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标杆福建三明市,是怎样做到医疗费用不升反降的?

作者:康从越  更新时间:2020-05-31 08:50:52  来源:人民健康论坛  责任编辑:石头

  现在老百姓对中国医疗体系有很多疑问: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和住院费用为什么不停上涨?国家补贴的钱也在增加,都上哪儿去了?医院为什么总是大开方、大检查?药品采购的水分到底有多大?

  了解福建三明经验,就能解答这些疑惑。

  福建省三明市,2012年至今通过一些列强有力措施,实现了老百姓医疗费用不升反降、医生收入合理增加、医保基金每年结余,成为全国医改的标杆,经验被国家卫健委三次在全国推广。三明市都做了什么?

  1

  药品采购费用大降了

  我国医疗行业有这么一个奇怪现象:医药总费用的增幅大概4-5年就会翻一番。例如福建省,全省的药品耗材增长幅度是16%。为什么会这样?首先在于药品的采购方式出了问题。

  过去,一个省的招标采购目录中,少的有2万个药品品种,多的有6万个药品品种,一个药品平均有7-8家生产厂家,给回扣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三明市的做法,是首先斩断了药品流通过程中的利益链,把采购药品目录控制在了2200多个,采取了最低价独家中标的方式。

  仅仅这一个举措,三明市节约下来的钱就是惊人的。2011年三明市医药采购花费10.15亿,按照平均16%的增幅计算,三明市2018年的采购花费大约相对节约了73.6亿。节约下来的钱,都是药品耗材价格中虚高的水分!

  这当中,市医保局建立的“药品耗材的联合限价采购系统”发挥了很大作用,实现了权力一家独大,改变了过去各个医院药品采购各自为大的局面。福建全省推广三明的做法后,实行医疗器械阳光采购,药品采购也平均降价22.6%。

  仅仅一个三明市的举措,一年就可以节约73个亿的采购花费,那么全国尚未这样做的地方,每年还在浪费多少钱?这些钱,可都变成了药厂和医院之间的天量灰色收入,医疗费用不增加才怪!

  原国家卫计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应亚珍教授曾测算,如果向全国推行三明医改方案,2013年全国实际发生的药品费用5268.8亿元,就会缩减到2792.5亿元,挤掉的药价水分大概相当于一个二线城市全年的国民生产总值!

  2

  医保基金停止亏损了

  三明市医疗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徐志銮2018年说:节省出的70多个亿,大约有39亿元转移给了三明市的各大公立医院,还有一部分钱用来弥补过医保资金去基金的亏损。

  医保基金的钱有两个来源,一是个人缴纳,二是国家财政补助。以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为例,2003年政策刚实行的时候(那时还包含农村合作医疗,后来合并),个人缴纳的费用仅为10元/年,之后逐年增加,20元、50元、130元、150元,2018年涨到了180元/人,2019年涨到了220元/人。除了个人缴费增加,国家给每个人的补贴也是增加的,2003年为20元,2008年是80元,2013至2018年每年分别为280元、320元、380元、420元、450元、490元,2019年财政补助已经达到520元,是2009年的6.5倍。

  虽然两个来源都在年年增加,可很多地方的医保基金还是年年亏损,医改之前的三明市也是如此。通过改革,三明市实现了医保基金的年年结余。例如,2011年三明市职工医保统筹基金亏损8000多万元,医改后则扭转为2012年当期结余2632万元,2013年统筹基金当期结余7517万元,且连续7年保持结余。

  之所以有结余,除了控制药品采购价格以外,通过“医保智能审核系”严格监控医院乱开药,也发挥了很大作用。根据《南方都市报》报道,三明市通过违规行为“黑名单”惩戒、医保医师管理、举报奖励等多措并举,2019年前三季度就追回医保基金2.02亿元,减少了医保基金“跑冒滴漏”。

  这样说来,那些没有像三明市这样做的地方,医保基金不知道跑冒滴漏掉了多少!

  3

  医生收入涨了

  医院不靠卖药提成赚钱,医生的收入会不会减少?三明市的实践证明,当地医生的收入在增加。怎么做到的?关键在于改变支付方式。

  我国医院怎样从医保基金报销呢?过去的做法是按项目报销。比如糖尿病是一个“项目”,住院一次最多可以报销5000元(举例)。医院和医生为了填充这5000元,就会提供过度服务,出现大处方、大检查;或者5000元花完了,但病人病还没好,就会让病人办理出院,再按其他病种办理入院。

  按项目报销的本意是控制医保基金的花费,可实际结果就是上面看到的样子:该花的不敢花,不该花的乱花。

  三明市改变了这种按项目支付的方式,改为按人头总额付费、按病种付费、按床日付费、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等多元复合支付方式。以沙县总医院为例,每年三明市医保局会根据人头核算一笔钱预付给沙县总医院(包括县乡村三级)。这笔钱差不多覆盖每年沙县地区患者医疗费用。

  如果在医疗过程中,医院有大处方、大检查的行为,不合理超出预算的钱,就需要医院自己来承担,但是如果医院用最节省的方式治好患者的病,管理好患者的健康,省下来的费用就可以变成医院自己的收入。这样一来,老百姓健康水平越好,生病越少,医务工作者拿的工资反而越高,进入良性循环。

  三明市通过取消医务人员绩效工资与医院收入直接挂钩政策,明确公立医院6项投入由政府承担,医院工资总额计算以医疗服务性收入为基数,让医院与商业化“脱轨”,让医生回归看病角色,通过实行医院全员目标年薪制、年薪计算工分制,打破人员工资与科室创收挂钩的分配模式,遏制医生“开发、制造病人”、过度治疗的创收冲动。与改革前相比,院长年平均工资从11.2万元提高到2018年的32.43万元,医务人员年平均工资从4.22万元提高到2018年的11.34万元,增强了职业获得感和认同感。

  这种做法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促进中医医院的发展。过去,中医院为了创收,只好用西医治病。改为按人头获得拨款后,中医院就可以发挥治病的成本优势,获得更多结余。

  4

  看病便宜了、公平了

  2009年到现在,我国医疗总费用翻了好几番。2008年为1.2万亿,2013年为3.2万亿,2018年已经到达5.8万亿。政府财政在医疗上的投入,也是翻番式增长,2013年是0.8万亿,2018年已经高达1.5万亿。可就这么大的花费,看病却越来越贵。原来没医保时,看个感冒也许只要100元,现在北京一个普通门诊已到了500元。即使报销一半,个人花钱也比原来多很多。

  三明市通过改革,降低了老百姓看病的费用,城镇职工医保住院次均费用由改革前2011年的6553元下降到2018年的5847元,居民次均住院由4082元增加到4869元,年均增幅仅2.55%。在全国医疗费用大幅度增长的情况下,三明市看病花钱越来越少,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大成绩。

  通过合理改革,三明市还促进了医疗的城乡公平。过去新农合有一套系统,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又各自有一套信息系统,三个系统互不相通,这就会有非常严重的重复参保问题。不同的医保面对不同的群体,由于信息不通畅,导致了医保待遇“同病不同价”的现象。去看同样的病,但农村人和城里人的价格却是不同的。

  三明市的做法,是把三大系统合并成了一个系统。这一做法,后来在全国得到一定程度推广,也就是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城镇居民医疗合并,但未像三明那样把城镇职工的也合并进去。

  5

  公立医院重塑了

  2017年4月,三明市几乎重塑了自己的公立医疗体系,也就是确定一家区域范围内实力较强的综合医院为总医院主体,将其他的中医院、基层医疗机构整建制划转为总医院,实行人、财、物和经营的统一管理。

  以三明市的沙县为例,沙县原来的人民医院和中医院以及12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统统整合到一起,组建紧密型医共体——县级总医院。成立总医院之后,作为县级医疗的龙头,县医院和乡镇卫生院成为一家单位,县医院开始帮卫生院提升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管理的质量。

  对于慢性病的患者而言,他们在县医院接受了治疗之后,回到基层仍然受到的是总医院的连续性服务,疾病管理的情况,也在健康管理部的随访记录中。

  这样一来,总医院已经不是一家简单的医院,而是成为了三明市市民的健康保护组织。根据三明市尤溪县委书记杨永生2019年在发布会上提供的数据:建立紧密型医共体以来,2018年,该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比2017年增了12.05%。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门庭冷落,三明市逐渐向喊了多年的分级诊疗靠拢。

  目前,这一县域医共体模式目前已经拓展到了福建省的41个县。

  6

  结语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19年12月6日在福建省三明市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向全国介绍和推广三明市医改做法。国家最高领导人2016年,还专门听过三明经验的汇报。这些足以说明三明经验已得到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

  可以期待,三明的做法会在全国进一步推广。

  按北京大学中国健康研究中心李玲教授的总结,三明经验的核心是真正实现了“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她认为三医不协调,是我国过去医改政策成效不佳的关键原因,也就是一方面政府花大钱投入医保体系,另一方面医院、医药拼命从医保体系赚钱。三明的做法,为解开这个死结找到了出路。

  从我个人的角度看,三明经验的关键,在于坚持医疗的公益性。只要不把医疗当作赚钱的工具,办法总比困难多。三明市的做法表明,只要愿意真正为老百姓着想,就会大力发展和改革公立医院,而不是像宿迁那样大搞市场化。只要让医疗回归公益性,抓住药品采购这一个中心点,中医药的发展、城乡间的医疗公平、住院费用的下降、医生和医院专心看病、分级诊疗等等,一切问题才能找到解决的路子。

  当然,比三明经验更动人的,是榆林神木县曾推行过的免费医疗。下一篇文章我们再谈神木:免费医疗是如何可能的。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