炮的武装下更加残酷。几乎是差不多的时间,在稍微往北一些的长江下游,从北京回故乡省亲的鲁迅碰到的依然是一个“骨子里都是依旧”的凋敝乡村。在革命中叱咤风云的革命党,在革命之后产生了分化。
无疑,黄四郎是辛亥革命之后坐享革命红利的既得利益者。在鸿门宴上,黄四郎说,他二十年前见过张麻子,那时候张在明处,他在暗处。而二十年前,张牧之可能正是革命党。黄家藏有一颗珍藏版地雷,该地雷的双胞胎兄弟正是辛亥革命的第一响。黄四郎很可能也是早期的革命党成员,甚至参加过十几年前的那场革命,在革命后,成为革命新贵,祖辈的基业加上黄的革命资本,造就了雄踞鹅城的南国一霸。
而张麻子则是革命中另一类人的象征。张麻子是某种南国方言中张牧之的谐音。张牧之象征的是一种致力于达成革命最初承诺和最终精神的力量,是革命纯洁性的捍卫者——正如同他所追随的蔡松坡将军。对于这些人而言,革命远远没有结束,只要革命的最终目的没有达到,就需要将革命永远进行下去。
……
姜文生得早,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是继续革命时代的产儿,他需要一种表达,但他似乎也并没有试图解决这个问题。他只是讲了一个寓言,结尾要靠我们自己来完形。
在《让子弹飞》的最后有一段更加引人沉思的对话:
“大哥,我们去上海了。”
“不跟我回山里了?”
“还想回山里啊,您这腿脚都不利落啦。”
“你不是要跟我当麻匪到处发钱吗?”
“今天不是把钱都发光了吗?还有比今天更过瘾的?”
“这么说,你改主意了?”
“那还用说吗?”
“老三,你有什么打算?”
“我要替二哥娶她。”
“老三,你跟我在一起不高兴吗?”
“高兴,就是有点不轻松。”
“你们俩呢?”
“有点。”
“不轻松。”
姜文曾经评价毛说:“我觉得他可以把几万人带着迁徙,又没有补助费,像摩西出埃及一样。这种东西是精神上的,但他也很矛盾,很有悲剧性,他跟斯诺谈的那段话里提到,他的亲人死了那么多,我觉得那是他体会到某种悲剧感的时候。”这样悲剧感,不知是否可以称作孤独。“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老三,去上海还是浦东,浦东还是上海?”
“上海就是浦东,浦东就是上海。”
在影片的最后一句台词中,姜文终于捅破窗户纸,把现实和想象搅成一锅浑水。姜文曾经引用述平的一句话来阐释自己对真实的看法——“强劲的想象带来真实”。在《让子弹飞》中,他把中国二十世纪所有的革命讲述成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有着最为荒诞的外壳,却有着最为丰富的内核。
最后,一切血与火最终都淹没在湖光山色掩映中的那首《送别》之中,火车开向七十年后的浦东,尾随的骑士沿着铁轨独行成一个孤绝的背影。这一切,像一个开始,又像一个结尾,更像是一个轮回。
一人一马,一些凄凉,一些悲壮。
B站的年轻人们显然也看懂了这一幕。
看懂了这一幕,就看懂了毛主席。
这就是中国的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