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患如山——毛泽东晚年的读书生活

作者:老吴  更新时间:2017-01-22 17:23:25  来源:民族复兴网  责任编辑:石头

  毛泽东一生追求真理,酷爱读书。古今中外的书籍堆满了他的床头枕边以及整个书房。无论是在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还是废寝忘食的建设时期,以及老眼昏花的患病期间,书籍陪伴他走过了漫长的人生。从毛泽东在各个时期阅读的书目中可以探寻毛泽东在探索革命真理、寻找精神养料过程中的行踪。这里仅从他晚年,特别是在他疾病中阅读的书目中去寻觅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光的精神轨迹。

  1971年的林彪事件给时年七十八岁的毛泽东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创伤,从此之后身体每况愈下。10月8日在会见埃塞俄比亚皇帝塞拉西时,塞拉西希望毛泽东能到埃塞俄比亚访问,毛泽东说:这一点恐怕有困难,会让你失望。早几个星期前,我因心脏病死了一次,上天去了,见了一次上帝,现在又回来了。(参见《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六卷第416页。以下引用只注明页码,其他引用另注) 1972年1月下旬毛泽东因心律失常导致严重缺氧。2月12日晨,突然休克。晨二时经抢救后苏醒。9月4日赠周世钊线装本《两般秋雨庵随笔》一书,在封面上题写:“两般秋雨庵随笔惇元兄阅存。”在附信中说:旅夜无聊,奉此书,供消遣之用。此书写得不大好,但读来也还有味。(年谱第452页)这里看出,毛泽东没有一刻闲着,随时阅读以充实自己,享受生活的每一刻。9月27日会见日本首相田中角荣,田中说:看来毛主席身体很健康。毛泽东说:不行了,我这个人要见上帝了。周恩来说:他每天读很多文件,你看有这么多书。田中说:今天使我感到不能借口忙就不读书了,要好好读书才好。毛泽东说:我是中了书的毒了,离不了书,你看(指周围书架及书桌上的书)这是《稼轩》, 那是《楚辞》。(田中等都站起来,看毛泽东的各种书)没有什么礼物,把这个(《楚辞集注》)送给你。(年谱第456页) 随着批林批孔斗争的需要,毛泽东指示有关人员注释和印制大字本的《晋书》中的谢安传、谢玄传、桓伊传、刘牢之传。10月2日同周世钊谈话,谈到林彪时,念起明代李攀龙的《怀明卿》一诗:“豫章西望彩云间,九派长江九叠山。高卧不须窥石镜,秋风憔悴侍臣颜。”说如将诗中“侍臣”改为“叛徒”,此诗送给林彪是最恰当不过的了。随后,又念起杜甫的《咏怀古迹》一诗中的几句:“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念罢还说,“明妃”指的是林彪。(年谱第458页)因此说,毛泽东的读书生活与他的斗争生活息息相关。 毛泽东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有清醒的认识,但他仍旧那样潇洒乐观,还是那样斗志昂扬。11月7日会见尼泊尔首相比斯塔,当比斯塔说这是第三次见毛泽东时,毛泽东说:没有第四次了,我要到阎王那里去搞革命了,把地狱中的制度破坏一下。(年谱第461页)12月下旬又指示有关人员注释和印制大字本的《旧唐书• 傅奕传》以及屈原 《天问》、柳宗元《天对》 、《史记•项羽本纪》 、《三国志•魏书•夏侯渊传》 、《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明史•朱升传》。(年谱第468页)毛泽东学习历史本着以史为鉴的精神,借古喻今,触类旁通。12月17日谈到中国历史问题时,毛泽东说:郭沫若的《奴隶时代》、《青铜时代》值得看。《十批判书》,看了几遍,结论是尊儒反法,人本主义。学术界一批人不赞成,赵纪彬、杨荣国都是批郭的,认为孔是复周朝的奴隶制。历史要多读一些。历史中有哲学史,其中分派。儒法两派都是剥削本位主义,法家也是剥削,进了一步。杨荣国没有讲清,新的势力兴起,还是剥削。(年谱第464页)

  毛泽东不仅自己读书,还要求其他人也要读书。1973年1月上旬,鉴于王洪文身居要职而资历欠缺,嘱其读《后汉书•刘盆子传》,汲取放牛娃刘盆子做皇帝,因脱离不了放牛娃的习性而失败下台的惨痛教训。2月下旬指示有关人员注释和印制大字本的《三国志•魏书》中的张辽传、张郃传和《旧唐书•李愬传》。2月1日会见越南客人,客人很客气地说:看到毛主席身体很健壮。毛泽东说:我是虚有其表,害了一年多的病,主要是肺气管有病,还有腿关节炎。快了,要消灭了。(年谱第472)这里表明毛泽东的身体越差,读的书就越多。毛泽东的读书生活缓解了疾病给他的痛苦折磨。疾病与读书成为毛泽东晚年生活的两大内容。毛泽东始终相信意志是战胜疾病的一种有效的精神力量。早在1958年2月3日给女儿李讷的信中就写道:“害病严重时,心旌摇摇,悲观袭来,信心动荡。这是意志不坚决,我也常常如此。病情好转,心情也好转,世界观又改观了,豁然开朗。意志可以克服病情。一定要锻炼意志。”(《毛泽东年谱》第三卷第300页) 毛泽东谈到自己参加革命与读书有很大的关系。1973年4月20日在与外宾谈话时说:我们青年时代也没有想到要革命啊。读孔夫子的书,我变成封建主义者。然后读资本主义的书,变成资本主义者了。到二十几岁我还不知道世界上有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后我才知道世界上有什么马克思、马克思主义,列宁、列宁主义。革命战争的环境逼得我去看马克思的书,去打仗。(年谱第481页)5月25日,在政治局会议的讲话中谈到干部能上能下时说:我就是多次又上又下,正因为这样子,所以有时候就能够得到机会读书。即使不是自己犯了错误而是被错怪了的,那也要安心读书,得机会嘛。因此要求政治局委员要懂得一点历史,不仅中国史、世界史,分门别类的政治史、经济史、小说史也要懂一点。 毛泽东博览群书,不仅读革命书籍,也读哲学、历史书籍,还喜欢读中国古典小说。对《红楼梦》情有独钟。同样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说:中国小说,艺术性、思想性最高的,还是《红楼梦》。读《红楼梦》,不读五遍,根本不要发言,因为你不能把它的阶级关系弄清楚。《红楼梦》的作者,是生在康熙、雍正之后的曹雪芹。在雍正年代他家是受整的,抄了家的。(以上参见年谱第485页)毛泽东读《红楼梦》始终把它作为政治小说来读,以阶级,阶级斗争的观点、方法来分析中国封建社会分崩离析的历史趋势。1964年8月18日同文革成员谈话时说:《红楼梦》我至少读了五遍,我是把它当作历史来读。什么人都不注意《红楼梦》的第四回,那是个总纲。第四回葫芦僧判断葫芦案,讲护官符,提出四大家族,阶级斗争激烈,几十条人命。《红楼梦》写出来二百多年了, 研究红学的到现在还没有搞清楚,可见问题之难。(《毛泽东年谱》第五卷第396页)1973年11月17日,说《红楼梦》写的是从兴盛到灭亡,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亡史。多次引用“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没有调和的余地。这也是路线斗争呢!(《毛泽东年谱》第六卷第512页)并深刻地指出:曹雪芹写《红楼梦》还是想“补天”,想补封建制度的“天”。但是《红楼梦》里写的都是封建家庭的衰落。可以说曹雪芹的世界观和他的创作发生矛盾。毛泽东在这里指明了文学艺术创作的普遍规律,即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只要他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他也就同时真实地反映了他的主观世界,而他的世界观与创作必然发生矛盾。世界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与他的《人间喜剧》,托尔斯泰与他的《安娜 · 卡列妮娜》以及莎士比亚与他的《哈姆雷特》无一例外。 1973年6月中旬,毛泽东因患眼疾,视力出现严重问题,指示有关人员注释和印制大字本的《史记•汲郑列传》、司马迁《报任安书》。以及《史记》中的陈丞相世家、绛侯周勃世家、黥布列传、灌婴传、陆贾传,《晋书• 刘元海载记》,《旧五代史•李袭吉传》。8月2日会见青年时代的朋友、美籍华人医生李振翩和夫人汤汉志。谈到身体状况时, 毛泽东说:我这个人不行了,腿也不行了,气管也不行了,眼睛也不行了,耳朵还可以。两个月前我还能看书,两个月以来就困难了,比如对你们吧,大致看得清楚,细部我就看不清了。(年谱第495页)8月5日同江青谈话。谈到中国历史上儒法斗争的情况时说:历代有作为、有成就的政治家都是法家,他们都主张法治,厚今薄古;而儒家则满口仁义道德,主张厚古薄今,开历史倒车。接着念了新写的《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一诗:“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年谱第496页)由此一场声势浩大的批林批孔运动在全国兴起。 8月上旬,为了配合批林批孔运动,指示有关人员注释和印制大字本的柳宗元《封建论》。至八月下旬,相继指示注释章炳麟的《秦献记》、《秦政记》,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始皇》 (节录),韩愈《石鼓歌》 (附《石鼓文》)。以及柳宗元《咏荆轲》,李贽《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前论》,《韩非五蠹》 ,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王充 《论衡•问孔》。12月21日在接见军委会全体成员时,专门送一本《天体运行论》的书给许世友将军,并嘱他到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去搞一本天文学的书。还说,你就只讲打仗。你这个人以后搞点文学吧 。 “随陆无武,绛灌无文。”绛是说周勃。 周勃厚重少文, 你这个人也是少文。你能够看懂《红楼梦》吗?要看五遍。(年谱第520页)而一句“《水浒》不反皇帝,专门反对贪官,宋江后来接受了招安”的话引发了全国性评论《水浒》的运动。

  毛泽东读书的特点是目的性强。一方面是政治需要,一方面是感情需要。进入1974年已经是耋耄之年的毛泽东,随着身心的疲惫更需要感情的宣泄和慰藉。在这一时期,他指示有关人员注释和印制大字本的 《韩非子•说难》、王充的《论衡•刺孟》,《韩非子》中的《孤愤》、《忠孝》、《说疑》、《定法》,《商君书》中的《更法》、《画策》、《农战》,《荀子•性恶》。如读《史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从中感悟世态炎凉,人情冷暖。还有如庾信的《枯树赋》,谢庄的《月赋》,谢惠连的《雪赋》,江淹的《别赋》、《恨赋》。从这些词赋中体会别愁离恨的心绪,无不是一种感情的释放。以后又相继注释和印制大字本的晁错的《募民相徙以实塞下疏》、《上书言兵事》,柳宗元的《天说》、 刘禹锡的《天论》,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李贽的《史纲评要》 (辑录),《后汉书》中的李固传、黄琼传。 到了1974年6月中旬,毛泽东健康出现明显问题。中共中央决定为毛泽东成立医疗组,成员包括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麻醉科、耳鼻喉科、呼吸科、外科、重病护理等方面的专家。这个医疗组持续两年多,直到毛泽东逝世。9月27日对外宾说:我在养病,好几个月了,一身的病。不行了,老了。还有一二年也不一定,阎王请我喝烧酒。(年谱第552页)即使在这种疾病缠身、生命垂暮之际也是信心满怀,豪情四溢。4月17日给江青的信中写道:党的大势不错,悲观不好。不要动摇。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无限风光在险峰。是给江青也是给自己的鼓励。(年谱第536页)随后还叮嘱江青“暇时可以一阅”自己印的两部刘大杰修订后的《中国文学发展史》(年谱第571页)

  进入1975年后,毛泽东又开始偏爱慷慨悲壮的元宋词曲。上半年,指示有关人员相继注释和印制大字本的洪皓的《江梅引》、汤显祖的《邯郸记•度世》(节选),王安石的《桂枝香》,张孝祥的《六州歌头》,陈亮的《念奴娇》,辛弃疾的《贺新郎》、《摸鱼儿》、《水龙吟》、《水调歌头》、《永遇乐》、《汉宫春》、 《破阵子》,蒋捷的《梅花引》、《虞美人》、《贺新郎》,萨都剌的 《满江红》、《念奴娇》(《百字令》)、《木兰花慢》;张元幹的《贺新郎》、《石州慢》、《柳梢青》、《点绛唇》二首,白居易《琵琶行》;陆游的《渔家傲》、《双头莲》、《鹊桥仙》、《真珠帘》;吴潜的《满江红》、吴锡麒的《梧桐树》。看到这些书目,就像看到毛泽东精神的图谱和坐标,仿佛触摸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脉络。 毛泽东精神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仅从他的阅读这一方面,他的精神世界之宽阔,心胸容量之巨大就使人为之惊叹。老迈之年,因身体缘故,毛泽东不能作诗填词,只能借古诗词曲一方面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宣泄自己的内心情感。 在杭州养病期间,从2月8日到4月13日两个多月的日子里,毛泽东由于患眼疾,多是以耳代目,或听工作人员为其诵读古典文学作品,或听古诗词曲子。为向身边工作人员讲中外文学史,让人借过长篇小说《创业史》、《飘》、《红与黑》、《基度山恩仇记》和《辛弃疾集》、《全宋词》、《全唐诗》,曾向身边工作人员讲解辛弃疾词中的两句“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该词是辛弃疾《破阵子 ·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 ”爱国词人在字里行间描述的沙场点秋兵的壮阔情境,抒发的豪迈奔放的报国情怀,以及倾吐的英雄迟暮的悲愤心声,还有那种壮志未酬,白发已生的深沉慨叹无不引发毛泽东内心深处的强烈共鸣。 辛弃疾的另一首词也令毛泽东难以忘怀,这就是《南乡子 •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镇江北固山上的北固亭是三国古战场,是真正的英雄用武之地。每一个登临此地者,遥望奔腾不息的涛涛长江,凭吊古迹,千古兴亡之情油然而生,无不感慨万千。从古至今爱国与卖国永远针锋相对,水火不容。爱国者满怀正义,忠心报国,英雄相惜;卖国贼内心邪恶,苟且偷安,臭味相投。辛词有对英雄豪杰的仰慕,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眷爱,对人世沧桑的感叹,更有满腔的壮志豪情。毛泽东读此词感同身受也在情理之中。 “生子当如孙仲谋”还应该掩隐着毛泽东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一丝忧虑。毛泽东于1975年5月3日在人生中最后一次主持的政治局会议上讲起三国时吴王孙权迁都的故事,让叶剑英当场背诵了这首词,其中的含义不言而喻。也就是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又强调从九大到十大讲的三条:要搞马列主义,不要搞修正主义;要团结,不要分裂;要光明正大,不要搞阴谋诡计。这也是毛泽东最后对人们的要求和希望。 这期间,文化部为毛泽东录制了一套古诗词演唱磁带,有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白居易的《琵琶行》、王安石的 《桂枝香 • 金陵怀古》、秦观的《鹊桥仙》、辛弃疾的《南乡子 •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陆游的《渔家傲》 、岳飞的《满江红》、陈亮的《念奴娇 • 登多景楼》、 张元幹的 《贺新郎 • 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洪皓的《江梅引 • 忆江梅》、萨都剌的《满江红 • 金陵怀古》等。这套磁带共五十九盒,请一些词曲演唱家和乐器演奏家演唱配器。还要了侯宝林录制的十段相声,包括《醉酒》、《婚姻与迷信》、 《改行》、《串调》、《关公战秦琼》等。(年谱第584页) 四月二日得知董必武去世的消息后,反复听张元幹的《贺新郎 • 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更南浦、送君去。 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词作者张元幹是宋朝著名词人。南渡后因秦桧当权,他不愿与奸佞同朝弃官而去。后因作此词被除名,可见其刚正不阿的清正名节。词作以悲愤著称,忧国忧民,慷慨悲凉,将压抑在坦荡磊落心胸的悲愤之情宣泄得淋漓尽致。毛泽东何尝不是悲情难诉?他一天不吃东西,也不说话。激昂的曲调感人肺腑,时而静卧倾听,时而拍床击节,咏叹连连,沉浸在无尽的悲哀之中。董老是革命元勋,是中共创始人之一,同毛泽东一起参加过中共一大,他把自己毕生的精力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一生“彻底革心兼革命”。他是毛泽东的战友和知己,是毛泽东的坚定支持者和拥护者,他们风雨同舟,携手共进。他的逝世如砥柱倾折,是党和人民的巨大损失。毛泽东悲情难抑,但认为后两句又过于感伤,因此,把这首词的最后两句改为“君且去,休回顾”。(年谱第584页)既是对董老的告慰,也是对自我的慰藉,更是对信念的坚定与执着。

  从5月29日开始到9月中旬,毛泽东因患眼疾,不能看书,请北京大学中文系讲师芦荻到中南海游泳池住处读古代文史著作,主要选读《二十四史》、《昭明文选》中的若干篇章以及大量的诗词曲赋和鲁迅的文章。毛泽东与芦荻博古通今,点评历史。5月29日晚上,听读庾信的《枯树赋》、江淹的《别赋》和《恨赋》以及阮籍的《咏怀诗》后,谈到怎样看待历史书的问题时指出:二十四史和史记中大半是假的和骗人的,记载的都是帝王将相,谈的都是如何加强统治的问题,而农民的反抗斗争则遭到歪曲。因为是假的就不读那就是形而上学,一切信以为真那就是历史唯心论。要以马列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批判,把颠倒的历史颠倒过来。这也是毛泽东阅读的方法:分析批判,借鉴吸收。让芦荻读《晋书》、《南史》、《北史》中的一些篇章时评论说:我们的国家,是世界各国中统一历史最长的大国。中间也有过几次分裂,但总是短暂的。这说明各族人民热爱团结,维护统一,反对分裂。分裂不得人心。《南史》和《北史》的作者李延寿,就是倾向统一的。(年谱第592-594) 苏轼的一篇《潮州韩文公庙碑》引发毛泽东对历史兴衰、英雄豪杰无尽的遐思和长篇宏论。该文称道韩愈“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果汉代只有僵化的经学,思想界死气沉沉。到东汉末年,儒家独尊的统治局面被打破了,建安、三国,思想解放,英雄辈出,连苏轼自己在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也说:“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毛泽东对三国杰出人物情有独钟,如“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孙权,“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曹操,“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诸葛亮。诸葛亮足智多谋会处理民族关系,曹操打下基础才有司马一统三国。什么“文衰” “道溺”!我送他 “文昌”“道盛”!毛泽东理直气壮,指出统一发展的历史大趋势。(年谱第597页) 历史的发展有曲折是客观规律,人生的进取有挫折是必然现象。三国时期文学家李康的《运命论》认为,国家的安定与动乱,在于命运;个人的困厄与显达,在于天命;地位的尊贵与卑贱,取决时运。虽然其主旨是明哲保身,但他主张乐天知命的处世态度,指出人所以成为“圣者”,无论有什么遭遇也不怨恨,身体可以摧残,志趣不可屈辱的精神有其积极意义。“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的见解能得到毛泽东的肯定,一方面是他说明了自然法则不可违,另一方面却有不甘屈服的含义。毛泽东在1975年6月7日同一天两次讲明其中的道理。在与菲律宾总统马科斯谈话时说明办任何事情都有困难和阻力,“就是说人必骂之”;然后听取邓小平汇报工作说到工作有阻力,自己有决心,反对的人也有,毛泽东又阐明了其中的道理,鼓励他把工作干起来! 毛泽东的生前生后遭到敌人无数次的攻击、谩骂,曾说“过去美国人骂我们比希特勒还希特勒,蒋介石骂我们是共产主义的土匪,林彪骂我们是秦始皇。”但他无所畏惧地说 “共产党是骂出来的,是打出来的,是杀出来的。”(年谱第600页)还说:“无非是挨骂,我历来就是挨骂的。”(602页) 7月23日,毛泽东开始接受左眼白内障手术。他叮嘱在手术中播放岳美缇演唱的岳飞《满江红》昆曲。“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几百年来,精忠报国的岳飞和壮怀激烈的《满江红》,无不感染着每一位有正义良知的爱国人士。“怒发冲冠”冲天而起,“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铿锵词句,掷地有声,扣人心扉。有如“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之壮绝,“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千钧之力,以及“大风起兮云飞扬”的磅礴气势。因壮志未酬而仰天长啸,因山河破碎而怀恨难消。他的壮志豪情感天动地,他的浩然正气激励后人。读他的传奇和词章总使人热血沸腾,悲愤难抑。他的光辉形象和爱国精神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中华儿女,为国家民族舍生取义,建功立业。岳飞是民族英雄的丰碑,《满江红》抒发了人民的情怀。毛泽东的情怀与人民的情怀水乳交融,息息相通。悲壮激昂的乐曲伴着他手术的始终。(年谱第606页) 毛泽东的手术是由眼科专家唐由之做的。约两个小时后,他由专家的名字想到鲁迅的《悼杨铨》诗,于是写了下来:“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并签上名字送给唐由之。鲁迅的诗是在参加悼念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总干事杨杏佛即杨铨遭反动派杀害后的葬礼后而写的。杨铨为了“同情共产党”(鲁迅语)和民族大义,不惧反动派的威胁、恐吓,在可能被杀害的情况下,义无反顾,毫不妥协,坚持战斗,不惜用自己的生命去维护正义的事业,他不愧是中国人民的健儿!鲁迅也是冒着生命危险去参加杨铨葬礼的,他们是战友,都具有维护正义的满腔豪情和不惧生死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毛泽东与鲁迅惺惺相惜,同样的精神相互辉映,激情感奋之余写下鲁迅诗句予以相赠。(年谱第606页) 7月28日,毛泽东白内障手术后开始看书,重读南宋词人陈亮的《念奴娇•登多景楼》。“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凭却江山,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该词作者陈亮命运多舛,但他积极进取,忠贞爱国,坚持抗敌。与辛弃疾是好友,情词相近,都有豪放气势。词中重申祖狄中流誓师,义无反顾的情志与精神与毛泽东相通。毛泽东在解放战争中,反对划江而治,力主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为共和国的长治久安,开展文化大革命又坚持继续革命,力图将革命进行到底。对此,跟随自己南征北战的老战友不能理解,甚至有抵触;一些拥护者不是曲解,就是盲从或为所欲为,以致形势失控,期望落空。毛泽东本是性情中人,读罢该词,愁肠百结,心绪千缕,触景伤情,悲痛难抑,不由得嚎啕大哭,白发颤动,闻之者无不动容!(年谱第607页) 对于中国古代的登楼之作,毛泽东有独到的见解。以下的一番宏论有助于对他热泪盈眶的内心深处的深切理解。7月14日晚上,在听芦荻连续读两遍王粲的《登楼赋》后说:王粲真正焦心的,是“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王粲守着个腐朽的贵族(刘表),无所作为,时光白白地流去,期待着天下太平,却迟迟无望,他自然痛苦。作者的最高理想,是“王道之一平”,出现贤明的君主,统一天下,稳定时局,他就可“假高衢而骋力”,干一番于国于民有益的大事业了。“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两句,是借着用典,道出了作者的心事,他怕自己成为无用之人,终生碌碌,无所作为。儒家讲,“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王粲就不守这个信条,正因为天下乱,他又处于“穷”境,却更要出来济世,这就高多了。赋里含有故土之思。人对自己的童年、自己的故乡、过去的朋侣,感情总是很深的,很难忘记的,到老年更容易回忆、怀念这些。最后,毛泽东还背了李商隐的《安定城楼》:“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背完后说:这也是个年轻人的登楼之作,也是有抱负而不得施展。(年谱第604-605页) 8月14日,毛泽东以阶级斗争的观点指出《水浒传》反映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本质特征,说:“《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水浒》只反贪官,不反皇帝。屏晁盖于一百零八人之外。宋江投降,搞修正主义,把晁的聚义厅改为忠义堂,让人招安了。宋江同高俅的斗争,是地主阶级内部这一派反对那一派的斗争。宋江投降了,就去打方腊。这支农民起义队伍的领袖不好,投降。李逵、吴用、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是好的,不愿意投降。鲁迅评《水浒》评得好,他说:‘一部《水浒》,说得很分明:因为不反对天子,所以大军一到,便受招安,替国家打别的强盗—— 不‘替天行道’的强盗去了。终于是奴才。’(《三闲集•流氓的变迁》)(年谱第609页)毛泽东在这里揭示了宋江投降是他的阶级本性使然,真正的农民阶级是不愿投降的。这说明农民起义军的领导权如果落在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当权派手里,它必然是向封建统治阶级妥协投降,失败也就不可避免。这就是问题的根本所在。这也是毛泽东同意在全国开展评论《水浒传》,借以教育广大人民群众,认清投降派和当权派的本来面目的原因,它也符合毛泽东的文革精神。 无情未必真豪杰。坚毅刚强一生的毛泽东到了晚年一颗多情善感的心常常浸泡在泪水里。“风云帐下奇儿在,古角灯前老泪多”。毛泽东的暮年既有慷慨悲壮的激昂,也有苍凉凄婉的感伤。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逝世。毛泽东听着工作人员读讣告,紧锁眉头,两眼流泪,一言未发。周恩来是共产主义的忠诚战士,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毛泽东的战友和知己,从遵义会议的长征到共和国的成立,从文化大革命开始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始终是毛泽东的坚定支持者和拥护者。为国为民,呕心沥血,忍辱负重,殚精竭虑。从董必武逝世毛泽东就有一种不祥的预感:老一辈革命家要相继结束他们的光辉之旅!现在,好战友终于又告别了!1975年国庆节,毛泽东沉思自语:这也许是我过的最后一个国庆节了,最后一个“十一” 了。工作人员予以劝慰,他说:怎么不会呢?哪有不死的人呢?死神面前,一律平等,毛泽东岂能例外? “万寿无疆”,天大的唯心主义。毛泽东虽然将生死置之度外,但面对周恩来这个自己的左膀右臂地离去,不能不悲痛欲绝!“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正是这一真情的写照。 如果说周恩来是毛泽东的左臂,朱德则是毛泽东的右臂。1976年7月6日,朱德逝世。从井冈山会师到新中国地诞生,直到生命的结束,“朱毛不分家”成为一个世纪的神话。他们和自己的战友共同创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这只无往不胜的劲旅,为中国人民的独立解放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总理走了,总司令也走了,毛泽东也深感自己来日不多。他的身体日趋恶化,6月初,突患心肌梗塞,经过及时抢救,脱离了危险。整个夏天常处于昏迷状态。 毛泽东是人,不是神。他的感情丰富多彩、既热烈又善良,而又不乏脆弱的一面。特别是到了晚年,无论是看电影,读诗词,听词曲,一颗善良的的心显得格外脆弱,仿佛触碰不得。收到李庆霖的信后,为知识青年及农民的困难生活而伤心流泪;为贺龙元帅遭受打击迫害而泪流满面;甚至看到电影中人民解放军攻克一座城市受到热烈欢迎的隆重场面也触景生情,热泪盈眶;看到《红灯记》中李玉和悲壮地走向刑场而抑制不住失声痛哭;听到河南发生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几十名群众丧生时,手术后的眼睛噙满泪水,抽泣不止;即使后来在病重中,在生命的垂危之际,在获悉唐山大地震造成极其惨重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后,抑制不住地嚎啕大哭。人民领袖爱人民:柔情似水,忧患如山。 在病重期间,毛泽东经常吟咏南北朝著名诗人庾信的《枯树赋》: “此树婆娑,生意尽矣!”。“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全赋以树喻人,借树木之荣枯表达作者历经磨难,老练浑成,志且俞坚的内心情感和精神风貌。这不能不引起毛泽东的强烈共鸣。1975年8月,江青组织人为《枯树赋》作注,把此赋的立意概括为“ 借树木的迁徙移植,摇落变衰,寄寓自己的悲感” 。毛泽东读后觉得不准确,就庾信《枯树赋》注释问题专门写了批示:“关于注释的问题,请你们仔细的研究。”(年谱第608页)显然,毛泽东不同意“悲感”之说。《枯树赋》作者既伤心树木凋零,又慨叹人生易老,但他也有对国破家亡的伤痛和忧思,更有对命运的承受,对生命的渴望。因而使人深感意味隽永,荡气回肠。其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入木三分的艺术感染力千百年来在读者中引起强烈的共鸣,这也是该赋久负盛名、得以流传的积极意义和价值所在。树有枯荣,人有悲欢是自然现象。毛泽东早年就有“枯木朽株齐努力”的诗句赞赏人民群众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他看到的是“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前景。这是振奋人心,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虽然毛泽东身体逐渐衰老,但斗争的激情使他充满活力。 不甘屈服,积极进取生命才有意义。毛泽东的整个革命历程和读书生涯,就是在人类文明的精神宝库不断汲取精神养料,增强精神力量的光辉之旅。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