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子弟兵为您增绿添美

作者:记者  更新时间:2018-06-04 09:34:19  来源: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石头

01.jpg

河北省军区组织官兵参加义务植树活动。胡强 摄

  习主席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习主席的重要讲话,发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进军号令。全军和武警部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是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军部队积极做好生态环境保护,抓好部队节能降耗、资源节约工作,以实际行动投身美丽中国建设,书写了精彩的“绿色答卷”。

  在今年“6·5”世界环境日到来之际,记者深入军委机关业务部门和部队营区,围绕如何深入推进生态建设的话题进行采访调查,发回一组军营生态建设观察,敬请关注。

  积极参加国家和地方生态文明建设,环境污染治理、生态工程建设、环境安全监管等工作成效显著

  军队生态建设坚持以保证军事环境安全、保护官兵身心健康、提升部队战斗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突出军事功能的同时推进绿色军营、生态营区建设,着力实现军事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大漠绿洲留住“草原狼”

何志斌 赵丹峰 本报记者 武元晋

  6月的朱日和,绿意盎然。

  走进第81集团军某合成旅营区,道路两旁的树木愈见茂密,随处可见的沙葱在微风中轻轻摇曳,营区的生机勃勃与远处的土黄色形成鲜明对比。

  “营区里的绿色,是官兵们播种下的希望。”旅领导介绍说,几年前的寒冬,部队从繁华市区移防到千里之外的北疆大漠朱日和,映入官兵眼帘的除了积雪就是大片的土黄色。

  绿色代表着生机和活力,越是荒凉的地方越要播种绿色。为此,该旅将营区绿化工作作为固本培元、凝心聚力、拴心留人的一项基础工程。他们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易种易养、以人为本、环保生态”的原则,着力创建和谐军营、生态营区,为官兵战备训练生活营造良好环境。

  针对驻地干旱少雨、冰冻期较长、土质碱性大等特点,他们研究论证后,重点选择榆树、山桃等10余个树种进行栽种,并采取深挖坑、广填土、用滴灌等方法,在每年春季集中开展绿化工作。

  全旅全员参与,对每个场地、每棵苗木实行定人、定位、定质量的管理责任制,做好浇水、施肥、除虫、修剪等养护工作,提高苗木成活率。在日常生活中,营连定期组织随机教育,引导官兵精心呵护树木。

  在一茬茬官兵的接续努力下,该旅营区由原来的荒芜之地变为生态家园,共栽种各类苗木10万余株,成活率达80%以上,基本实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成为大漠深处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一草一木绿成荫,一花一叶总关情。在这荒凉的大漠之中,该旅官兵对生态建设格外重视,对绿色怀有特殊的情愫。在总结旅队精神时,官兵把大漠中顽强生长的榆树作为精神象征,提炼出扎根奉献的“老榆树精神”。旅里每年举办“蓝军印象”摄影展,专门设了自然风光摄影专项评比,引导官兵抓拍营区周边美景,热爱生态环境。

  走进该旅营区,记者看到最多的植物是沙葱。沙葱长得又细又小很不起眼,但在恶劣环境中的生命力极强。官兵介绍说,只要用小锹挖个坑,把沙葱塞进去、再浇点水,它就能活。这种生命力顽强的植物,赢得了扎根大漠官兵的喜爱。合成四营副教导员孙振宇专门写了一首《沙葱的约定》,诗中写道:

  矮小的沙葱/就是我们草原上的胡杨/只在最短的时间里生长/开花/顶着风沙/用力地璀璨……

  养护的是绿色生态,扎根的是兵心斗志。在一棵棵苗木野草茁壮生长的同时,该旅官兵扎根大漠百炼成钢,充分发挥专业蓝军旅“磨刀石”作用,被驻训战友誉为“草原狼”。

绿水青山掩映“野营村”

黄远辉 本报特约记者 曾 涛

  皖东腹地,群峦之间,一弯河水蜿蜒曲折,清澈见底。几条小鱼跃出水面,荡起阵阵涟漪。

  河道两旁的山坡上,第72集团军某旅野营驻训部队的百余顶帐篷隐匿在青山绿水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融为一体。

  穿营而过的这条河叫大湾河,每年都为远道而来的驻训部队提供方便干净的生活用水,被官兵们亲切地称为“战友河”。

  前些年,因为生态保护不善,大湾河河道渐渐淤塞,水质变差,部分污染严重的河段甚至直接断流,严重影响着当地群众生产生活,也给驻训部队带来诸多不便。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望着陪伴多年的‘战友河’变成这样,官兵们很心痛,决心采取实际行动保护这条河。”旅领导介绍说,为了让大湾河恢复往日的河畅水清,他们与当地“河长”积极沟通,主动组织官兵利用训练间隙开展河道清理整治,打响了一场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的攻坚战。

  烈日当空,连长侯鹏带着全连官兵不顾河中漂浮物和腐烂水藻散发出的刺鼻气味,穿梭于河流中展开清理。他们手持铁锹、脸盆和自制工具打捞河道中的垃圾,泥水裹着汗水湿透了全身。

  堵塞的河道旁,几辆挖掘机马达轰鸣、交替作业。上士刘钦志发挥专业特长,操纵机械清理淤泥、拓宽河道。在官兵们的共同努力下,被堵断的河流重新畅通。

  水岸同管,方能标本兼治。为避免雨水冲刷泥沙再次淤塞河道,该旅发动官兵在河流上游裸露的黄土地上植树种草,并定期浇水施肥。考虑到部队每年几乎有半年时间在此驻训,他们组织官兵认真学习驻地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要求,结合部队实际制订下发《保护驻地生态环境八条禁令》,明确规定:不得在河水中清洗贮存油类、污染物的容器和装备,不得向河中扔垃圾、倒污水。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走进该旅野营驻训点,记者所到之处皆干净整洁、空气清新,完全不见生活垃圾和污水的踪影。原来,他们根据地势选定合适场地建造了垃圾填埋池,并对底部进行防渗防漏处理,组织人员每天对营区内的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打造绿色“野营村”,不给绿水青山增添负担。

  保护生态环境,共筑绿色长城。在官兵们的不懈努力下,大湾河河水愈发清澈,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得以重现。在大湾河畔生活了30多年的村民刘家亮对驻训官兵的付出感受颇深:“战士们帮我们建设美丽家园,悉心照料着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让鸟语花香的田园风光重新回到我们身旁。”

椰林碧海环抱“通天道”

王玉磊 本报记者 韩阜业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不仅要把任务完成好,还要把环境保护好。”世界环境日前夕,文昌航天发射场着眼提升综合测发能力开展了一场演训。记者注意到,保护场区生态环境作为一条硬性规定被写入训练要求中。

  “文昌航天发射场是我国首个滨海发射场,在筹划建设之初,各级就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刚性要求。”指挥员胡旭东带着记者来到发射场转运轨道前介绍说,2016年6月25日,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圆满首秀。当时,火箭就是经过这条“通天大道”,“走”到发射塔架前的。

  “这条‘通天道’既绿色环保又安稳可靠,它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航天人的生态环保理念。”文昌航天发射场工程建设指挥部主任周凤广告诉记者,为了不破坏生态环境,发射场两个发射塔架最终设计为共用一段轨道,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在转运时要拐4个60度的大弯。按常规设计两段直的轨道,既安全稳妥又简单可靠,但却会对沿途的原生椰林、湿地和滩涂等造成破坏,所以必须采取新设计方案保护生态。新一代火箭是重量级的“大个子”,转运过程对轨道的要求极高,设计一条能让火箭“拐弯”的轨道并不容易。设计团队坚持自主创新研发新型施工技术,成功为发射场“拯救”了一大片绿色。

  走到发射塔近处,记者对一个大罐子产生了兴趣。“这是我们设置的残液收集罐。”发射场燃料加注指挥员曹国斌介绍说,加注完毕后,管路残液通过自流或者氮气吹扫方式进入残液收集罐,保证了管路清洁环保,积液也可进入加注罐再次利用。

  “每一次火箭问鼎苍穹,都是‘绿色远征’。”胡旭东告诉记者,在文昌航天发射场,长征七号运载火箭使用的是液氧煤油燃料,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使用的是液氧液氢煤油燃料,燃烧只产生水和二氧化碳,火箭测发过程中的每一个独立环节都充分考虑到生态环保要求。

  近年来,新材料、智能化等技术迅猛发展。文昌航天发射场正式投入使用以来,一直紧跟技术前沿,坚持用生态环保的理念创新实践,营造出多项“两全其美”: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液氢贮箱置换流程得到改进,减少了氦气损耗;任务残留的液氢、液氧通过高空排放方式处理,实现对生态环境“零影响”;使用冷冻水为厂房空调提供冷源,既节约电能又减少了氟利昂排放……

  碧海蓝天,海风习习。记者站在发射塔架上极目远眺,发射场区与椰林草地、海岸沙滩交相辉映,在阳光照耀下格外壮美。

Baidu
map